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19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在开设基础课程之外也大力开设学科交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常常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以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关键词:学科交叉课程 内容体系 构建原则 灾害信息传播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进行革新,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笔者所在的防灾科技学院就开设了《灾害经济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信息传播学》等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往往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师结合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体系进行自行设计。本文以《灾害信息传播学》为例,认为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一、完整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完整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至于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取决于课程的属性。在《灾害信息传播学》的内容体系中,充分借鉴了新闻传播学各种教材的编写体例,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概说部分
  这一部分分为三节,分别论述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灾害信息传播的概念,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这三个部分属于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内容,决定着整个课程的方法和内容。
  2.简史部分
  在《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体系中,专门有一章的内容是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的。历史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原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中灾害信息传播形态和特征的了解,加深对当前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灾害信息传播实际进行了简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要素部分
  《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部分就是灾害信息传播要素,在全部的十章内容中此部分占到了四章(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几乎占到了全部章节的一半。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各要素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特点、作用、表现形态,为灾害信息传播的整体认知服务。
  4.机制和效果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即灾害信息传播机制和灾害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机制部分分别从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传播效果则从积极效果的建立和消极效果的消除正反两方面论述。
  5.案例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专门设立一章案例分析,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灾害事件,包括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山西运城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分析了这几起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升信息传播效度的对策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灾害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大有帮助。
  6.研究现状部分
  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播这个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灾害信息传播学》专门设置一章的内容讲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素养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研究领域寻找研究选题和进行学术研究。
  对于《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来说,以上的内容体系基本上体现了完整原则。不同的学科交叉课程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体系,都应该设计完整,让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二、融合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接近,比如《新闻传播学》涉及到的是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个学科同属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还有一些课程涉及的学科比较远,比如上面提及的《灾害心理学》等课程。无论什么样的学科交叉课程,既然是交叉,也就是说必须解决好学科融合的问题。《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这就需要寻找以上学科的交叉部分,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有所体现。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灾害学属于自然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课程因为涉及到以上不同学科,所以《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融合。在本课程的概说部分专门有研究方法的论述,指出了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法、田野调查法、文化分析方法。其中,定性研究、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方法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更多地用于自然科学,灾害信息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在研究传播效果时,又常常会考虑到“灾害信息”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经常会用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之所以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就是因为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科交叉课程需要将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在涉及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内容融合。整个内容体系都是紧密围绕灾害信息传播设计的,如在《灾害信息传播媒介》一章中,针对灾害事件的特点,专门论述了各种媒体的物质依赖性及其应灾能力,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在《灾害信息传播机制》一章中,其中的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等内容,就要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将这几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主次原则
  构建学科交叉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不是要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平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主次原则,也就是说,要分清主干学科和一般学科,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在学科交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在这四个学科中,传播学是主干学科,灾害学是一般学科,而新闻学和管理学只是在某些章节中体现,并不贯穿所有内容,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就明确了以传播学为主,灾害学为副,新闻学和管理学为辅的地位。
  首先,以主干学科构建内容框架。《灾害信息传播学》尽管属于学科交叉课程,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课程组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认为仍需参考传播学课程体系。在参考了国内外传播学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几经协商,最终确定了《灾害信息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灾害信息传播概说、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灾害信息传播机制、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案例、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其次,以一般学科凸显特色。《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毕竟不等同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它是一门具有鲜明防灾减灾特色的课程,那么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这种特色,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微观层面紧紧扣住灾害学学科知识。无论是简史,还是要素和效果,甚至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的前提都是灾害事件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比如对业余传播者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灾区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的研究、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的生命线作用的论述、對各种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进行的案例分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章节中会涉及到新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只是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以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既要面向市场,也要充分考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反馈,才能打造出体系完整、知识融合、主次分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高奇、张启兵、李建华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
  [2] 陈海平,《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动漫专业与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9)
  [3] 杨晓波,《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8)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01127)。
  
  作者简介:
  徐占品(1983— ),男,河北省南和县人,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和影视文学。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一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定位为略读课文,编排于第四单元(科普文单元)中。学生独立学习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不能忽视其中的两个细节。    细节一:“教育”    课文标题为《一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什么不是“成长历程”,而是“教育历程”?显然,作者要紧扣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因素来叙写。“教育”这一细节,无疑关乎文章的主旨
期刊
2010年12月8日—9日,本人有幸观摩了江苏省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大赛的体育实践课,深感我省体育课程改革,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式、评价与激励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位参赛选手新颖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努驾课堂能力让我为之叹服。在观摩了整个实践课部分后,我有了一些感想与拙见,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认为新型的小学体育课,关键要弄明白四个“什么”。    一、课要干“什么”  
期刊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咏物抒情且极具形态美的散文。她有俊美的主体形象,是那流动的“瀑布”;她有秀美的细部线条,是那美丽的小花;她有柔美的情感色调,是那浅浅的紫色;她有唯美的语言文字,是那含蓄隽永的花语;她有醇美的意蕴表达,是那生命的赞歌。学习中,以传统的方法去感悟、理解文本,可能解读不出“瀑布”流动之美,品读不出唯美隽永的花语之韵,更感悟体验不出那是藤萝花的礼赞,生命的最强音。如何让学生走进文
期刊
当“生本”一词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生本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当我一页页品读“生本”时,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励、引导、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内心深处搜罗起过往的点点滴滴阅读课堂教学印记。突然间,一个词钻进了我的脑海——體验!体验式阅读追求一种身心
期刊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然而,現行体育教学模式,却长期处于重视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甚至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元化的教学,这样就把许多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磨灭了,更不用提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了。据有关报道调查,2005年与1995年相
期刊
戏曲诀谚有云:“动有式,念有调,鼓有经,打有套”,这是对戏曲程式的描述。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固定程式和表演技巧,是无数戏曲艺术表演前辈们无数次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是他们自身经验的高度总结。这些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形成了一种美学语言。  我们讲到这种美就不禁想到舞台上旦角的一动一移,想到武生的绝好功夫,想到舞台赋予的写意美感。
期刊
十九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确立,虽然使人获得了自由、解放,但市场经济对财富的热烈追求,以及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人生的肯定和鼓励,也强烈地生发了人们在生活中对财富的占有欲,形成了主流社会以追求奢华享乐、感官刺激为基型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十九世纪法国主流社会病态的生活方式,巴尔扎格、福楼拜、莫泊桑、左拉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和
期刊
2010年9月28日,我校一行17人赴竹溪实验中学考察并开展了两校教学教研互动活动。竹溪实验中学创办于1993年,近二十年来,他们励精图治,为打造竹溪实中的品牌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年磨一剑,如今的竹溪实中已引起县、市、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广泛关注,经验事迹被媒体频频报道,以其不争的业绩多次荣获省、市、县的嘉奖,成为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山区穷县办教育的希望。现将在竹溪实中的所见、所闻、所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以学生为中心,就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  關键词:关爱学生 关注学生 爱护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至
期刊
子规,俗称杜鹃,又称布谷鸟。在古代,子规染上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色彩。相传杜鹃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因而夜鸣不已,声音凄切。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抒写悲苦哀怨之情。如杜甫《子规》诗言:“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代陈亮《水龙吟》词云:“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在古典诗词中,唐人吴融和宋人余靖的两首《子规》诗可谓咏写杜鹃的代表之作。这两首诗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达技巧,借助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