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協同性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的协同性一旦促成,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处理两种方式来促成学生思维的协同性。
关键词:思维 协同性 问题设置 问题处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1协同性的普通性
“‘协同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协同作用的科学,即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科学。”[1]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了协同学,他认为物理现象中不仅存在协同性,同样协同性也会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都能看到。自然界中的每个个体,不管是再小的微粒,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以集体行为,存在竞争,同时也存在合作。比如被加热的液体,运动时,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以卷筒的形式有序地运动。因为这种方式将很容易向上输送受热的部分。再比如在拥挤的游泳池里,由于人多,使得游泳者相互受阻。此时游泳者都作圆形旋游,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相碰受阻的几率。这就是一种自发的协同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顺利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更新,取决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学生物理学习思维协同性能否被激发起来,是完成认知的更新,使认知系统向更高一级演化的关键。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去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呢?
2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们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思维深化。可以这样认为,思维的动力来源于问题。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一是精心设置问题,二是妥善处理问题。
精心设置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究问题最好的动力之源。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情境奇特的问题,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好奇,激发起学生求知,探寻答案的欲望。比如在静电屏蔽教学中,设置“鸟儿在带电的环状铁丝鸟笼里,为什么没有被电击?”的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碰到用现有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思维中的认知就发生了冲突,在认知冲突的驱使下,学生会自觉组织思维活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使学生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促使它们凝聚在一起,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在温度和热的教学中,用测量同一房间里铁和塑料温度相同的事实,来打破学生潜意识里认为铁比塑料冷的悖论,这就引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的矛盾冲突。
三教师设置的问题能较强地指引和协调学生的思维。思维起始于问题,决定了思维的深入和协同依赖于问题。思维是千丝万缕的线,问题是非同寻常的梭,时刻指引着线的走势和协调着与其他线的完美交织,最终成功地编织出美丽的布。
设置好问题是首要,处理好问题是关键。设置出好的问题后,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地把握和完善地处理问题。首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已有方法进行思考,这是思维积极调动起来的阶段,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思考的过程。切勿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而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设置的问题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其次,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反馈出来的外在信息,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思考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以此及时地给予学生提供有效协助信息,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死角,并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达到思维的协同阶段。下面以“摩擦力”教学为例。在本节课教学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首先,教师创设一真实物理情境,用一水平方向的力将一书本压在竖直墙面上。紧接着,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请想一下,现在如果我逐渐增大对书本的压力,书本受到的摩擦力将要怎么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给出这样的回答“增大压力,摩擦力也会相应增大”。面对这一回答,教师继续追问,“依据你们的推理,如果我继续不断地增大压力,摩擦力也继续不断地增大,直到摩擦力大于了重力,书本不就将沿墙面向上攀登了吗?”此时学生会意识到,书本沿墙面向上攀登的物理情境在这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随着矛盾冲突的出现,学生的思维也进入深度思考阶段。经过深度思考后,学生意识到,在这个物理情境中“压力增大,摩擦力也增大”的结论存在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有效提示,“你们所指的摩擦力与我所指的摩擦力意义相同吗?如果意义不同,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再重新审视摩擦力的本质和分类。静止在竖直墙面的书本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经过深入分析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会领悟到:增大对书本的压力,只是增大了墙与书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书本所受的静摩擦力与重力始终二力平衡。
3结语
协同性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的协同性一旦促成,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处理两种方式来促成学生思维的协同性。
参考文献
[1]王贵友.从混沌到有序——协同学简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西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
[3]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关键词:思维 协同性 问题设置 问题处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1协同性的普通性
“‘协同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协同作用的科学,即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科学。”[1]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了协同学,他认为物理现象中不仅存在协同性,同样协同性也会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都能看到。自然界中的每个个体,不管是再小的微粒,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以集体行为,存在竞争,同时也存在合作。比如被加热的液体,运动时,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以卷筒的形式有序地运动。因为这种方式将很容易向上输送受热的部分。再比如在拥挤的游泳池里,由于人多,使得游泳者相互受阻。此时游泳者都作圆形旋游,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相碰受阻的几率。这就是一种自发的协同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顺利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更新,取决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学生物理学习思维协同性能否被激发起来,是完成认知的更新,使认知系统向更高一级演化的关键。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去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呢?
2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们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思维深化。可以这样认为,思维的动力来源于问题。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协同性?一是精心设置问题,二是妥善处理问题。
精心设置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究问题最好的动力之源。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情境奇特的问题,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好奇,激发起学生求知,探寻答案的欲望。比如在静电屏蔽教学中,设置“鸟儿在带电的环状铁丝鸟笼里,为什么没有被电击?”的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碰到用现有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思维中的认知就发生了冲突,在认知冲突的驱使下,学生会自觉组织思维活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使学生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促使它们凝聚在一起,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在温度和热的教学中,用测量同一房间里铁和塑料温度相同的事实,来打破学生潜意识里认为铁比塑料冷的悖论,这就引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的矛盾冲突。
三教师设置的问题能较强地指引和协调学生的思维。思维起始于问题,决定了思维的深入和协同依赖于问题。思维是千丝万缕的线,问题是非同寻常的梭,时刻指引着线的走势和协调着与其他线的完美交织,最终成功地编织出美丽的布。
设置好问题是首要,处理好问题是关键。设置出好的问题后,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地把握和完善地处理问题。首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已有方法进行思考,这是思维积极调动起来的阶段,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思考的过程。切勿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而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设置的问题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其次,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反馈出来的外在信息,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思考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以此及时地给予学生提供有效协助信息,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死角,并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达到思维的协同阶段。下面以“摩擦力”教学为例。在本节课教学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首先,教师创设一真实物理情境,用一水平方向的力将一书本压在竖直墙面上。紧接着,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请想一下,现在如果我逐渐增大对书本的压力,书本受到的摩擦力将要怎么变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给出这样的回答“增大压力,摩擦力也会相应增大”。面对这一回答,教师继续追问,“依据你们的推理,如果我继续不断地增大压力,摩擦力也继续不断地增大,直到摩擦力大于了重力,书本不就将沿墙面向上攀登了吗?”此时学生会意识到,书本沿墙面向上攀登的物理情境在这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随着矛盾冲突的出现,学生的思维也进入深度思考阶段。经过深度思考后,学生意识到,在这个物理情境中“压力增大,摩擦力也增大”的结论存在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有效提示,“你们所指的摩擦力与我所指的摩擦力意义相同吗?如果意义不同,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再重新审视摩擦力的本质和分类。静止在竖直墙面的书本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经过深入分析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学生会领悟到:增大对书本的压力,只是增大了墙与书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书本所受的静摩擦力与重力始终二力平衡。
3结语
协同性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的协同性一旦促成,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处理两种方式来促成学生思维的协同性。
参考文献
[1]王贵友.从混沌到有序——协同学简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3.
[2]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西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
[3]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