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生于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涌现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了《红楼梦》里。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环境氛围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物探究
从细节看黛玉的大家闺秀风范
《林黛玉进贾府》是整部红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章节,黛玉的言行举止之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今天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细节来分析一下,林妹妹进贾府后是如何应对自如、彰显出大家闺秀之风范的。
大舅母留饭
黛玉拜见过贾母并舅母嫂子和众姊妹之后,自然要去拜见二位舅舅,邢夫人先带了黛玉去见大舅舅贾赦,贾赦不忍相见,交代了一番话。黛玉此时是这么表现的: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那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原是拜见大舅舅,但大舅舅不见,著人传话,出于对长辈的尊重,黛玉是“忙站起来,一一听了”,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这一个细节就看得出黛玉大家闺秀的举止,而后大舅母留饭,黛玉的回答更是得体,既说明了不留下吃饭的原因,又没有驳了邢夫人的面子,两面兼顾,所以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体现出其对黛玉得体回答的肯定和认可。
这虽然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黛玉完美的回答透出的是她的聪颖过人和情商之高。
二舅母让座
黛玉随后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但贾政斋戒去了,依然没有见到,就被王夫人请到了屋里。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这时候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然后她做出了这样的动作: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今天来看,不过就是一个让座,坐哪里可能都没人会太计较,但在规矩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尤其在豪门贵族,黛玉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外祖母晚饭排座
贾母传晚饭,王夫人带着黛玉过去吃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傍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退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稍有礼仪的人都知道,主人请客吃饭,左手第一位为上座,其次为右手第一位,接着是左手第二位,右手第二位,丝毫乱不得。
黛玉推辞,是因为她此时还不太了解贾府的规矩,王夫人并两个嫂子都在,她当然不敢上坐,贾母解释后才告了座。黛玉的几番推辞,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这正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饭毕喝茶漱口
吃完饭,就有小丫鬟用茶盘捧上茶来,这时候黛玉内心产生了矛盾,这些规矩跟她在家时父亲教的规矩不一样,但入乡随俗,少不得一一的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但她没有急着喝,而是进行了细心的观察,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这一处极其细微的描写,能看出黛玉之过人心思。既然跟家中规矩不同,自然要学,但又得不露声色,不让别人发现,所以她在动作上应该是慢了半拍,用了“照样”两字,可知黛玉已于无形中学会了贾府这个饭后先漱口方饮茶的规矩。
黛玉在进贾府后,通过每一处细节,或一个动作,或一个心思,或一句话,都透出了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范。黛玉进贾府前,她母亲就交代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进了府之后的黛玉,可以说是万分小心的,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七八岁的贾宝玉以他的通灵说出了这般新异、这般骇俗惊世的奇谈怪论。
这话是贾宝玉说的,也是曹雪芹说的,这句乳臭未干的孩子话,道出了一整部《红楼梦》思想与审美旨趣的根本奥秘。一部《红楼梦》,写的正是男子与女儿,泥做的骨肉与水做的骨肉,浊臭与清爽,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在这对立中表达了曹雪芹对人的认识。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生活圈子走不出他的家庭,宝玉所能见到的男人必然是他的父辈兄弟,他感觉到“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当然也就只能是他的父辈兄弟。确实,贾宝玉身边的男子虽然有老有少,性格上也并非简单划一,但却共同构成了无灵魂、无精神、无生气、无诗情的腐朽的一群。然而,另外一方面,这“浊臭逼人”的男人又不仅仅是贾府的特别产品。“家国同构”,贾府实际上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源远流长”,贾府同时又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文明几千年历程的成果和结晶。在这个意义上,“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乃是封建文明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
正如贾宝玉生活在贾府一般,曹雪芹生活在“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康雍时代,生活在一个一度有过“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封建家庭。他切肤地感受着时代沉沉的暮气,呼吸而领会着弥漫的男子们的浊臭逼人,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
就在这个绝望被发现时,在这“大无可如何之日”,曹雪芹把眼光转向了社会所压抑、所覆盖、所忽视的另外一群,惊异地发现:大观园里活跃着生命的精灵;纯粹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大观园里。“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第一回)雪芹以为,作为社会主体的男子固然沉沦迷失太久,罪孽深重,浊臭逼人,不值一提,使其泯灭可也。然而,如果因须眉中的非人,而忽略了“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因为异化生命的无意义,而看不到纯粹生命的意义,甚至终日愁闷,灰眼看世,岂不悲哉?因此,他决定敷演出这段好的故事,生命的故事,从而使“闺阁昭传”,“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第一回)。这样就有了以“金陵十二钗”为核心的《红楼梦》,有了大观园里的女儿国,有了一园青春、活跳、诗意的生命。
(摘自《红楼梦学刊》罗书华)
1.为什么说贾宝玉抑男扬女的话是“骇俗惊世的奇谈怪论”?
2.下列对第二段所说的“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的含义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男子与女儿的对立 B.腐朽与生气的对立
C.往昔与未来的对立 D.非人与真人的对立
3.第三段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是指什么时代?什么人?
4.下列说法中未能准确表达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贾宝玉对女儿的明显偏爱是由于女儿们使他清爽,正如他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B.贾府的男人们虽然从整体上看是腐朽的一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足以相区别的性格特征。
C.源远流长的封建宗法文明集数千年之力构造了它的典范之作——以男权为中心统治秩序的贾府。
D.脱胎于曾经有过骄奢淫逸生活的封建家庭,曹雪芹对不断扩散着死尸般腐臭的封建社会有着切身感受。
参考答案见下期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生于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涌现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了《红楼梦》里。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环境氛围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物探究
从细节看黛玉的大家闺秀风范
《林黛玉进贾府》是整部红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章节,黛玉的言行举止之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今天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细节来分析一下,林妹妹进贾府后是如何应对自如、彰显出大家闺秀之风范的。
大舅母留饭
黛玉拜见过贾母并舅母嫂子和众姊妹之后,自然要去拜见二位舅舅,邢夫人先带了黛玉去见大舅舅贾赦,贾赦不忍相见,交代了一番话。黛玉此时是这么表现的: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那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原是拜见大舅舅,但大舅舅不见,著人传话,出于对长辈的尊重,黛玉是“忙站起来,一一听了”,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这一个细节就看得出黛玉大家闺秀的举止,而后大舅母留饭,黛玉的回答更是得体,既说明了不留下吃饭的原因,又没有驳了邢夫人的面子,两面兼顾,所以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体现出其对黛玉得体回答的肯定和认可。
这虽然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黛玉完美的回答透出的是她的聪颖过人和情商之高。
二舅母让座
黛玉随后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但贾政斋戒去了,依然没有见到,就被王夫人请到了屋里。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这时候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然后她做出了这样的动作: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今天来看,不过就是一个让座,坐哪里可能都没人会太计较,但在规矩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尤其在豪门贵族,黛玉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外祖母晚饭排座
贾母传晚饭,王夫人带着黛玉过去吃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傍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退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稍有礼仪的人都知道,主人请客吃饭,左手第一位为上座,其次为右手第一位,接着是左手第二位,右手第二位,丝毫乱不得。
黛玉推辞,是因为她此时还不太了解贾府的规矩,王夫人并两个嫂子都在,她当然不敢上坐,贾母解释后才告了座。黛玉的几番推辞,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这正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饭毕喝茶漱口
吃完饭,就有小丫鬟用茶盘捧上茶来,这时候黛玉内心产生了矛盾,这些规矩跟她在家时父亲教的规矩不一样,但入乡随俗,少不得一一的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但她没有急着喝,而是进行了细心的观察,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这一处极其细微的描写,能看出黛玉之过人心思。既然跟家中规矩不同,自然要学,但又得不露声色,不让别人发现,所以她在动作上应该是慢了半拍,用了“照样”两字,可知黛玉已于无形中学会了贾府这个饭后先漱口方饮茶的规矩。
黛玉在进贾府后,通过每一处细节,或一个动作,或一个心思,或一句话,都透出了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范。黛玉进贾府前,她母亲就交代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进了府之后的黛玉,可以说是万分小心的,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七八岁的贾宝玉以他的通灵说出了这般新异、这般骇俗惊世的奇谈怪论。
这话是贾宝玉说的,也是曹雪芹说的,这句乳臭未干的孩子话,道出了一整部《红楼梦》思想与审美旨趣的根本奥秘。一部《红楼梦》,写的正是男子与女儿,泥做的骨肉与水做的骨肉,浊臭与清爽,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在这对立中表达了曹雪芹对人的认识。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生活圈子走不出他的家庭,宝玉所能见到的男人必然是他的父辈兄弟,他感觉到“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当然也就只能是他的父辈兄弟。确实,贾宝玉身边的男子虽然有老有少,性格上也并非简单划一,但却共同构成了无灵魂、无精神、无生气、无诗情的腐朽的一群。然而,另外一方面,这“浊臭逼人”的男人又不仅仅是贾府的特别产品。“家国同构”,贾府实际上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源远流长”,贾府同时又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文明几千年历程的成果和结晶。在这个意义上,“浊臭逼人”的“泥做的骨肉”乃是封建文明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
正如贾宝玉生活在贾府一般,曹雪芹生活在“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康雍时代,生活在一个一度有过“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封建家庭。他切肤地感受着时代沉沉的暮气,呼吸而领会着弥漫的男子们的浊臭逼人,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
就在这个绝望被发现时,在这“大无可如何之日”,曹雪芹把眼光转向了社会所压抑、所覆盖、所忽视的另外一群,惊异地发现:大观园里活跃着生命的精灵;纯粹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大观园里。“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第一回)雪芹以为,作为社会主体的男子固然沉沦迷失太久,罪孽深重,浊臭逼人,不值一提,使其泯灭可也。然而,如果因须眉中的非人,而忽略了“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因为异化生命的无意义,而看不到纯粹生命的意义,甚至终日愁闷,灰眼看世,岂不悲哉?因此,他决定敷演出这段好的故事,生命的故事,从而使“闺阁昭传”,“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第一回)。这样就有了以“金陵十二钗”为核心的《红楼梦》,有了大观园里的女儿国,有了一园青春、活跳、诗意的生命。
(摘自《红楼梦学刊》罗书华)
1.为什么说贾宝玉抑男扬女的话是“骇俗惊世的奇谈怪论”?
2.下列对第二段所说的“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的含义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男子与女儿的对立 B.腐朽与生气的对立
C.往昔与未来的对立 D.非人与真人的对立
3.第三段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窒息人的时代,这是一批非人的人”是指什么时代?什么人?
4.下列说法中未能准确表达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贾宝玉对女儿的明显偏爱是由于女儿们使他清爽,正如他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B.贾府的男人们虽然从整体上看是腐朽的一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足以相区别的性格特征。
C.源远流长的封建宗法文明集数千年之力构造了它的典范之作——以男权为中心统治秩序的贾府。
D.脱胎于曾经有过骄奢淫逸生活的封建家庭,曹雪芹对不断扩散着死尸般腐臭的封建社会有着切身感受。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