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在开设基础课程之外也大力开设学科交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常常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以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关键词:学科交叉课程 内容体系 构建原则 灾害信息传播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进行革新,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笔者所在的防灾科技学院就开设了《灾害经济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信息传播学》等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往往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师结合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体系进行自行设计。本文以《灾害信息传播学》为例,认为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一、完整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完整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至于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取决于课程的属性。在《灾害信息传播学》的内容体系中,充分借鉴了新闻传播学各种教材的编写体例,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概说部分
这一部分分为三节,分别论述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灾害信息传播的概念,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这三个部分属于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内容,决定着整个课程的方法和内容。
2.简史部分
在《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体系中,专门有一章的内容是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的。历史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原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中灾害信息传播形态和特征的了解,加深对当前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灾害信息传播实际进行了简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要素部分
《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部分就是灾害信息传播要素,在全部的十章内容中此部分占到了四章(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几乎占到了全部章节的一半。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各要素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特点、作用、表现形态,为灾害信息传播的整体认知服务。
4.机制和效果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即灾害信息传播机制和灾害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机制部分分别从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传播效果则从积极效果的建立和消极效果的消除正反两方面论述。
5.案例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专门设立一章案例分析,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灾害事件,包括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山西运城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分析了这几起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升信息传播效度的对策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灾害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大有帮助。
6.研究现状部分
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播这个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灾害信息传播学》专门设置一章的内容讲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素养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研究领域寻找研究选题和进行学术研究。
对于《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来说,以上的内容体系基本上体现了完整原则。不同的学科交叉课程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体系,都应该设计完整,让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二、融合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接近,比如《新闻传播学》涉及到的是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个学科同属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还有一些课程涉及的学科比较远,比如上面提及的《灾害心理学》等课程。无论什么样的学科交叉课程,既然是交叉,也就是说必须解决好学科融合的问题。《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这就需要寻找以上学科的交叉部分,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有所体现。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灾害学属于自然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课程因为涉及到以上不同学科,所以《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融合。在本课程的概说部分专门有研究方法的论述,指出了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法、田野调查法、文化分析方法。其中,定性研究、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方法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更多地用于自然科学,灾害信息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在研究传播效果时,又常常会考虑到“灾害信息”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经常会用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之所以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就是因为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科交叉课程需要将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在涉及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内容融合。整个内容体系都是紧密围绕灾害信息传播设计的,如在《灾害信息传播媒介》一章中,针对灾害事件的特点,专门论述了各种媒体的物质依赖性及其应灾能力,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在《灾害信息传播机制》一章中,其中的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等内容,就要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将这几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主次原则
构建学科交叉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不是要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平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主次原则,也就是说,要分清主干学科和一般学科,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在学科交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在这四个学科中,传播学是主干学科,灾害学是一般学科,而新闻学和管理学只是在某些章节中体现,并不贯穿所有内容,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就明确了以传播学为主,灾害学为副,新闻学和管理学为辅的地位。
首先,以主干学科构建内容框架。《灾害信息传播学》尽管属于学科交叉课程,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课程组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认为仍需参考传播学课程体系。在参考了国内外传播学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几经协商,最终确定了《灾害信息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灾害信息传播概说、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灾害信息传播机制、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案例、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其次,以一般学科凸显特色。《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毕竟不等同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它是一门具有鲜明防灾减灾特色的课程,那么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这种特色,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微观层面紧紧扣住灾害学学科知识。无论是简史,还是要素和效果,甚至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的前提都是灾害事件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比如对业余传播者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灾区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的研究、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的生命线作用的论述、對各种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进行的案例分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章节中会涉及到新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只是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以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既要面向市场,也要充分考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反馈,才能打造出体系完整、知识融合、主次分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高奇、张启兵、李建华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
[2] 陈海平,《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动漫专业与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9)
[3] 杨晓波,《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8)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01127)。
作者简介:
徐占品(1983— ),男,河北省南和县人,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和影视文学。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学科交叉课程 内容体系 构建原则 灾害信息传播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进行革新,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笔者所在的防灾科技学院就开设了《灾害经济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信息传播学》等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往往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师结合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体系进行自行设计。本文以《灾害信息传播学》为例,认为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一、完整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完整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至于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取决于课程的属性。在《灾害信息传播学》的内容体系中,充分借鉴了新闻传播学各种教材的编写体例,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概说部分
这一部分分为三节,分别论述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灾害信息传播的概念,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这三个部分属于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内容,决定着整个课程的方法和内容。
2.简史部分
在《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体系中,专门有一章的内容是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的。历史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原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中灾害信息传播形态和特征的了解,加深对当前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灾害信息传播实际进行了简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要素部分
《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部分就是灾害信息传播要素,在全部的十章内容中此部分占到了四章(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几乎占到了全部章节的一半。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各要素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特点、作用、表现形态,为灾害信息传播的整体认知服务。
4.机制和效果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即灾害信息传播机制和灾害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机制部分分别从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传播效果则从积极效果的建立和消极效果的消除正反两方面论述。
5.案例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专门设立一章案例分析,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灾害事件,包括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山西运城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分析了这几起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升信息传播效度的对策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灾害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大有帮助。
6.研究现状部分
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播这个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灾害信息传播学》专门设置一章的内容讲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素养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研究领域寻找研究选题和进行学术研究。
对于《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来说,以上的内容体系基本上体现了完整原则。不同的学科交叉课程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体系,都应该设计完整,让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二、融合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接近,比如《新闻传播学》涉及到的是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个学科同属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还有一些课程涉及的学科比较远,比如上面提及的《灾害心理学》等课程。无论什么样的学科交叉课程,既然是交叉,也就是说必须解决好学科融合的问题。《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这就需要寻找以上学科的交叉部分,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有所体现。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灾害学属于自然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课程因为涉及到以上不同学科,所以《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融合。在本课程的概说部分专门有研究方法的论述,指出了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法、田野调查法、文化分析方法。其中,定性研究、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方法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更多地用于自然科学,灾害信息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在研究传播效果时,又常常会考虑到“灾害信息”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经常会用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之所以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就是因为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科交叉课程需要将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在涉及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内容融合。整个内容体系都是紧密围绕灾害信息传播设计的,如在《灾害信息传播媒介》一章中,针对灾害事件的特点,专门论述了各种媒体的物质依赖性及其应灾能力,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在《灾害信息传播机制》一章中,其中的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等内容,就要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将这几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主次原则
构建学科交叉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不是要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平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主次原则,也就是说,要分清主干学科和一般学科,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在学科交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在这四个学科中,传播学是主干学科,灾害学是一般学科,而新闻学和管理学只是在某些章节中体现,并不贯穿所有内容,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就明确了以传播学为主,灾害学为副,新闻学和管理学为辅的地位。
首先,以主干学科构建内容框架。《灾害信息传播学》尽管属于学科交叉课程,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课程组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认为仍需参考传播学课程体系。在参考了国内外传播学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几经协商,最终确定了《灾害信息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灾害信息传播概说、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灾害信息传播机制、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案例、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其次,以一般学科凸显特色。《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毕竟不等同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它是一门具有鲜明防灾减灾特色的课程,那么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这种特色,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微观层面紧紧扣住灾害学学科知识。无论是简史,还是要素和效果,甚至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的前提都是灾害事件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比如对业余传播者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灾区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的研究、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的生命线作用的论述、對各种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进行的案例分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章节中会涉及到新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只是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以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既要面向市场,也要充分考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反馈,才能打造出体系完整、知识融合、主次分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高奇、张启兵、李建华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
[2] 陈海平,《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动漫专业与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9)
[3] 杨晓波,《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8)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01127)。
作者简介:
徐占品(1983— ),男,河北省南和县人,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和影视文学。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