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会话合作原则下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策略,包括: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快速激趣;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能启发思维;基于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考虑学情。
【关键词】合作原则 课堂导入语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104-03
课堂导入语,又称为“开讲语、开场白、开场言”,是课堂教学的引子,又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因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容易转移注意力等特点,课堂伊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导入语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入语,把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导入语时常存在一些问题,如:牵强附会,片面追求趣味性迎合学生的喜好,偏离了教学主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仅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导入难出效果;导入语太过发散,加上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使得导入环节用时过长,给人喧宾夺主、故弄玄虚的感觉。小学课堂导入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症结在哪里呢?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应该遵守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具体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个方面。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相关,具有准确性、真实性、简洁性,并且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目前小学课堂导入语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课堂这个特殊会话场合中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话语缺乏针对性、相关性、严谨性和简洁性。教学导入语应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合作原则,才能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
一、教學导入语的设计要求与会话合作原则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其语言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紧扣教学目标;二是必须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三是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四是要有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是指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和方向,包括“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管“说什么”,第四条准则主要管“怎么说”。具体而言,“量”指的是适量,要求信息适量,不多也不少;“质”指的是真实,要求尽量说真话,不要说虚假的话;“关系”指的是相关,即要切题,不要说无关的话题;“方式”指的是说话的方式,要求表达的方式要清楚明白。[1]
这些原则与教学导入语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导入语设计要求中的“紧扣教学目标”“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遵循的是会话合作原则中“质、量、关系”的准则;导入语该怎么讲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这就要遵循会话合作原则中“方式”的准则。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会话语言形式的教学导入语,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新内容中来,才能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导入语的设计
(一)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快速激趣
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而导入环节往往只能分配几分钟,这就要求导入语能快速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文本,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语的设计需要做到内容简洁、语言精练,与所授知识有关联性,严格遵循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语文课《月光曲》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2]这则导入语中,于老师简练明了地介绍了歌曲创作的背景信息,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则导入语用语简洁、紧凑、准确,符合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是成功的导入语。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小小的船》一课前,先展示“美丽的夜空”图片,接着展示“弯弯的月亮”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月亮像什么?等学生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说月亮像什么后,教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音频并,并启发学生:请同学们听着这首歌儿感受一下月亮的美吧!音频播放结束,教师出示课件《小小的船》,再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小的船是什么?最后才结合题目,点击其中的生字“船”展开学习,齐读课文。这位教师在导入环节使用的是典型的喧宾夺主、故弄玄虚导入语,显然违反了“适量原则”和“关联原则”,一方面是提问啰嗦繁杂,另一方面是使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理解课文不仅无显著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能启发思维
“方式”准则要求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说晦涩难懂、有歧义的话。晦涩难懂、有歧义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迷茫不知教师所讲。因此导入语不仅要生动形象、新颖有趣,而且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尽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小学乘法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语:有个学生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拉面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一下拉长,这样反复拉10次完成一碗面,李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面煮好端上来了,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李明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然后说:“这碗面条一共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李明真神了,他是怎么知道碗里的面条有1024根呢? 这位教师的导入语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乘法运算做好了教学铺垫。无疑这则导入语是成功的,因为它遵循了“关联”“适量”原则——故事情节紧紧围绕数学问题展开,同时也遵循了“方式”原则——语言表达准确没有歧义,是一则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
(三)基于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考虑学情
1.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
课堂导入语要立足学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而设计,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熊海滨老师在讲授语文课《少年闰土》时,设计了以下导入语片段[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带来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生(齐答):想。
师(出示闰土图像,然后深情朗读课文):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学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1: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师:还有吗?好,那位男同学,请你来说说。
生2:我觉得他非常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教师板书课题)。来,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
师: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位新朋友?
生(齐答):想。
师:好的,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熊老师的导入切入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介绍学生认识年龄相仿新朋友的场景,一步步引导学生知道新朋友就是即将要讲的课文《少年闰土》中的主人公“闰土”,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样的导入可谓独具匠心。同时,熊老师还很注意导入语言简短易懂,并且生动有力,在极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上小学语文《中彩那天》一课时,围绕课题提出好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彩?你中过彩吗?中了彩,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照实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或很少买彩票的经历,缺乏相关的经验与感受,导入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无法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2.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都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教学手段,在导入语设计时多运用这些手段,不仅较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起到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作用。例如有位老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认识几分之几”的内容时,运用了数学故事导入法。故事的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卖烧饼,望着那香喷喷的烧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烧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孙悟空和猪八戒答应了,于是,老爷爷拿出四个烧饼,说:“四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接下来,老爷爷拿出一个烧饼,问:“一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半个。”老爷爷又问:“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可难住了孙悟空和猪八戒。[4]
师:你们能帮孙悟空和猪八戒解答这个问题吗?
虽然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思维性强的特点,但是老教师在导入时所用的讲故事手段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且故事人物是学生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利用了旧知识做铺垫,既做到“启”又做到“发”,很自然就实现了整数除法向分数除法的过渡。这样的导入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激趣又兴味。
3.要规避形式似是激趣而内容无关联的导入
部分缺乏经验的教师,在导入语设计时常会采用提问语作为导入语,过程看起来热闹,但是问題没有针对性,与所学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有位新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课《猫》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猫吗?你们养有猫吗?你们喜欢猫吗?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养过什么动物?”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使得这个环节非常热闹,占用时间长达十多分钟。又如,有一位实习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课《认识乘法》时,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情境图后这样设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来,15分钟过去了,大家还意犹未尽。
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设计的导入问题缺乏针对性。要规避这样的问题,设计课堂导入语要直中要害、准确明白、科学严谨,要与即将讲授的知识有相关性,不能为激趣而设计一些牵强附会的提问。
总而言之,教学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场合会话言语形式,因此,唯有遵循会话合作原则设计导入语,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体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魅力,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王诗诗.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教学用语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2]侯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教书育人,2017(8)
[3]付小兵,张员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Z1)
作者简介:
钟武媚(1970—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应用语言学。
林春波(1970— ),女,广西博白人,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合作原则 课堂导入语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104-03
课堂导入语,又称为“开讲语、开场白、开场言”,是课堂教学的引子,又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因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容易转移注意力等特点,课堂伊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导入语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入语,把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导入语时常存在一些问题,如:牵强附会,片面追求趣味性迎合学生的喜好,偏离了教学主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仅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导入难出效果;导入语太过发散,加上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使得导入环节用时过长,给人喧宾夺主、故弄玄虚的感觉。小学课堂导入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症结在哪里呢?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应该遵守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具体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个方面。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相关,具有准确性、真实性、简洁性,并且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目前小学课堂导入语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课堂这个特殊会话场合中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话语缺乏针对性、相关性、严谨性和简洁性。教学导入语应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合作原则,才能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
一、教學导入语的设计要求与会话合作原则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其语言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紧扣教学目标;二是必须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三是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四是要有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是指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和方向,包括“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管“说什么”,第四条准则主要管“怎么说”。具体而言,“量”指的是适量,要求信息适量,不多也不少;“质”指的是真实,要求尽量说真话,不要说虚假的话;“关系”指的是相关,即要切题,不要说无关的话题;“方式”指的是说话的方式,要求表达的方式要清楚明白。[1]
这些原则与教学导入语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导入语设计要求中的“紧扣教学目标”“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遵循的是会话合作原则中“质、量、关系”的准则;导入语该怎么讲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这就要遵循会话合作原则中“方式”的准则。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会话语言形式的教学导入语,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新内容中来,才能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导入语的设计
(一)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快速激趣
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而导入环节往往只能分配几分钟,这就要求导入语能快速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文本,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语的设计需要做到内容简洁、语言精练,与所授知识有关联性,严格遵循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语文课《月光曲》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2]这则导入语中,于老师简练明了地介绍了歌曲创作的背景信息,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则导入语用语简洁、紧凑、准确,符合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是成功的导入语。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小小的船》一课前,先展示“美丽的夜空”图片,接着展示“弯弯的月亮”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月亮像什么?等学生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说月亮像什么后,教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音频并,并启发学生:请同学们听着这首歌儿感受一下月亮的美吧!音频播放结束,教师出示课件《小小的船》,再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小的船是什么?最后才结合题目,点击其中的生字“船”展开学习,齐读课文。这位教师在导入环节使用的是典型的喧宾夺主、故弄玄虚导入语,显然违反了“适量原则”和“关联原则”,一方面是提问啰嗦繁杂,另一方面是使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理解课文不仅无显著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遵循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能启发思维
“方式”准则要求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说晦涩难懂、有歧义的话。晦涩难懂、有歧义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迷茫不知教师所讲。因此导入语不仅要生动形象、新颖有趣,而且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尽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小学乘法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语:有个学生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拉面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一下拉长,这样反复拉10次完成一碗面,李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面煮好端上来了,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李明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然后说:“这碗面条一共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李明真神了,他是怎么知道碗里的面条有1024根呢? 这位教师的导入语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乘法运算做好了教学铺垫。无疑这则导入语是成功的,因为它遵循了“关联”“适量”原则——故事情节紧紧围绕数学问题展开,同时也遵循了“方式”原则——语言表达准确没有歧义,是一则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
(三)基于合作原则,导入语设计要考虑学情
1.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
课堂导入语要立足学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而设计,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熊海滨老师在讲授语文课《少年闰土》时,设计了以下导入语片段[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带来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生(齐答):想。
师(出示闰土图像,然后深情朗读课文):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学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1: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师:还有吗?好,那位男同学,请你来说说。
生2:我觉得他非常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教师板书课题)。来,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
师: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位新朋友?
生(齐答):想。
师:好的,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熊老师的导入切入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介绍学生认识年龄相仿新朋友的场景,一步步引导学生知道新朋友就是即将要讲的课文《少年闰土》中的主人公“闰土”,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样的导入可谓独具匠心。同时,熊老师还很注意导入语言简短易懂,并且生动有力,在极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上小学语文《中彩那天》一课时,围绕课题提出好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彩?你中过彩吗?中了彩,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照实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或很少买彩票的经历,缺乏相关的经验与感受,导入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无法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2.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都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教学手段,在导入语设计时多运用这些手段,不仅较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起到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作用。例如有位老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认识几分之几”的内容时,运用了数学故事导入法。故事的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卖烧饼,望着那香喷喷的烧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烧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孙悟空和猪八戒答应了,于是,老爷爷拿出四个烧饼,说:“四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接下来,老爷爷拿出一个烧饼,问:“一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半个。”老爷爷又问:“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可难住了孙悟空和猪八戒。[4]
师:你们能帮孙悟空和猪八戒解答这个问题吗?
虽然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思维性强的特点,但是老教师在导入时所用的讲故事手段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且故事人物是学生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利用了旧知识做铺垫,既做到“启”又做到“发”,很自然就实现了整数除法向分数除法的过渡。这样的导入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激趣又兴味。
3.要规避形式似是激趣而内容无关联的导入
部分缺乏经验的教师,在导入语设计时常会采用提问语作为导入语,过程看起来热闹,但是问題没有针对性,与所学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有位新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课《猫》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猫吗?你们养有猫吗?你们喜欢猫吗?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养过什么动物?”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使得这个环节非常热闹,占用时间长达十多分钟。又如,有一位实习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课《认识乘法》时,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情境图后这样设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来,15分钟过去了,大家还意犹未尽。
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设计的导入问题缺乏针对性。要规避这样的问题,设计课堂导入语要直中要害、准确明白、科学严谨,要与即将讲授的知识有相关性,不能为激趣而设计一些牵强附会的提问。
总而言之,教学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场合会话言语形式,因此,唯有遵循会话合作原则设计导入语,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体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魅力,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王诗诗.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教学用语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2]侯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教书育人,2017(8)
[3]付小兵,张员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Z1)
作者简介:
钟武媚(1970—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应用语言学。
林春波(1970— ),女,广西博白人,硕士学历,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