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它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电视文化的平民性、形象性的特点,但也产生了过于追求收视率而造成成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新闻报道的公信度和公正性下降、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范。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弊端;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一股风行世界的思潮,中国媒介也受到影响。娱乐化是新闻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普及的今天的一个表现方式,是新闻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的后果,是大众传播发展的阶段性的“异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采用积极的措施去规范。
一、过度娱乐化引发的问题
新闻娱乐化不仅为新闻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而且对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呆板和程式化的传播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人情味,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要求。但是新闻娱乐化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行为,给大众传播业带来了很多困扰。
1.导致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
娱乐化的新闻在选材方面倾向于那些“卖座的”重大事件和通俗煽情的社会新闻。大众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娱乐化的新闻就会使受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关注那些必须知道的新闻,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大众对“必知”新闻关注的权利。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2.导致新闻报道的公信度下降
从表面上看,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娱乐化的报道方式给予受众更多的现场感和知情权,但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危险趋势破坏了新闻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它们呈现给受众的并非对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而是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一道道信息娱乐“快餐”。电视新闻制作人的终极信念是报道新闻而非制造新闻。如果以强大的竞争压力为借口放弃新闻原则,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犯规”,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毁坏新闻媒体在公众之中的权威形象。“在观众实际上的参与权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电视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和相对谦逊的传播方式会大大减少观众可能对电视的话语断权所产生的潜在敌意。电视传播应该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那样,把对象看成眼前可见的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拟世界里的符号”。
3.导致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活跃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求、丰富信息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就有可能使新闻的本性迷失,媒介的功能“异化”,操纵着文化走向媚俗。以“软”取胜的娱乐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成为某种带有必然性的现象,但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内涵和信息需求主流以及媒介自然属性两方面看,新闻娱乐化与市场经济的主流方面是相背离的,它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媒介的必然的、最重要的取向。
4.导致电视垃圾的产生
在现在的电视新闻中,越来越多看到的不再是主持人或记者的身影,而是新闻事件的画面,编辑们挖空心思做到事件还原、当事人讲述等,制造现场效果,受众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听新闻、了解新闻,逐渐形成了欣赏新闻、看热闹的心理。视觉媒介由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语言和思想内涵,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过头的戏剧化,会对观众产生“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产生厌倦感,审美悄趣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平庸化。丹尼尔·贝尔认为:“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
二、电视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发展对策
电视新闻娱乐化讲求信息的感性传播,理性严重缺失,进而使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削弱了,使传播的过程情绪化,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夸大了新闻本身的娱乐功能,夸大了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元素,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受众对信息获取渠道的过分依赖和单一化。“当电视网继续追求利益所在的收視率时,他们偶然发现一个确保吸引观众收看他们的电视节目的方式:简单的报道新闻事件,用越来越富娱乐价值的电视范式来报道,然后紧跟着专门为电视制造的戏剧。”。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电视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虽然说在大众文化阶段具有了娱乐化的亲民形象,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具有官方色彩的精英文化内容,带有官方意识的味道。娱乐化的新闻由于种种原因得到了官方意识的默许和认可,但是它还是具有向庸俗化发展的危险和可能,所以电视要避免庸俗化,就要着力打造电视新闻的精品,提高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电视新闻的厚重性,使新闻不只是成为信息传送的工具,还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娱乐之余,找准电视和文化的切合点,着重加强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成为一种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都较高的大文化的集合。
2.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的娱乐化有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讲究包装和策划,这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原因。电视新闻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拥有更大的娱乐化的空间,“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补足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就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木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在这方面的”。新闻不讲究包装而失去部分受众,和过于讲究包装而阻碍传播的效果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对新闻的报道也要纳入生产线,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从而将新闻业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产业,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完善向市民阶层开放的新闻语态
作为媒体采用边缘化的策略――新闻娱乐化来实现市民社会的舆论场,报道来自民间的声音,声援百姓自己的舆论。虽然娱乐化还不完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国家和市民的舆论场形成呼应和互动。所以说要想革除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就要给受众一个宽松的空间,加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4.积极引导地方台向本土化发展
地方电视新闻,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保证栏目的经济利益,很多地方台纷纷打出了娱乐化的旗号。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将新闻娱乐化看成了救命的稻草,纷纷效仿,而其中能结合地方特色创作精品的少之又少。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色,占有本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地方强势,在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市场,扩大影响。
5.加强对新闻节目的法制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大众文化阶段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防止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新闻庸俗化和低俗化的倾向。媒介工作者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报道的内容要为受众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
总之,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各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往往以此为改革后的看点,有趋之若鹜之势。我们要重视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对其利弊进行认真探讨,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让新闻的传播的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田莉.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创新[J]. 新闻传播. 2014(14)
[2]詹青.民生新闻节目 创新方向初探[J]. 声屏世界. 2014(04)
[3]谢悦晖.民生新闻节目的风格形成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4(06)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弊端;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一股风行世界的思潮,中国媒介也受到影响。娱乐化是新闻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普及的今天的一个表现方式,是新闻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的后果,是大众传播发展的阶段性的“异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采用积极的措施去规范。
一、过度娱乐化引发的问题
新闻娱乐化不仅为新闻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而且对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呆板和程式化的传播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人情味,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要求。但是新闻娱乐化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行为,给大众传播业带来了很多困扰。
1.导致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
娱乐化的新闻在选材方面倾向于那些“卖座的”重大事件和通俗煽情的社会新闻。大众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娱乐化的新闻就会使受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关注那些必须知道的新闻,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大众对“必知”新闻关注的权利。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2.导致新闻报道的公信度下降
从表面上看,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娱乐化的报道方式给予受众更多的现场感和知情权,但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危险趋势破坏了新闻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它们呈现给受众的并非对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而是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一道道信息娱乐“快餐”。电视新闻制作人的终极信念是报道新闻而非制造新闻。如果以强大的竞争压力为借口放弃新闻原则,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犯规”,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毁坏新闻媒体在公众之中的权威形象。“在观众实际上的参与权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电视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和相对谦逊的传播方式会大大减少观众可能对电视的话语断权所产生的潜在敌意。电视传播应该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那样,把对象看成眼前可见的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拟世界里的符号”。
3.导致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活跃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求、丰富信息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就有可能使新闻的本性迷失,媒介的功能“异化”,操纵着文化走向媚俗。以“软”取胜的娱乐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成为某种带有必然性的现象,但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内涵和信息需求主流以及媒介自然属性两方面看,新闻娱乐化与市场经济的主流方面是相背离的,它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媒介的必然的、最重要的取向。
4.导致电视垃圾的产生
在现在的电视新闻中,越来越多看到的不再是主持人或记者的身影,而是新闻事件的画面,编辑们挖空心思做到事件还原、当事人讲述等,制造现场效果,受众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听新闻、了解新闻,逐渐形成了欣赏新闻、看热闹的心理。视觉媒介由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语言和思想内涵,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过头的戏剧化,会对观众产生“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产生厌倦感,审美悄趣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平庸化。丹尼尔·贝尔认为:“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
二、电视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发展对策
电视新闻娱乐化讲求信息的感性传播,理性严重缺失,进而使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削弱了,使传播的过程情绪化,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夸大了新闻本身的娱乐功能,夸大了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元素,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受众对信息获取渠道的过分依赖和单一化。“当电视网继续追求利益所在的收視率时,他们偶然发现一个确保吸引观众收看他们的电视节目的方式:简单的报道新闻事件,用越来越富娱乐价值的电视范式来报道,然后紧跟着专门为电视制造的戏剧。”。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电视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虽然说在大众文化阶段具有了娱乐化的亲民形象,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具有官方色彩的精英文化内容,带有官方意识的味道。娱乐化的新闻由于种种原因得到了官方意识的默许和认可,但是它还是具有向庸俗化发展的危险和可能,所以电视要避免庸俗化,就要着力打造电视新闻的精品,提高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电视新闻的厚重性,使新闻不只是成为信息传送的工具,还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娱乐之余,找准电视和文化的切合点,着重加强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成为一种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都较高的大文化的集合。
2.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的娱乐化有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讲究包装和策划,这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原因。电视新闻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拥有更大的娱乐化的空间,“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补足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就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木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在这方面的”。新闻不讲究包装而失去部分受众,和过于讲究包装而阻碍传播的效果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对新闻的报道也要纳入生产线,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从而将新闻业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产业,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完善向市民阶层开放的新闻语态
作为媒体采用边缘化的策略――新闻娱乐化来实现市民社会的舆论场,报道来自民间的声音,声援百姓自己的舆论。虽然娱乐化还不完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国家和市民的舆论场形成呼应和互动。所以说要想革除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就要给受众一个宽松的空间,加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4.积极引导地方台向本土化发展
地方电视新闻,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保证栏目的经济利益,很多地方台纷纷打出了娱乐化的旗号。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将新闻娱乐化看成了救命的稻草,纷纷效仿,而其中能结合地方特色创作精品的少之又少。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色,占有本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地方强势,在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市场,扩大影响。
5.加强对新闻节目的法制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大众文化阶段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防止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新闻庸俗化和低俗化的倾向。媒介工作者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报道的内容要为受众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
总之,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各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往往以此为改革后的看点,有趋之若鹜之势。我们要重视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对其利弊进行认真探讨,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让新闻的传播的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田莉.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创新[J]. 新闻传播. 2014(14)
[2]詹青.民生新闻节目 创新方向初探[J]. 声屏世界. 2014(04)
[3]谢悦晖.民生新闻节目的风格形成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