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对于职业学校来讲,控辍保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学生流失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不但影响我校声誉,还显得我们教师没本事。而在问其不上的原因时,学生给出的大多是“听不懂,学不会”等与教师教学有关的理由。因此,我想这就是本届教师论坛提出“用教学留住学生”的主题的原因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了,你讲这他看那;你说东,他偏往西;让他上机练习,他偷偷打游戏;上课不让睡觉,他还给你发脾气;中间玩手机,老师管不起,领导发现了,准备好挨批。因此,有教师感叹:压力山大,伤不起呀!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这么难教?我们如何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硬起手腕?抑或是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结合多年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我介绍一下我个人一些的看法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德育为重,德育为先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教育,早在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其中“传道”也就是给学生传授道理吧,当然包括做人的道理。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到如今,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教书育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干什么都求短平快,我们的教育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只求结果,不讲过程,同时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仍然存在,这都造成我们的教育功利色彩比较浓厚。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挣钱,上不上学无所谓,即使上了高中或中专,也全当找个看孩儿的,在学校长长个儿,考上考不上大学也所谓,因为考上大学也不分配,还得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找个活儿干。好多家长平时出去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成了留守儿童,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娇惯,教育孩子就跟不上,这都造成孩子德育的缺失,不知道体谅人,以自我为中心,别说教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他都不听。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失去信心或其他原因,有的教师只注重上课教书,轻视了育人。我想,家庭教育中德育没有跟上是家长的责任,而如果在学校缺了德育教育,那就是我们的责任。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因此,我们要重新高举德育为首这面旗帜,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将德育进行到底。
我是如何做的呢?
比如,在教育教學中,适时的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春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等,给学生讲节日的由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再比如,结合我校发放的《弟子规》,联系实际,有选择的吸收,给学生讲解,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甚至不排除,有时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可以牺牲整节课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中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要做到“诲人不倦”,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可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做不到这句话,也包括我自己。常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缘故。
我们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我们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也没有其他的功能。可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看似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我们的爱心和耐心。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论语·为政》:“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中要义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也是我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四)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其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一辈子与孩子打交道,要想与学生和谐相处,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多下些功夫,我们就一定能把学生留住。虽然有些学生流失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教学,但起码我们努力了,我们付出了,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不后悔。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了,你讲这他看那;你说东,他偏往西;让他上机练习,他偷偷打游戏;上课不让睡觉,他还给你发脾气;中间玩手机,老师管不起,领导发现了,准备好挨批。因此,有教师感叹:压力山大,伤不起呀!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这么难教?我们如何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硬起手腕?抑或是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结合多年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我介绍一下我个人一些的看法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德育为重,德育为先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教育,早在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其中“传道”也就是给学生传授道理吧,当然包括做人的道理。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到如今,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教书育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干什么都求短平快,我们的教育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只求结果,不讲过程,同时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仍然存在,这都造成我们的教育功利色彩比较浓厚。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挣钱,上不上学无所谓,即使上了高中或中专,也全当找个看孩儿的,在学校长长个儿,考上考不上大学也所谓,因为考上大学也不分配,还得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找个活儿干。好多家长平时出去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成了留守儿童,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娇惯,教育孩子就跟不上,这都造成孩子德育的缺失,不知道体谅人,以自我为中心,别说教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他都不听。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失去信心或其他原因,有的教师只注重上课教书,轻视了育人。我想,家庭教育中德育没有跟上是家长的责任,而如果在学校缺了德育教育,那就是我们的责任。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因此,我们要重新高举德育为首这面旗帜,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将德育进行到底。
我是如何做的呢?
比如,在教育教學中,适时的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春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等,给学生讲节日的由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再比如,结合我校发放的《弟子规》,联系实际,有选择的吸收,给学生讲解,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甚至不排除,有时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可以牺牲整节课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中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要做到“诲人不倦”,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可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做不到这句话,也包括我自己。常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缘故。
我们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我们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也没有其他的功能。可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看似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我们的爱心和耐心。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论语·为政》:“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中要义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也是我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四)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其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一辈子与孩子打交道,要想与学生和谐相处,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多下些功夫,我们就一定能把学生留住。虽然有些学生流失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教学,但起码我们努力了,我们付出了,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