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昔日的世界王者,大英帝国曾经拥有着大量的殖民地,也在这些殖民地表现出了强大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英国小说给予整个世界不断的影响。但是作为曾经的殖民宗主国,英国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很深的帝国殖民特色。以笛福、狄更斯以及康拉德为代表的各个时期的小说家们的作品中都不断地流露出来这种带有帝国殖民色彩的叙述。因此,只有深入地探究这些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的本质特征,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帝国意识以及殖民话语体系。
【关键词】帝国意识;殖民话语;意识形态;建构
自18世纪现代英国小说开端以来,英国小说始终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强烈的帝国意识形态。从我们熟悉的现代英国小说之父笛福到19世纪的小说巨匠狄更斯再到20世纪初的约瑟夫·康拉德,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帝国意识,并且有着非常鲜明的殖民话语特征。他们认为西方的义务就是要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自然所赋予的权利来使人类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只有具有这种帝国意识才会造福人类,所以这就形成了英国这个文化帝国的一条特殊的殖民话语建构连链。
一、殖民旅程中的帝国意识表现
作为现代英国小说之父以及奠基性人物,笛福给之后的英国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更是流浪小说与殖民小说的经典文本。《鲁滨孙漂流记》使欧洲早期的在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殖民狂想与帝国意识得以以一种虚拟的形式而存在。
殖民是在西方兴起的,而在整个殖民历史中,笛福小说中的人物鲁滨孙具有很强的帝国意识。正是这种帝国文化意识造就了以鲁滨孙为代表的第一代典型的殖民流浪者形象。瓦特曾说:“这些所谓的探险家们通过贸易手段得到扩张,并带回了诸如黄金、奴隶和热带植物等,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在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其所依赖的殖民地和国际市场依然持续着这个过程,并且继续发展下去。”[1]
鲁滨孙通过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来建立他梦想中的帝国,但其建立帝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谁而服务,而是获取利益。于是,当鲁滨孙跨上了一座荒岛之后,就对这个岛进行了他思想中的重新建构。在这个荒岛上,鲁滨孙的感觉是很兴奋的,因为从此以后他就是这个岛的主人,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他,因此他不容许有任何人染指他的“财产”。当这个岛上的土著相互之间搏杀,甚至在地上留下印记时,这些都使鲁滨孙感到非常的震怒。他的暴怒的原因并非是这些土著人自相残杀,而是因为他认为这个荒岛是他自己的“财产”,而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来撒野,这是鲁滨孙所不能容忍的。这种帝国意识形态正是通过鲁滨孙的这一反应所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帝国主义文化的扩张意愿。
作者通过星期五这个人物,将鲁滨孙思想意识中的帝国主义殖民色彩在小说中得以真实地再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鲁滨孙开始对这个荒岛王国进行了快速的殖民扩张化,对这个岛上的资源无穷尽地掠夺及开发。后来,他救出了仆人星期五得父亲以及另一个白人后,就在这个岛上初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帝国。这种帝国主义思想正是一种殖民统治:“我现在很是高兴,因为我的岛上终于有了居民,他们都是我这个王国的臣民,为我所用,听我的命令。这个岛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是我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可以质疑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所有的人都臣服于我,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只要我愿意,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为我牺牲生命。”[2]
笛福通过《鲁滨孙漂流记》创造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充满冒险特点的乐园。不仅如此,他还虚构了一位帝国英雄式的人物—鲁滨孙。虽然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将近30年,但是这个人物通过笛福的有意识的包装,成为了具有父权精神的、帝国意识的一位文化上的超人。而这种对于自己阶级力量夸张的叙述,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民族之上的强权意识。
二、文学殖民幻影中的帝国意识培植
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巨匠,狄更斯的作品是西方文化殖民帝国的重要的档案。他的小说表现出了作为大英帝国一员的一种极富殖民主义色彩的帝国情结意识。在他的许多小说中,狄更斯都描述了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这突出展示了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所持有的自负与全新的帝国主义意识。
西方社会想要在意识形态上统领世界就必须要实现一种文化上的帝国主义观,通过对野蛮人中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教化以及适时地清理那些与他们同宗的异类分子达到意识形态的文化殖民化。狄更斯认为:“作为小说家,作为虚构故事的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创作的需求任意使用周边的疆土,而这种使用只是为了传达一种简单的目的。”[3]
那么根据狄更斯的想法,澳大利亚正好可以为英国这个西方帝国提供非常巨大的财富,并且还能为其宗主国的公民创造出一个“远大前程”。他的小说《远大前程》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帝国殖民意识的作品。主人公匹普是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在他小时候,家人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姐姐和他相依为命,当姐姐结婚后,他仍然和姐姐一起生活。在他7岁时,匹普帮助了一个名叫马格维奇的人逃亡。不久,马格维奇跑到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发了一笔横财,成为了极其富有的人。他不光在银行里有大量的存款,而且还有好几处价值不菲的房产。此时,马格维奇想到了他的救命恩人匹普,他要一门心思地培养这个帮助过他的小家伙,要匹普将来继承他的一切,这引起了匹普内心中的灵魂的骚动,使他开始充满幻想:
“从我的出身来看,应该过一种诚实而且平凡的生活,因该努力的工作、学习,将来和比蒂结婚。然而,正在兴致勃勃地幻想时,愚蠢的观念四起……”[4]
后来,出于帝国意识的殖民需要,狄更斯在小说中安排了马格维奇的回归以及他向匹普展示其在澳大利亚获得成功的一系列的过程。通过这一描写,狄更斯表现出了其作为大英帝国子民思想意识中的强烈的帝国殖民色彩。
三、殖民观念中的帝国意识形态
在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所处的时代,欧洲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在白人看来,有色人种就是低等人种,只配为白人服务。而在康拉德的思想意识中,也残存着对有色人种憎恶的观念:“在北非,我遇到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黑鬼,他对我做出的行为非常的粗鲁,简直就是令人发指。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做梦都时常出现那个可恶的黑鬼,真的,可恶至极。”[5] 在强大的帝国意识的影响下,康拉德的这种儿时的经历和记忆不断地得到强化,这使得他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可怕的梦魇。在小说《吉姆老爷》中,康拉德把这种文化记忆不断地展示出来,形成了一种殖民观念。在《吉姆老爷》中,船长把来自东方边缘地带的朝圣者们称之为“牲口”,其他的白人把这些东方人称之为“粉红色的癞蛤蟆”。白人对于东方阿拉伯人的称呼也是极其地恶毒,他们把这些阿拉伯人叫做“杂种”。而对于黑人,他们是极尽地嘲讽外加恶毒地攻击,他们不过是“大惊小怪的蠢驴”[6] 一位关注过吉姆命运的上层人士曾说:“你还想为他们而牺牲(指有色人种),那就像是你把你的尊严、灵魂和肉体都出卖给了一个牲口。”[6]
华利士是康拉德在《吉姆老爷》中塑造的少数几个他所青睐的有色人种,因为华利士知道怎样像一个白人那样去战斗,而且它还具有一种欧洲人的思想意识。尽管如此,在最后他还是没有抵挡住海盗的袭击,没有解决战斗。尽管华利士令人可敬可佩,但他仍然逃脱不了作为有色人种而遭遇的冷遇。
因此,作为一个小说家,由于被思想中的帝国意识的强烈影响,康拉德在作品叙述是表现出了一种帝国主义意识的目空一切的风格。在康拉德的观念中,没有西方文明的支持,整个世界就将处于一种荒凉的境地,没有西方文明的领导,世界就像荒岛一样失去了方向,这种殖民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主题的创作。
虽然当今世界已经完全的去殖民化了,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西方作品中还会不是地表现出些许帝国主义的殖民色彩。只有通过各民族间的不断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殖民化,淡化和消除帝国意识。
作者简介:李国超(1979.10-),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90.
[2]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罗志野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38.
[3]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董秋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32.
[4]狄更斯.远大前程(王科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141.
[5]康拉德.黑暗的心脏(胡南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25.
[6]康拉德.吉姆老爷(蒲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14-280.
【关键词】帝国意识;殖民话语;意识形态;建构
自18世纪现代英国小说开端以来,英国小说始终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强烈的帝国意识形态。从我们熟悉的现代英国小说之父笛福到19世纪的小说巨匠狄更斯再到20世纪初的约瑟夫·康拉德,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帝国意识,并且有着非常鲜明的殖民话语特征。他们认为西方的义务就是要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自然所赋予的权利来使人类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只有具有这种帝国意识才会造福人类,所以这就形成了英国这个文化帝国的一条特殊的殖民话语建构连链。
一、殖民旅程中的帝国意识表现
作为现代英国小说之父以及奠基性人物,笛福给之后的英国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更是流浪小说与殖民小说的经典文本。《鲁滨孙漂流记》使欧洲早期的在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殖民狂想与帝国意识得以以一种虚拟的形式而存在。
殖民是在西方兴起的,而在整个殖民历史中,笛福小说中的人物鲁滨孙具有很强的帝国意识。正是这种帝国文化意识造就了以鲁滨孙为代表的第一代典型的殖民流浪者形象。瓦特曾说:“这些所谓的探险家们通过贸易手段得到扩张,并带回了诸如黄金、奴隶和热带植物等,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在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其所依赖的殖民地和国际市场依然持续着这个过程,并且继续发展下去。”[1]
鲁滨孙通过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来建立他梦想中的帝国,但其建立帝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谁而服务,而是获取利益。于是,当鲁滨孙跨上了一座荒岛之后,就对这个岛进行了他思想中的重新建构。在这个荒岛上,鲁滨孙的感觉是很兴奋的,因为从此以后他就是这个岛的主人,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他,因此他不容许有任何人染指他的“财产”。当这个岛上的土著相互之间搏杀,甚至在地上留下印记时,这些都使鲁滨孙感到非常的震怒。他的暴怒的原因并非是这些土著人自相残杀,而是因为他认为这个荒岛是他自己的“财产”,而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来撒野,这是鲁滨孙所不能容忍的。这种帝国意识形态正是通过鲁滨孙的这一反应所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帝国主义文化的扩张意愿。
作者通过星期五这个人物,将鲁滨孙思想意识中的帝国主义殖民色彩在小说中得以真实地再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鲁滨孙开始对这个荒岛王国进行了快速的殖民扩张化,对这个岛上的资源无穷尽地掠夺及开发。后来,他救出了仆人星期五得父亲以及另一个白人后,就在这个岛上初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帝国。这种帝国主义思想正是一种殖民统治:“我现在很是高兴,因为我的岛上终于有了居民,他们都是我这个王国的臣民,为我所用,听我的命令。这个岛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是我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可以质疑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所有的人都臣服于我,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只要我愿意,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为我牺牲生命。”[2]
笛福通过《鲁滨孙漂流记》创造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充满冒险特点的乐园。不仅如此,他还虚构了一位帝国英雄式的人物—鲁滨孙。虽然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将近30年,但是这个人物通过笛福的有意识的包装,成为了具有父权精神的、帝国意识的一位文化上的超人。而这种对于自己阶级力量夸张的叙述,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民族之上的强权意识。
二、文学殖民幻影中的帝国意识培植
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巨匠,狄更斯的作品是西方文化殖民帝国的重要的档案。他的小说表现出了作为大英帝国一员的一种极富殖民主义色彩的帝国情结意识。在他的许多小说中,狄更斯都描述了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这突出展示了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所持有的自负与全新的帝国主义意识。
西方社会想要在意识形态上统领世界就必须要实现一种文化上的帝国主义观,通过对野蛮人中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教化以及适时地清理那些与他们同宗的异类分子达到意识形态的文化殖民化。狄更斯认为:“作为小说家,作为虚构故事的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创作的需求任意使用周边的疆土,而这种使用只是为了传达一种简单的目的。”[3]
那么根据狄更斯的想法,澳大利亚正好可以为英国这个西方帝国提供非常巨大的财富,并且还能为其宗主国的公民创造出一个“远大前程”。他的小说《远大前程》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帝国殖民意识的作品。主人公匹普是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在他小时候,家人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姐姐和他相依为命,当姐姐结婚后,他仍然和姐姐一起生活。在他7岁时,匹普帮助了一个名叫马格维奇的人逃亡。不久,马格维奇跑到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发了一笔横财,成为了极其富有的人。他不光在银行里有大量的存款,而且还有好几处价值不菲的房产。此时,马格维奇想到了他的救命恩人匹普,他要一门心思地培养这个帮助过他的小家伙,要匹普将来继承他的一切,这引起了匹普内心中的灵魂的骚动,使他开始充满幻想:
“从我的出身来看,应该过一种诚实而且平凡的生活,因该努力的工作、学习,将来和比蒂结婚。然而,正在兴致勃勃地幻想时,愚蠢的观念四起……”[4]
后来,出于帝国意识的殖民需要,狄更斯在小说中安排了马格维奇的回归以及他向匹普展示其在澳大利亚获得成功的一系列的过程。通过这一描写,狄更斯表现出了其作为大英帝国子民思想意识中的强烈的帝国殖民色彩。
三、殖民观念中的帝国意识形态
在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所处的时代,欧洲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在白人看来,有色人种就是低等人种,只配为白人服务。而在康拉德的思想意识中,也残存着对有色人种憎恶的观念:“在北非,我遇到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黑鬼,他对我做出的行为非常的粗鲁,简直就是令人发指。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做梦都时常出现那个可恶的黑鬼,真的,可恶至极。”[5] 在强大的帝国意识的影响下,康拉德的这种儿时的经历和记忆不断地得到强化,这使得他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可怕的梦魇。在小说《吉姆老爷》中,康拉德把这种文化记忆不断地展示出来,形成了一种殖民观念。在《吉姆老爷》中,船长把来自东方边缘地带的朝圣者们称之为“牲口”,其他的白人把这些东方人称之为“粉红色的癞蛤蟆”。白人对于东方阿拉伯人的称呼也是极其地恶毒,他们把这些阿拉伯人叫做“杂种”。而对于黑人,他们是极尽地嘲讽外加恶毒地攻击,他们不过是“大惊小怪的蠢驴”[6] 一位关注过吉姆命运的上层人士曾说:“你还想为他们而牺牲(指有色人种),那就像是你把你的尊严、灵魂和肉体都出卖给了一个牲口。”[6]
华利士是康拉德在《吉姆老爷》中塑造的少数几个他所青睐的有色人种,因为华利士知道怎样像一个白人那样去战斗,而且它还具有一种欧洲人的思想意识。尽管如此,在最后他还是没有抵挡住海盗的袭击,没有解决战斗。尽管华利士令人可敬可佩,但他仍然逃脱不了作为有色人种而遭遇的冷遇。
因此,作为一个小说家,由于被思想中的帝国意识的强烈影响,康拉德在作品叙述是表现出了一种帝国主义意识的目空一切的风格。在康拉德的观念中,没有西方文明的支持,整个世界就将处于一种荒凉的境地,没有西方文明的领导,世界就像荒岛一样失去了方向,这种殖民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主题的创作。
虽然当今世界已经完全的去殖民化了,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西方作品中还会不是地表现出些许帝国主义的殖民色彩。只有通过各民族间的不断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殖民化,淡化和消除帝国意识。
作者简介:李国超(1979.10-),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90.
[2]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罗志野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38.
[3]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董秋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32.
[4]狄更斯.远大前程(王科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141.
[5]康拉德.黑暗的心脏(胡南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25.
[6]康拉德.吉姆老爷(蒲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1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