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压力是一个可能困扰人一生的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和判断尚未成熟的时候,很容易因同伴压力而误入歧途。
所谓同伴压力,是当个体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个体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和群体一致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个体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建设性的教导,他们容易在大的事情上失去方向。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几乎会伴随人的一生。3岁,小伙伴的玩具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压力,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势”;7岁,春游时候,大家都带了各种美食,有些同学还多到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而自己却只有够自己吃的,还忘记了带水,只好渴着,本该开心的玩耍,却让他郁郁寡欢;13岁了,中学生活开始,自主起来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女孩子喜欢打扮自己了,男孩子也想装酷了,他们都在各自的朋友圈里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一些“同盟者”,成群结队出行,如果哪天被忽视了,孩子会失落很久……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始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有时明知道自己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是正确的,最后却不敌同伴压力,选择了妥协。同伴压力的影响,造成了“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你被别人影响”的差异。
在同伴压力当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同伴,但仍要注意自己是否因为同伴的压力,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就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便给予孩子一个好的引导。
同伴压力的两面性
同伴压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端正行为,激励自身的发展,与周围同伴共同进步,达到共赢。作为父母,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接受积极的影响。比如,向好的现象去学习,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喧哗,孩子进入安静的环境后,就会自觉接受环境中同伴的影响;和同学热血沸腾地从操场上回到教室,却发现大家都在静悄悄地看书,此时此景,使刚刚运动回来的孩子很快调整状态,安静下来看书;上课时,你正在做小动作,突然发现别的同学都很认真投入地听课,你可能就会因此停下小动作,专心听课。
消极的同伴压力,让人退步,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思增强,同伴交往成为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够认可和喜欢自己,渴望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害怕因为自己与同伴不同而受到孤立、排挤,害怕同伴或群体不接纳自己,甚至害怕自己的朋友可能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于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顺从群体做些不正当的事情。
在孩子的品格塑造时期,父母就要告诉他,如何正确去面对消极的同伴压力。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处理同伴压力
10岁的儿子,因为身体素质佳,入选了学校的足球队,他和几个队友有时候会在小区球场踢球。但是最近,小区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在球场四周装上了网状护栏,巧的是,每块护栏的宽度正好跟球门的宽度大小差不多,调皮的孩子们,觉得对着护栏练射门是个好主意,说下次踢球的时候,每个人带一个球,就可以一起练射门了。
回到家,儿子犹豫着告诉了我们。我没有直接问他这样做对不对。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那还得去买个球。儿子疑惑地看着我,像是在问,难道你也同意我踢护栏?我没有答复他,顾自说着,但是以后要是这护栏被你们踢坏了,咱得赔一个不说,还得影响到其他人的使用,搞不好,在没有修好之前,其中有个人劲儿大,把球踢到球场外,砸到人了,轻了好说,重了,这个后果可不堪设想呀。儿子听明白我的意思了,他说,其实练射门也不是他的意思。而且,准备在下次练球前阻止其他伙伴对着护栏练射门。
在消极的同伴压力面前,父母的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
让孩子学会坚持自我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去随大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朋友在一起,有些事情可以和别人认同,但有些事情必须坚持原则,抵制诱惑。
教孩子勇敢说“不” 很多孩子以为对同伴说“不”会损害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父母要引导孩子,委曲求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分歧客观存在,那就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表达时候,如果当时的情况需要,可以适当委婉一些,但态度要坚决。
帮助孩子增强自信 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减弱同伴压力问题的关键。父母要教导孩子,看重自己的优点,并且多和孩子交流,加强孩子的思想沟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树立起自己,不成为别人意志的俘虏。
虽然,每个孩子都免不了受同伴压力的影响,但是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孩子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学会兼顾团体生活和独立个性发展的技巧,他们就会从容面对同伴压力。
所谓同伴压力,是当个体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个体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和群体一致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个体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建设性的教导,他们容易在大的事情上失去方向。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几乎会伴随人的一生。3岁,小伙伴的玩具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压力,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势”;7岁,春游时候,大家都带了各种美食,有些同学还多到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而自己却只有够自己吃的,还忘记了带水,只好渴着,本该开心的玩耍,却让他郁郁寡欢;13岁了,中学生活开始,自主起来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女孩子喜欢打扮自己了,男孩子也想装酷了,他们都在各自的朋友圈里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一些“同盟者”,成群结队出行,如果哪天被忽视了,孩子会失落很久……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始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有时明知道自己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是正确的,最后却不敌同伴压力,选择了妥协。同伴压力的影响,造成了“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你被别人影响”的差异。
在同伴压力当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同伴,但仍要注意自己是否因为同伴的压力,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就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便给予孩子一个好的引导。
同伴压力的两面性
同伴压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端正行为,激励自身的发展,与周围同伴共同进步,达到共赢。作为父母,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接受积极的影响。比如,向好的现象去学习,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喧哗,孩子进入安静的环境后,就会自觉接受环境中同伴的影响;和同学热血沸腾地从操场上回到教室,却发现大家都在静悄悄地看书,此时此景,使刚刚运动回来的孩子很快调整状态,安静下来看书;上课时,你正在做小动作,突然发现别的同学都很认真投入地听课,你可能就会因此停下小动作,专心听课。
消极的同伴压力,让人退步,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思增强,同伴交往成为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够认可和喜欢自己,渴望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害怕因为自己与同伴不同而受到孤立、排挤,害怕同伴或群体不接纳自己,甚至害怕自己的朋友可能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于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顺从群体做些不正当的事情。
在孩子的品格塑造时期,父母就要告诉他,如何正确去面对消极的同伴压力。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处理同伴压力
10岁的儿子,因为身体素质佳,入选了学校的足球队,他和几个队友有时候会在小区球场踢球。但是最近,小区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在球场四周装上了网状护栏,巧的是,每块护栏的宽度正好跟球门的宽度大小差不多,调皮的孩子们,觉得对着护栏练射门是个好主意,说下次踢球的时候,每个人带一个球,就可以一起练射门了。
回到家,儿子犹豫着告诉了我们。我没有直接问他这样做对不对。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那还得去买个球。儿子疑惑地看着我,像是在问,难道你也同意我踢护栏?我没有答复他,顾自说着,但是以后要是这护栏被你们踢坏了,咱得赔一个不说,还得影响到其他人的使用,搞不好,在没有修好之前,其中有个人劲儿大,把球踢到球场外,砸到人了,轻了好说,重了,这个后果可不堪设想呀。儿子听明白我的意思了,他说,其实练射门也不是他的意思。而且,准备在下次练球前阻止其他伙伴对着护栏练射门。
在消极的同伴压力面前,父母的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
让孩子学会坚持自我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去随大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朋友在一起,有些事情可以和别人认同,但有些事情必须坚持原则,抵制诱惑。
教孩子勇敢说“不” 很多孩子以为对同伴说“不”会损害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父母要引导孩子,委曲求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分歧客观存在,那就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表达时候,如果当时的情况需要,可以适当委婉一些,但态度要坚决。
帮助孩子增强自信 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减弱同伴压力问题的关键。父母要教导孩子,看重自己的优点,并且多和孩子交流,加强孩子的思想沟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树立起自己,不成为别人意志的俘虏。
虽然,每个孩子都免不了受同伴压力的影响,但是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孩子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学会兼顾团体生活和独立个性发展的技巧,他们就会从容面对同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