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之争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kdhfjkhasdjklfh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又不是恒星,所以获得了“类星体”的名称。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数千个类星体。从发现时起,它就笼罩上了一层层的神秘面纱。随着近半个世纪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人们对它的探索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迄今为止它的本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马修斯和桑德奇,用当时世界上最高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个名叫3C48的射电源;但是随后人们又发现,其实它不是一个射电星系,而是一颗颜色发蓝的暗星。它的光谱中有一些又宽又亮的发射线,这些发射线在光谱中所处的位置很奇特,以至在长达3年之久的时间里,竟然无人能辨认出。
  1963年,另一位旅美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又发现了距离我们有23亿光年并且与3C48相类似的天体3C273。施密特在对3C273的光谱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后,发现它们不过是普通的氢光谱线;因而可以确定在这个天体上,并没有什么地球人未知的新元素。
  所不同的是,这些元素的谱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天文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红移”。当一颗恒星背我们而去时,从地球上看,恒星的光波频率会降低,波长会变长。这就是红移现象。红移值越大,则恒星离去速度越大,与我们距离越远。一般恒星发生这种红移现象时,移动的数量很小。可是这个星体的红移量非常大,比一般恒星的红移要大上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这种新型的天体即使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绝大多数也仅仅呈现为恒星似的微小光点。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年总结出来的规律,红移的大小同星系与我们的距离成正比,红移越大,星系距离我们也就越远。这种巨大的红移表明它们是极遥远的河外天体。按照哈勃定律,可以推测出这些天体远在几十亿光年甚至上百亿光年以上。
  当初,天文学家们正是因其貌似恒星而实非恒星,便将它们命名为“类星体”——意即“类似恒星的天体”。不过,后来发现有些类星体的周围有微弱的星云状包层,同时有一些有喷流状结构,因此其外观与恒星并不完全相似。所以严格说来,“类星体”这个名称已经算不上名副其实了。
  如今,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乃是星系一级的天体,它们可能是某些活动剧烈的星系核心部分。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类星体的发光能力极强,比普通星系要强上千百倍,例如3C273亮度为12.8星等,而太阳若放到其位置上,我们根本就观测不到,因此类星体得到了“宇宙灯塔”的美名。更令人们非常吃惊的是,类星体的体积很小,直径仅有普通星系的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
  为什么在这样小的体积内会产生这么大的能量?这一问题使得科学家们兴趣倍增而又大伤脑筋。起初人们难以对它的能量来源作出解释,便将此称为类星体的“能源困难”。近年来,种种假说接踵而来。有人认为其能源来源于超新星的爆炸,并猜测其体内每天都有超新星爆炸。还有人分析是由于正反物质的湮没。更有人推测类星体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并吞噬周围的物质,同时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巨额的能量,单单这一过程已足够提供为解决“能源困难”所需的全部能量。当然,要想拨开类星体的迷雾,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辛勤探索。
  另外,在类星体与我们之间的漫长距离上,存在着种种非常稀疏又非常暗弱的物质,通常人们是无法观测到它们;但是,这些暗物质会吸收类星体的辐射,使类星体的光谱中出现各种附加的吸收线。研究这些吸收线,就可以反过来推知那些暗物质的情况了。这也是人们对类星体极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类星体,目前尚有许多争论,焦点就在于其距离究竟是否那么遥远。测定类星体距离的依据正是它们的光谱线红移。星系光谱线红移的原因是它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彼此远离而去。换句话说,星系红移的本原乃是光源运动造成的多普勒效应。类星体既是恒星级天体,人们便猜想哈勃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它。于是,只要测出类星体光谱线的红移量,就可以推算出它们的距离。然而问题在于:类星体的红移量异常之大,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则绝大多数类星体必定正在以每秒几万公里、十几万公里,甚至以接近光速的巨大速度退离我们而去。根据哈勃定律算出这类类星体与我们的距离远达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光年。正是由于类星体既如此遥远又显得相当明亮。才导致了其产能率高得令人吃惊的“能源困难”。这时,有人便转而怀疑:类星体是否果真如此遥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类星体的红移是否合理?就这样,“类星体红移本原”便成了当代天文学中的一大疑惑。
  在探求类星体红移本原时,天文学家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出现不少说法,如“宇宙学红移”、“非宇宙学红移”、“速度红移”等等。遵循完全不同的思路,还先后有人用“光子老化”、“基本物理常数的变化”等越出传统物理学框架的大胆假说,来解释河外天体红移的本原。但是它们迄今尚未得到任何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
  总的说来,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红移具有宇宙学本质。例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类星体分类,将某一类类星体当作具有相同绝对光度的“标准烛光”,结果表明,它们大致遵循哈勃定律。又如已在几个星系团内各发现一个类星体,而这些类星体的红移与相关星系团的宇宙学红移相近等等。
  但有不少天文学家,如美国的阿普认为,类星体具有非宇宙学的本质。而美国基特峰天文台台长伯比特则认为,类星体红移既有宇宙学红移,也有非宇宙学红移。
  大部分天文学家根据类星体光谱有较大的红移,认为类星体是相当远的天体。但是后来几位天文学家指出,至少有一些类星体距离地球比较近。他们的主要证据是在那里一颗类星体与一个多普勒位移小得多的星系有明显的联系。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卡里利和他的同事,对上述令人颇感兴趣的失偕的类星体——星系样本进行研究。更令人惊奇的是,类星体的速度居然超过了光的速度。1977年以来的发现证实,还是那颗3C273,它的内部有两个辐射源,并且它们还在相互分离,分离的速度竟高达每秒2880000千米,是光速的9.6倍。不仅如此,继此之后,人们还相继发现了几个“超光速”的类星体。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迄今为止地球上的人类普遍认为,光速是不能超越的,然而上述发现又是那样的奇特,不能不让人感到困惑不解。
  
  [责任编辑] 蒲 晖
其他文献
专家们一直在研究人工培育人类心脏的方法,以解决心脏移植中供心严重短缺的问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患者需要提供移植治疗服务,但是,心脏移植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来自机体的排斥反应。使用与患者基因相匹配的组织替代部分受损器官,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优点十分突出。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培育出腱、软骨及膀胱等简单组织,却一直未能培育出具有三维结构的复杂器官,例如心脏。  最近,英国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成功培育
土星是一颗常给人们带来惊喜与期盼的星星。它被美丽的“光环”所围绕,它的南极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漩涡”,它的卫星之一“泰坦”星,拥有浓厚的大气层和丰富的含碳物质,引发人们对生命存在的猜想……现在,它的北极上方又清晰地显现出奇特的“六边形”——这是揭开了土星许多未知秘密的“卡西尼”号探测器的最新发现。  3月27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卡西尼”号传回的最新图片,这是第一次清楚地拍摄到土星整个北
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南,立足检察职能,坚实履职,大力构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屏障。2018年以来,该院加大办案力度,依法办理了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案件10余件20人,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2份。  一是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公益保护机制。该院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公益诉讼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公益诉讼的实施意见,多次与环保局、农林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形成了内外联动、资源整合、
“以前厕所就建在猪圈,苍蝇蚊虫乱飞,味道也难闻。现在好了,我们有了和城里一样的厕所,生活更方便了。”“原来,城里的亲戚到我家都不敢上厕所。现在他们说,我家厕所比他家还干净。”“粪水统一处理了,不污染河流了,濑溪河更清亮了。”  2019年4月以来,重庆市荣昌区检察院在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专项活动中,检察官听到的都是村民们的叫好声。  这是荣昌区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主动加强与行政机关沟通,扎实
太阳炽热无比,这主要因为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地球上人类迄今为止利用的主要能量,直接或间接地都来自太阳。而在人类有史可查的漫长岁月中,太阳光和热都未见有丝毫的减弱,这既让人高兴,又令人费解:如此巨大而持久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此,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众说纷纭。首先有“燃烧说”,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猜测。该观点认为,太阳是通过燃烧内部物质而发出光和热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性别搞错了,需要变性。而且变性的大多是男性想变成女性。这就涉及人和高级哺乳动物性别的起源。    远古的生物性别    生物医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理论和证据证明变性有着生物学基础,这就是决定人和动物所有行为的根源——基因。而在胚胎的基因性别分化中,谁也不知道何时基因会有突变和差异,就在上帝一打盹中,控制性别的基因出现了误差,或把本是男性基因的胚胎拼接成了女儿身,或把本是
陕西省宝鸡市检察院依法对郝晓晨涉嫌受贿、行贿案提起公诉  日前,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郝晓晨(正厅级)涉嫌受贿罪、行贿罪一案,经陕西省检察院指定管辖,由宝鸡市检察院依法向宝鸡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宝鸡市检察院起诉指控:被告人郝晓晨利用担任陕西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總经理、董事长,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设备采
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和平奖由于更直接关乎人类的和平和稳定,因此总比其他专业性强的奖项更能吸引公众关注,也常作为颁奖过程中的压轴戏出现。当地时间10月12日,今年的和平奖最终揭晓:致力于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分享这一奖项。获奖理由是:“在创造以及传递有关人为气候变化知识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度量上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往年情况
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正在创造人造(人工)生命的消息既让人惊奇,又让人担心。在未来3到10年之内第一个人造生命有望诞生的预言使人们的眼光开始聚焦“人造生命”这个词。那么,人造生命是什么,对人类和社会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不同的人造生命    仅从字面上看,“人造生命”似乎很蒙人,也让人惊惧不已。其实,研究人员要创造的生命很简单。这就要说到生命的本质和定义。  尽管在学术界对生命的定义有种种争论,
自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人们就逐渐接受了生物和人类进化中的基本理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使自己生存下去,生物个体的行为准则是让自身获得好处,而不是为了它所属的物种和群体的利益。因此,生物体,包括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往往是利己不利他的,自私的,甚至是残忍的。  然而,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生物和人的行为往往又显示了极大的和极多的利他主义,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