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CDFI)诊断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VB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颅内段VBS所致的脑供血不足患者50例,用二维超声探头经枕窗探查颅内段椎-基底动脉(VBA),观察血管充盈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流充盈情况及频谱形态明显不同,收缩期峰值流速(DSV)和搏动指数(DI)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TCDFI能清晰直观地检出颅内VBA有无狭窄及其程度,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参考。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彩色多普勒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多变,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经颅彩色多普勒显像的应用为检查颅内血管提供了必备条件。经枕窗探查可以直观、连续显示椎-基底动脉,为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提供了高质量的透声窗。笔者用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病人的血流改变程度进行检测,并对其与症状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2001年2月~2002年10月临床确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4岁(见表1、表2)。设正常对照组25例。两组对照,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P<0.001,差异显著。
方法:采用GE公司的VIVID7 PR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5~2.0MHz相控阵探头。经枕窗探测,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颈后部,探头置于颈后正中枕骨粗隆下约2.0cm处,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搏动指数(PI),取样容积设置为2~4mm。
结 果
对照组CDFI显示V-BA呈Y字形,走行较平直,其内充满较均匀的蓝色血流信号,频谱呈负向双峰,频窗存在主波尖锐,峰值流速正常。观察组:CDFI检出血管狭窄50例,其中左VA狭窄24例,右VA狭窄16例,双VA狭窄4例,BA狭窄6例,病变血管走向迂曲,狭窄多呈现较暗淡的细窄血流信号,频谱收缩期主波低钝,加速时间延迟,下降支的切迹消失,频窗变小或消失,严重者峰值流速明显减低,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引起动脉不足的常见原因。
讨 论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因: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症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②动脉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③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④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总称。椎動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垂直上升。穿行于颈6至颈1椎体的横突孔,后经动脉回合成单一的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主要供应小脑、脑干、丘脑后半部,枕叶及颞叶的一部分。所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内耳、脑干、间脑、枕叶、颞叶等组织功能缺损的症状。
脑供血不足常见:①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以及小分支透明样变性可使管腔变小,弹性下降。②颈椎病:以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最常见,其次是颈曲变直,椎间孔变小。③血流黏稠度增高。④颈椎外伤。⑤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低血压血容量不足等。
Denitt观察中老年人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为42±1.0cm/秒,本组观察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在正常组为54.48cm/秒,观察组为35.24cm/秒,因此均值在40.77cm/秒以下为异常,与本组报道相一致。在轻型组中,基底动脉血流速度50.50cm/秒,而左椎动脉为20.20cm/秒,右椎动脉为26.00cm/秒,两侧不等,为异常血流,说明频率较高一侧可能是血管狭窄所致。在重型组中基底动脉血流为24.34cm/秒,左椎动脉12.83cm/秒,右椎动脉13.00cm/秒,这种低频率由周围阻力增加或动脉硬化扩张引起。结合临床症状,眩晕转头时加重、恶心、呕吐等,证明多普勒血流图检测与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相一致。
本组病例年龄差较大,年龄因素对脑血管血流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颅骨使声衰减增加,超声能量降低,脑动脉血流速度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颅内动脉PI和RI随之增高,颅内动脉逐渐硬化、退行性变,心收缩力降低,致心排量下降,外周阻力增高,血黏度增加等多种因素是各参数变化的原因,年龄增长引起各参数变化的综合结果导致脑血流量降低等不利因素增加。因而超声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超声检测颅内段VBA显示成功率虽然较高,但尚未达到100%。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操作手法有关。原因:①如受检者颈部偏短而肥胖,低头姿势耐受差,图像显示不理想;②彩色取样框部位及角度调节不当;③彩色量程调节不当,致低速血流而难以显示。
TCDFI为无创伤、无放射性,并且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观察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等优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V-BA系统病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彩色多普勒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多变,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经颅彩色多普勒显像的应用为检查颅内血管提供了必备条件。经枕窗探查可以直观、连续显示椎-基底动脉,为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提供了高质量的透声窗。笔者用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病人的血流改变程度进行检测,并对其与症状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2001年2月~2002年10月临床确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4岁(见表1、表2)。设正常对照组25例。两组对照,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P<0.001,差异显著。
方法:采用GE公司的VIVID7 PR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5~2.0MHz相控阵探头。经枕窗探测,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颈后部,探头置于颈后正中枕骨粗隆下约2.0cm处,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搏动指数(PI),取样容积设置为2~4mm。
结 果
对照组CDFI显示V-BA呈Y字形,走行较平直,其内充满较均匀的蓝色血流信号,频谱呈负向双峰,频窗存在主波尖锐,峰值流速正常。观察组:CDFI检出血管狭窄50例,其中左VA狭窄24例,右VA狭窄16例,双VA狭窄4例,BA狭窄6例,病变血管走向迂曲,狭窄多呈现较暗淡的细窄血流信号,频谱收缩期主波低钝,加速时间延迟,下降支的切迹消失,频窗变小或消失,严重者峰值流速明显减低,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引起动脉不足的常见原因。
讨 论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因: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症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②动脉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③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④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总称。椎動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垂直上升。穿行于颈6至颈1椎体的横突孔,后经动脉回合成单一的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主要供应小脑、脑干、丘脑后半部,枕叶及颞叶的一部分。所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内耳、脑干、间脑、枕叶、颞叶等组织功能缺损的症状。
脑供血不足常见:①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以及小分支透明样变性可使管腔变小,弹性下降。②颈椎病:以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最常见,其次是颈曲变直,椎间孔变小。③血流黏稠度增高。④颈椎外伤。⑤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低血压血容量不足等。
Denitt观察中老年人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为42±1.0cm/秒,本组观察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在正常组为54.48cm/秒,观察组为35.24cm/秒,因此均值在40.77cm/秒以下为异常,与本组报道相一致。在轻型组中,基底动脉血流速度50.50cm/秒,而左椎动脉为20.20cm/秒,右椎动脉为26.00cm/秒,两侧不等,为异常血流,说明频率较高一侧可能是血管狭窄所致。在重型组中基底动脉血流为24.34cm/秒,左椎动脉12.83cm/秒,右椎动脉13.00cm/秒,这种低频率由周围阻力增加或动脉硬化扩张引起。结合临床症状,眩晕转头时加重、恶心、呕吐等,证明多普勒血流图检测与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相一致。
本组病例年龄差较大,年龄因素对脑血管血流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颅骨使声衰减增加,超声能量降低,脑动脉血流速度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颅内动脉PI和RI随之增高,颅内动脉逐渐硬化、退行性变,心收缩力降低,致心排量下降,外周阻力增高,血黏度增加等多种因素是各参数变化的原因,年龄增长引起各参数变化的综合结果导致脑血流量降低等不利因素增加。因而超声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超声检测颅内段VBA显示成功率虽然较高,但尚未达到100%。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操作手法有关。原因:①如受检者颈部偏短而肥胖,低头姿势耐受差,图像显示不理想;②彩色取样框部位及角度调节不当;③彩色量程调节不当,致低速血流而难以显示。
TCDFI为无创伤、无放射性,并且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观察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等优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V-BA系统病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