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奔流》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不太清楚《奔流》的名字是否取自于这样的诗句,2015年春天,我遇见它时,它却是带着这样的气势复刊了。
  2015年第2期《奔流》发表我了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正处在文学创作停滞期的我,那些天,心中像有“种子”在密集地萌芽,那种不可遏止的内在冲动,几乎发狂的创作热情,时时鼓舞着我,在电脑前坐下来,开始,开始。
  遇见《奔流》之前,我实在算不得一个严肃意义上的作家,充其量只是一个追梦人,听凭梦想的召唤,阅读、写作。
  我的阅读倒开始得早。我生在豫东乡下,童年时的阅读,除了土地、庄稼和贫穷,没有别的。我文学的启蒙始于小学,始于小人书,到小学毕业时,已藏下近400本,可惜后来到乡里、县里上学,都被母亲送人了。我很幸运,初中时同桌的父亲是乡文化站站长,高中时同桌的父亲是县文化馆馆长,我在她们那里开始了广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牛牤》《老人与海》《秃头歌女》《红楼梦》《家》《春》《秋》等等,都是在那时读的。高中时差不多抄完了整部《红楼梦》。
  高二时便凭着阅读的启迪开始小说创作,记得写过一个完整的中篇,但不知道怎样投稿,就搁哪儿了,就搁丢了。后来又开头了几个校园青春小说,因被督促考学,全都有始无终。大学我读的是商丘师专中文系,两年都在读书、读书,读了多少本不记得,人都说《百年孤独》读不下去,我读了三遍,错综复杂的迷魂阵般的人物关系,我画在摘抄本上,拎得一清二楚。
  我真正的创作是在大学毕业后,1996年,我23岁,一开始便写长篇,第一部都市小说《女歌》。2000年《女歌》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我加入河南省作协,成为一个被称为“作家”的写作者。
  恢复投稿始于2014年,我的短篇小说《小日子》在《文艺报》上发表。而在文学的苦修上,真正被颠覆性地改变和提升,是在2015年遇见《奔流》。
  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在《奔流》发表后,我的创作开始进入严肃而自律的状态与阶段。尤其在2016年5月底参加第二期睢县《奔流》作家研修班后。我这人不爱交往,也很少交往,而在那次研修班上,第一次零距离聆听了那么多位文学前辈的授课,像又回到了大学课堂。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单占生,这些我早有耳闻、只是不曾谋面的文学名家,我一直阅读和仰望的文学引路人,他们将各自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心得,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和盘端出,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开班第一课,乔叶老师与五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分享了她从生活到小说创作的独特经验与体悟。“写作就是用自己的认识去照亮生活。”她讲到的这句话,我回来后即刻工整地誉写在《百年孤独》上。我枕边永远放着的两本书,一本是《百年孤独》,另一本是《尘埃落定》,每天都要翻一翻。我将这句抄写在《百年孤独》上,为的是随时翻看、思考、自省、自励。
  乔叶老师主张文学创作“走小路”,“内察内省”人性的光辉。她的作品,总能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披显合乎情理的人性的心迹与行为,在事件的戏剧性设置里,也自然而然,整篇浑然天成,却又蕴含着艺术魅力。这些年,我在阅读乔叶老师的作品中获得的文学启迪是有益的,也是永远的。
  那期研修班上,李佩甫、王剑冰、单占生等几位老师,虽贵为当下中国文坛的名家、前辈,一样不曾有架子,一样耐心为学员们授课、改稿,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类型。
  2017年7月,第四届奔流作家研修班在焦作市青龙峡景区开班,并成功举办了“《奔流》作家青龙峡创研基地”揭牌仪式,首届《奔流》文学奖颁奖仪式。我作为首届奔流文学奖中篇小说新秀奖的作者,亲历亲证,备感荣幸。
  这届奔流研修班聘请的讲师,有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的陈启文、鲁奖和人民文学奖诗人大解、诗人和诗歌批评家单占生、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获得者王剑冰、批评家、《莽原》杂志主编李静宜,他们均为活跃在当下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编辑。
  “面对一个你熟悉的人事,同类题材,你将如何创作?”这是陈启文老师为我们讲座的主题。陈启文老师以《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等作品为例,讲述“同类题材”的创作中,“重新发现”这一文学视角的重要性。“拥有重新发现的独特视角,方能超越他人的同类题材,通过普通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挖掘出小人物发自生命本能的躁动感和渴望,方能将人物塑造得立体和现实,而且充满色彩。”
  “月光、灶火和呼嗒呼嗒的风箱声,三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地影印在我的心幕上,流淌在我的血流里,响彻在我身前身后的空气中。”单占生老师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批评家,他在授课中表示,“一个作家应该有反观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别人是自己之外,更为真切、深刻的生命体验,总来自内心。反观自己,反思自己,从而寻找到人类精神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人类对未知产生怀疑和恐惧,于是开始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类寻找到那种‘虚无’的价值与关系,便有了文学艺术。”
  大解老师被称为“纯粹的诗人”,他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授课中,以“文学与现实”为主题,经由宏大而准确的生活现实,切近文学创作,给学员们以振聋发聩之感。谈及今后诗歌的走向,大解老师表示,诗歌的未来走向是整合,重新归回“人”,或者“人的神性”。“诗歌写作要有血有肉,要高于生活,要有理想,有历史,要有未来的东西,诗中还应有信仰。”
  李静宜老师以一个评论家和多年一线文学编辑的经验和体悟,谈如何更快更好地切入创作。“切口要小”,李静宜老师说,并在进入写作后,巧设悬念,加快节奏,收紧线索。课后,我写下诗歌《洛神赋》致敬李静宜老师和这节课:你打开我,切口细小/只够目光探进来/开始了,镜子之城的时间……认罪的人,自己做了自己的菩萨/像演员扮演角色/隐身者在隐喻的外衣里巧设悬念/小径分岔的花园,进来前你在。离去后仍在/转换中,洛神以陌生打开我,切入马贡多的孤独/被污染的河水与村庄,飓风的清算,沒有羞愧。
  王剑冰老师授课那天,青龙峡的群山隐没巨大的雾霭中,像一个盛大的隐喻。这恰恰像他的授课,在他惊险四伏的格拉丹东的采风之旅中,拨云见日地开始了他的讲座,整堂课,如何别出心裁,如何匠心独到,春风一笑,娓娓道来,潜移默化中,安静而充实,深刻而深邃。
  七天的聆听、学习,给予我的几乎全是颠覆性的改变和重塑。我在《辞山书》中写下:“一个我又用旧了。七个我又走远了……我挥手,山岭沉默。我转身,一个我已不是我。”是的,一个不断学习和修剪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淘汰旧我,诞生新我。
  不说一个作家的良知与责任,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作家与其作品,想要被历史记住,就要时刻葆有的初心与本色。在这里,我想说任何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创作者,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修剪的过程。我自认遇见《奔流》后,一直在接受《奔流》的修剪和赋形。自然,被修剪是痛苦的,因为被剪去的往往是我们写作上固化的、自己都不易察觉的病态陋习。我们知道,唯有疼痛,才够彻底,才能每天诞生新的自己。《奔流》在修剪我,提升我,让我不断地优于自己。
  2017年,《奔流》继续在给我提升自己的平台和荣誉: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荣获首届奔流文学奖新秀奖,中篇小说《女人如花》在《奔流》第4期发表。唯有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才是一代新奔流人最好的回报和回答吧。2017年8月,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是我对《奔流》的又一次回报,又一份答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复刊后的《奔流》,一直在这样前行,带着决战的气魄,一往无前:成功举办四届奔流研修班,成功举办首届奔流文学奖评选颁奖,成功为学员出版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学员的作品研讨……
  截至目前,《奔流》不薄旧人,力推新人,已创建一支稳定的奔流写作群体。历届奔流班,秉承老《奔流》的创刊宗旨,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励奔流作家班学员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准,“像劳作了一季的乡民们,让饱满的作品在骄阳下颗粒归仓,喜获丰收”!
  今天的《奔流》,足以让越来越多的文学朝圣者,对它抱定信念,翘首以待。
  感恩遇见《奔流》,给我照亮和提升,让读与写成为我生命里的部分,骨头里的存在。感激,并祝福《奔流》奔腾不息!
其他文献
2018年的夏季,注定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将永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雨季提前来临,暴风骤雨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随时随地光顾我们的生活。而你,24岁的花季姑娘,迎来了你的大学毕业季,同时,也将携手你的白马王子一同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作为养育你24年的母亲,心中万语千言想对你述说,却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哽咽无语、泪湿枕巾!依稀仿佛,那个光着屁股、四肢被父亲的一只大手抓着、
期刊
1957年1月,《奔流》由《河南文艺》改名而来。这是《奔流》在河南文艺史上的初次登场,距今已整整60年。  关于“奔流”这个名称的来源,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说“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鲁迅先生在1928年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北京文学》知名编辑王秀云写道:“如果以魯迅先生1928年创刊《奔流》算起,《奔流》已经九十大寿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奔流》
期刊
自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将《河南文艺》改出《奔流》至今,过去了60年。60年,不是简单数字的增添,也包含一个刊物在时世、际遇、挫折、生活以及知识的更迭中,追寻扎实前进路程的涵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复刊《奔流》,尤其是在纸媒不断走下坡路的当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奔流》会成为我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甚至,压垮我。  是的,我的的确确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举步维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热爱
期刊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
期刊
我是1980年调到《奔流》的。我原来在商城县文教局,后来又调动到文化局。“文革”之后,《奔流》缺人,要从全省选拔人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是发表过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我符合《奔流》选拔人才的条件,但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我说我要晚点来。当时的主编是庞嘉季,他说那要请示老主席于黑丁。于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他说你这是孝子,等你两年吧。  另外,商城县不放人,信阳地区也不想让走。当时
期刊
《奔流》是我省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其有生之年,曾为发现培养我省作者,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不可磨灭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省的青年作家大多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的。  我是1984年4月调进《奔流》做小说编辑的。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我,先是在《妇女生活》干了两年,1984年春准备调到黄河文艺出版社,正要办手续的时候,接到时任《奔流》主编丁琳先生的电话,说是有要事让我去一趟。省妇
期刊
30多年后,我还在想,当年的小说处女作为什么没有投稿《奔流》呢?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文革”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大潮决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最先冲破精神桎梏,成为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用甚至可以超过红头文件,往往一篇小说发表就炸开一片思想禁区,一期文学刊物问世就引来万众争购阅读。那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文学杂志《奔流》,对于豫西一个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神奇!记得在宝丰县文
期刊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真的不可自控。爱上文学,喜欢上舞文弄墨,缘于上世纪80年代我的同桌发表在《奔流》刊物上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可想而知,在那个人人都敬重文化的年代,能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何等地风光!于是乎,一夜之间,我那长得尖嘴猴腮、与人说话一嘴酸臭味的同桌竟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校园诗人”。后来他凭着作家、诗人的光环加入省作协会员,毕业后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转为公职人员,那一刻,
期刊
伏牛山首巍然屹立,颍汝河水荡漾穿境;烟海绿波天地相融,大地青山披彩叠翠;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喜笑颜开……  这就是“烟叶王国”襄城县。一片灵动而充满希望的土地!  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来此视察,放眼瞭望无际的烟田,他老人家豪迈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对襄城的赞叹,为这块热土增添了无限荣光。今天,全县广大干群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转变作风,拉高标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