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增效美术课堂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的美术教师都利用课件上课,而50%的年轻教师认为,脱离了多媒体,美术课就不能顺利进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成了美术教学中的一种“疾病”,且教师对此问题浑然不觉。
  德国教育学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者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而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对文本信息解读较差,只记得图片的精美与新意,完全疏忽该图片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另外,许多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也为幻灯片的便捷所替代。在一次美术区公开课展示中,对“落日”一课,我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收集各种精美的落日图片,寻找落日的视频。第一次试课,学生仅观欣赏图片就用去很多时间。关于图片的选择,我没有围绕教学内容,大部分时间都在让学生欣赏落日的美妙。课件显示的一张一张图片虽然很精美,但很少能让学生联想、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落日与本课的关系,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因此,美术学科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术课堂中的多媒体技术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
  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效果。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小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中的教师示范有时具有不可替代性,若都用多媒体代替,纵使表现效果好,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如教师亲自示范好。
  二、不能以图片代替实物的触觉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是具体到上好这门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的学生好动、富有想象力,但经历少、知识面窄,各方面的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开发。例如“巨大的恐龙”一课,在情境导入时,我先不急于告诉学生这课的课题,也不急于展示任何图片信息,而是先拿出一只盒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是这只盒子里的东西。我让同学猜猜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这时学生开始皱眉。我又让学生摸一摸,但是暂且先不准说出来,而是把摸到物体的感觉外形以及用勾线笔描述出来。学生陆续地触摸了盒子里的物体,一个个表现得很兴奋,有些也带着似知似不知的疑问回到座位。这一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一些触觉强烈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东西。接下来,我让学生描述该东西的质感、外形以及其他特点。有些学生说:“粗粗的,有些地方有点像尾巴一样变小……”也有学生说:“可能是怪物……”说法不一而足。我又让学生循着同学们的描述进行勾勒,有一半学生描出了恐龙的大概外部形状。这时我就把实物展示出来,学生的反应更加激烈,开始回望自己的作品与实物外部形状的差距。我想,学生在寻找差距的过程中已经为再次认识恐龙的造型做好基础准备了。这一认识的提高过程中,教师没有提到半点关于造型的术语,而学生已经自己学会了修正。接下来,我又给学生观看了有关恐龙的图片,虽然也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但实物质感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看图片、看视频有更好的效果。
  三、抓住“导”和“学”的师生角色性质,设计运用多媒体
  在我区美术课改的“三让助学”的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习,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操作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更不能让机械的操作代替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情感的交流和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计算机,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信息、情感的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中,且会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操作的感受,而缺乏应有的课堂亲和感染力。
  儿童绘画造型表现的转型中,要经历“观察物体—思维方式—准备表现—动手表达—形式感觉”这一系列反复循环的过程,实现认识能力的提升。只有视觉、触觉、知觉完美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走向艺术之路。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手段。只要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避免美术教学将陷入“危险”境地,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钙库操纵型钙通道中TRPC、ORAI1通道和相关钙离子调控分子NCX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试找出只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不影响血管内皮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感受美术、发现美术、创作美术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联系日常生活、利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手段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从而使之爱上美术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兴趣;美术教学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小学生感受美术、发现美术、创作美术的启蒙阶段。由于年龄特点,此时的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往往只喜欢一些随意的乱涂、乱画或者画一些电
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中心开展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利于教师管理课堂秩序,但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逐渐取得了更多的成就。新课程改革如今正在不断深入,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更高效的初中教学课堂已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高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教师所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初中数学教
室温、常压下高效地将CO2还原为有机小分子,被认为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最有潜力的方案之一。铜是唯一能将CO2深度还原为多碳烷、烃、醇、醛等物质的单金属催化剂。研究发现随着铜上CO、CO2还原反应的进行,铜催化还原CO、CO2的活性与产物选择性会不断变化,但其产物选择性与催化活性的稳定性随反应条件、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等很少被系统考察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铜膜电极上CO2还原中间物的
循环流化床锅炉较高的飞灰可燃物含量将严重降低机组运行经济性。在理论分析煤质、配风、床温等对飞灰可燃物含量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某电厂145 MW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降低飞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以鼻炎、鼻甲骨变形、萎缩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猪生长迟滞,饲料转化率低,效益差,可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一起典
针对广西某铅锑锌硫化矿含碳含泥高,浮选过程中碳、泥吸附大量药剂,并且由于矿泥吸附在目的矿物表面影响药剂与矿物作用的特点,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铅锑浮选采用丁
H2O2/NOBS活化体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较强的漂白能力,当前在羊绒纤维漂白方面尚未得到应用。探讨了H2O2/NOBS活化体系在室温下对羊绒纤维漂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优化工艺为
通过某冶炼厂熔锌反射炉沉降室爆炸事故案例,在介绍生产原料、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锌粉产生爆炸的条件的基础上,应用事故树分析法,比较全面的分析了熔锌反射炉沉降室锌粉爆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