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不太清楚《奔流》的名字是否取自于这样的诗句,2015年春天,我遇见它时,它却是带着这样的气势复刊了。
2015年第2期《奔流》发表我了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正处在文学创作停滞期的我,那些天,心中像有“种子”在密集地萌芽,那种不可遏止的内在冲动,几乎发狂的创作热情,时时鼓舞着我,在电脑前坐下来,开始,开始。
遇见《奔流》之前,我实在算不得一个严肃意义上的作家,充其量只是一个追梦人,听凭梦想的召唤,阅读、写作。
我的阅读倒开始得早。我生在豫东乡下,童年时的阅读,除了土地、庄稼和贫穷,没有别的。我文学的启蒙始于小学,始于小人书,到小学毕业时,已藏下近400本,可惜后来到乡里、县里上学,都被母亲送人了。我很幸运,初中时同桌的父亲是乡文化站站长,高中时同桌的父亲是县文化馆馆长,我在她们那里开始了广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牛牤》《老人与海》《秃头歌女》《红楼梦》《家》《春》《秋》等等,都是在那时读的。高中时差不多抄完了整部《红楼梦》。
高二时便凭着阅读的启迪开始小说创作,记得写过一个完整的中篇,但不知道怎样投稿,就搁哪儿了,就搁丢了。后来又开头了几个校园青春小说,因被督促考学,全都有始无终。大学我读的是商丘师专中文系,两年都在读书、读书,读了多少本不记得,人都说《百年孤独》读不下去,我读了三遍,错综复杂的迷魂阵般的人物关系,我画在摘抄本上,拎得一清二楚。
我真正的创作是在大学毕业后,1996年,我23岁,一开始便写长篇,第一部都市小说《女歌》。2000年《女歌》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我加入河南省作协,成为一个被称为“作家”的写作者。
恢复投稿始于2014年,我的短篇小说《小日子》在《文艺报》上发表。而在文学的苦修上,真正被颠覆性地改变和提升,是在2015年遇见《奔流》。
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在《奔流》发表后,我的创作开始进入严肃而自律的状态与阶段。尤其在2016年5月底参加第二期睢县《奔流》作家研修班后。我这人不爱交往,也很少交往,而在那次研修班上,第一次零距离聆听了那么多位文学前辈的授课,像又回到了大学课堂。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单占生,这些我早有耳闻、只是不曾谋面的文学名家,我一直阅读和仰望的文学引路人,他们将各自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心得,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和盘端出,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开班第一课,乔叶老师与五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分享了她从生活到小说创作的独特经验与体悟。“写作就是用自己的认识去照亮生活。”她讲到的这句话,我回来后即刻工整地誉写在《百年孤独》上。我枕边永远放着的两本书,一本是《百年孤独》,另一本是《尘埃落定》,每天都要翻一翻。我将这句抄写在《百年孤独》上,为的是随时翻看、思考、自省、自励。
乔叶老师主张文学创作“走小路”,“内察内省”人性的光辉。她的作品,总能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披显合乎情理的人性的心迹与行为,在事件的戏剧性设置里,也自然而然,整篇浑然天成,却又蕴含着艺术魅力。这些年,我在阅读乔叶老师的作品中获得的文学启迪是有益的,也是永远的。
那期研修班上,李佩甫、王剑冰、单占生等几位老师,虽贵为当下中国文坛的名家、前辈,一样不曾有架子,一样耐心为学员们授课、改稿,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类型。
2017年7月,第四届奔流作家研修班在焦作市青龙峡景区开班,并成功举办了“《奔流》作家青龙峡创研基地”揭牌仪式,首届《奔流》文学奖颁奖仪式。我作为首届奔流文学奖中篇小说新秀奖的作者,亲历亲证,备感荣幸。
这届奔流研修班聘请的讲师,有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的陈启文、鲁奖和人民文学奖诗人大解、诗人和诗歌批评家单占生、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获得者王剑冰、批评家、《莽原》杂志主编李静宜,他们均为活跃在当下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编辑。
“面对一个你熟悉的人事,同类题材,你将如何创作?”这是陈启文老师为我们讲座的主题。陈启文老师以《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等作品为例,讲述“同类题材”的创作中,“重新发现”这一文学视角的重要性。“拥有重新发现的独特视角,方能超越他人的同类题材,通过普通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挖掘出小人物发自生命本能的躁动感和渴望,方能将人物塑造得立体和现实,而且充满色彩。”
“月光、灶火和呼嗒呼嗒的风箱声,三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地影印在我的心幕上,流淌在我的血流里,响彻在我身前身后的空气中。”单占生老师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批评家,他在授课中表示,“一个作家应该有反观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别人是自己之外,更为真切、深刻的生命体验,总来自内心。反观自己,反思自己,从而寻找到人类精神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人类对未知产生怀疑和恐惧,于是开始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类寻找到那种‘虚无’的价值与关系,便有了文学艺术。”
大解老师被称为“纯粹的诗人”,他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授课中,以“文学与现实”为主题,经由宏大而准确的生活现实,切近文学创作,给学员们以振聋发聩之感。谈及今后诗歌的走向,大解老师表示,诗歌的未来走向是整合,重新归回“人”,或者“人的神性”。“诗歌写作要有血有肉,要高于生活,要有理想,有历史,要有未来的东西,诗中还应有信仰。”
李静宜老师以一个评论家和多年一线文学编辑的经验和体悟,谈如何更快更好地切入创作。“切口要小”,李静宜老师说,并在进入写作后,巧设悬念,加快节奏,收紧线索。课后,我写下诗歌《洛神赋》致敬李静宜老师和这节课:你打开我,切口细小/只够目光探进来/开始了,镜子之城的时间……认罪的人,自己做了自己的菩萨/像演员扮演角色/隐身者在隐喻的外衣里巧设悬念/小径分岔的花园,进来前你在。离去后仍在/转换中,洛神以陌生打开我,切入马贡多的孤独/被污染的河水与村庄,飓风的清算,沒有羞愧。
王剑冰老师授课那天,青龙峡的群山隐没巨大的雾霭中,像一个盛大的隐喻。这恰恰像他的授课,在他惊险四伏的格拉丹东的采风之旅中,拨云见日地开始了他的讲座,整堂课,如何别出心裁,如何匠心独到,春风一笑,娓娓道来,潜移默化中,安静而充实,深刻而深邃。
七天的聆听、学习,给予我的几乎全是颠覆性的改变和重塑。我在《辞山书》中写下:“一个我又用旧了。七个我又走远了……我挥手,山岭沉默。我转身,一个我已不是我。”是的,一个不断学习和修剪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淘汰旧我,诞生新我。
不说一个作家的良知与责任,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作家与其作品,想要被历史记住,就要时刻葆有的初心与本色。在这里,我想说任何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创作者,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修剪的过程。我自认遇见《奔流》后,一直在接受《奔流》的修剪和赋形。自然,被修剪是痛苦的,因为被剪去的往往是我们写作上固化的、自己都不易察觉的病态陋习。我们知道,唯有疼痛,才够彻底,才能每天诞生新的自己。《奔流》在修剪我,提升我,让我不断地优于自己。
2017年,《奔流》继续在给我提升自己的平台和荣誉: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荣获首届奔流文学奖新秀奖,中篇小说《女人如花》在《奔流》第4期发表。唯有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才是一代新奔流人最好的回报和回答吧。2017年8月,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是我对《奔流》的又一次回报,又一份答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复刊后的《奔流》,一直在这样前行,带着决战的气魄,一往无前:成功举办四届奔流研修班,成功举办首届奔流文学奖评选颁奖,成功为学员出版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学员的作品研讨……
截至目前,《奔流》不薄旧人,力推新人,已创建一支稳定的奔流写作群体。历届奔流班,秉承老《奔流》的创刊宗旨,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励奔流作家班学员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准,“像劳作了一季的乡民们,让饱满的作品在骄阳下颗粒归仓,喜获丰收”!
今天的《奔流》,足以让越来越多的文学朝圣者,对它抱定信念,翘首以待。
感恩遇见《奔流》,给我照亮和提升,让读与写成为我生命里的部分,骨头里的存在。感激,并祝福《奔流》奔腾不息!
2015年第2期《奔流》发表我了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正处在文学创作停滞期的我,那些天,心中像有“种子”在密集地萌芽,那种不可遏止的内在冲动,几乎发狂的创作热情,时时鼓舞着我,在电脑前坐下来,开始,开始。
遇见《奔流》之前,我实在算不得一个严肃意义上的作家,充其量只是一个追梦人,听凭梦想的召唤,阅读、写作。
我的阅读倒开始得早。我生在豫东乡下,童年时的阅读,除了土地、庄稼和贫穷,没有别的。我文学的启蒙始于小学,始于小人书,到小学毕业时,已藏下近400本,可惜后来到乡里、县里上学,都被母亲送人了。我很幸运,初中时同桌的父亲是乡文化站站长,高中时同桌的父亲是县文化馆馆长,我在她们那里开始了广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牛牤》《老人与海》《秃头歌女》《红楼梦》《家》《春》《秋》等等,都是在那时读的。高中时差不多抄完了整部《红楼梦》。
高二时便凭着阅读的启迪开始小说创作,记得写过一个完整的中篇,但不知道怎样投稿,就搁哪儿了,就搁丢了。后来又开头了几个校园青春小说,因被督促考学,全都有始无终。大学我读的是商丘师专中文系,两年都在读书、读书,读了多少本不记得,人都说《百年孤独》读不下去,我读了三遍,错综复杂的迷魂阵般的人物关系,我画在摘抄本上,拎得一清二楚。
我真正的创作是在大学毕业后,1996年,我23岁,一开始便写长篇,第一部都市小说《女歌》。2000年《女歌》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我加入河南省作协,成为一个被称为“作家”的写作者。
恢复投稿始于2014年,我的短篇小说《小日子》在《文艺报》上发表。而在文学的苦修上,真正被颠覆性地改变和提升,是在2015年遇见《奔流》。
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在《奔流》发表后,我的创作开始进入严肃而自律的状态与阶段。尤其在2016年5月底参加第二期睢县《奔流》作家研修班后。我这人不爱交往,也很少交往,而在那次研修班上,第一次零距离聆听了那么多位文学前辈的授课,像又回到了大学课堂。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单占生,这些我早有耳闻、只是不曾谋面的文学名家,我一直阅读和仰望的文学引路人,他们将各自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心得,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和盘端出,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开班第一课,乔叶老师与五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分享了她从生活到小说创作的独特经验与体悟。“写作就是用自己的认识去照亮生活。”她讲到的这句话,我回来后即刻工整地誉写在《百年孤独》上。我枕边永远放着的两本书,一本是《百年孤独》,另一本是《尘埃落定》,每天都要翻一翻。我将这句抄写在《百年孤独》上,为的是随时翻看、思考、自省、自励。
乔叶老师主张文学创作“走小路”,“内察内省”人性的光辉。她的作品,总能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披显合乎情理的人性的心迹与行为,在事件的戏剧性设置里,也自然而然,整篇浑然天成,却又蕴含着艺术魅力。这些年,我在阅读乔叶老师的作品中获得的文学启迪是有益的,也是永远的。
那期研修班上,李佩甫、王剑冰、单占生等几位老师,虽贵为当下中国文坛的名家、前辈,一样不曾有架子,一样耐心为学员们授课、改稿,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类型。
2017年7月,第四届奔流作家研修班在焦作市青龙峡景区开班,并成功举办了“《奔流》作家青龙峡创研基地”揭牌仪式,首届《奔流》文学奖颁奖仪式。我作为首届奔流文学奖中篇小说新秀奖的作者,亲历亲证,备感荣幸。
这届奔流研修班聘请的讲师,有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的陈启文、鲁奖和人民文学奖诗人大解、诗人和诗歌批评家单占生、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获得者王剑冰、批评家、《莽原》杂志主编李静宜,他们均为活跃在当下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编辑。
“面对一个你熟悉的人事,同类题材,你将如何创作?”这是陈启文老师为我们讲座的主题。陈启文老师以《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等作品为例,讲述“同类题材”的创作中,“重新发现”这一文学视角的重要性。“拥有重新发现的独特视角,方能超越他人的同类题材,通过普通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挖掘出小人物发自生命本能的躁动感和渴望,方能将人物塑造得立体和现实,而且充满色彩。”
“月光、灶火和呼嗒呼嗒的风箱声,三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地影印在我的心幕上,流淌在我的血流里,响彻在我身前身后的空气中。”单占生老师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批评家,他在授课中表示,“一个作家应该有反观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别人是自己之外,更为真切、深刻的生命体验,总来自内心。反观自己,反思自己,从而寻找到人类精神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人类对未知产生怀疑和恐惧,于是开始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类寻找到那种‘虚无’的价值与关系,便有了文学艺术。”
大解老师被称为“纯粹的诗人”,他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授课中,以“文学与现实”为主题,经由宏大而准确的生活现实,切近文学创作,给学员们以振聋发聩之感。谈及今后诗歌的走向,大解老师表示,诗歌的未来走向是整合,重新归回“人”,或者“人的神性”。“诗歌写作要有血有肉,要高于生活,要有理想,有历史,要有未来的东西,诗中还应有信仰。”
李静宜老师以一个评论家和多年一线文学编辑的经验和体悟,谈如何更快更好地切入创作。“切口要小”,李静宜老师说,并在进入写作后,巧设悬念,加快节奏,收紧线索。课后,我写下诗歌《洛神赋》致敬李静宜老师和这节课:你打开我,切口细小/只够目光探进来/开始了,镜子之城的时间……认罪的人,自己做了自己的菩萨/像演员扮演角色/隐身者在隐喻的外衣里巧设悬念/小径分岔的花园,进来前你在。离去后仍在/转换中,洛神以陌生打开我,切入马贡多的孤独/被污染的河水与村庄,飓风的清算,沒有羞愧。
王剑冰老师授课那天,青龙峡的群山隐没巨大的雾霭中,像一个盛大的隐喻。这恰恰像他的授课,在他惊险四伏的格拉丹东的采风之旅中,拨云见日地开始了他的讲座,整堂课,如何别出心裁,如何匠心独到,春风一笑,娓娓道来,潜移默化中,安静而充实,深刻而深邃。
七天的聆听、学习,给予我的几乎全是颠覆性的改变和重塑。我在《辞山书》中写下:“一个我又用旧了。七个我又走远了……我挥手,山岭沉默。我转身,一个我已不是我。”是的,一个不断学习和修剪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淘汰旧我,诞生新我。
不说一个作家的良知与责任,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作家与其作品,想要被历史记住,就要时刻葆有的初心与本色。在这里,我想说任何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创作者,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修剪的过程。我自认遇见《奔流》后,一直在接受《奔流》的修剪和赋形。自然,被修剪是痛苦的,因为被剪去的往往是我们写作上固化的、自己都不易察觉的病态陋习。我们知道,唯有疼痛,才够彻底,才能每天诞生新的自己。《奔流》在修剪我,提升我,让我不断地优于自己。
2017年,《奔流》继续在给我提升自己的平台和荣誉:我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荣获首届奔流文学奖新秀奖,中篇小说《女人如花》在《奔流》第4期发表。唯有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才是一代新奔流人最好的回报和回答吧。2017年8月,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是我对《奔流》的又一次回报,又一份答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复刊后的《奔流》,一直在这样前行,带着决战的气魄,一往无前:成功举办四届奔流研修班,成功举办首届奔流文学奖评选颁奖,成功为学员出版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学员的作品研讨……
截至目前,《奔流》不薄旧人,力推新人,已创建一支稳定的奔流写作群体。历届奔流班,秉承老《奔流》的创刊宗旨,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励奔流作家班学员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准,“像劳作了一季的乡民们,让饱满的作品在骄阳下颗粒归仓,喜获丰收”!
今天的《奔流》,足以让越来越多的文学朝圣者,对它抱定信念,翘首以待。
感恩遇见《奔流》,给我照亮和提升,让读与写成为我生命里的部分,骨头里的存在。感激,并祝福《奔流》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