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合理补液速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 选择30例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补液速度保持不变,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治疗组患者的补液速度,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4例患者复苏无效,11例患者复苏有效,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治疗组1例患者复苏无效,14例患者复苏有效,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速度,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9-02
创伤后大出血现象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本次研究特就合理的补液速度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30例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12例,男性患者占18例,年龄范围居于27至6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1.2±1.1)岁。7例患者高处坠落受伤,12例患者车祸受伤,11例患者锐器受伤,主要临床症状为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汗、烦躁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补液速度保持不变,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治疗组患者的补液速度。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①取患者休克体位,并提高其头部和躯干,幅度为20-30°,下肢抬高幅度为15-20°;②将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内部的血块及各种分泌物清理干净,确保呼吸畅通,将口咽通气管置入到患者口腔内,同时给予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调节氧浓度为40%至50%,氧流量至4-6升/分钟,若患者呼吸严重不畅,需进行气管插管以辅助患者呼吸;③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数量以2-3条为宜,迅速进行输血即输液抢救;④若合并内脏出血患者出血严重,无法取得有效的止血效果,需于患者休克症状缓解后进行手术治疗,对伤口出血患者进行加压包扎或者清创缝合,对合并骨折患者进行夹板固定;⑤给予患者浓度为5%的NaCO3碱性溶液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⑥由于大量失血,创伤性休克患者存在脉搏虚弱、动脉压降低、心率加快以及新排减少的现象,为使患者心肌收缩能力获得增强,可采用洋地黄等药物;⑦全面观察患者反应,避免神志不清或者抑郁烦躁患者发生意外[1-2]。
1.3 计算方法 全部患者创伤严重评分均不低于15分,患者病情严重。进行休克指数计算时主要利用以下公式:脉搏(P)÷收缩压(SBP)=休克指数(S),即P(次/分钟)/SBP(kPa)=S,S值不得高于3,然后转换S,使之成为补液的对应调节值R;R+B=V(V为补液速度,100ml/h为B单位且B为定值),具体对应的转换关系如下:①S>2.0时,100ml/h×2S=R;②S=2.0时,100ml/h×2S=R;③1.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V1.61卡方软件进行疗效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5例对照组患者,4例复苏无效,占26.67%,11例复苏有效,占73.33%%,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15例治疗组患者中,7例患者补液速度超过1000毫升/小时,另外8例患者补液速度介于400至1000毫升/小时,9例患者补液时间介于4至8小时之间,另6例患者补液时间低于4小时,见表1。1例患者复苏无效,占6.67%,14例患者复苏有效,占93.33%,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创伤后大出血患者由于凝血障碍、酸中毒、体温下降以及血容量减少等易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体素质必须尽快展开抢救,合理的补液速度能够使抢救成功率获得有效提高[3-4]。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治疗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速度,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权怀.176例创伤性休克的补液经验[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79.
[2] 陈陆奇.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3):8.
[3] 廖小春.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502.
[4] 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9-02
创伤后大出血现象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本次研究特就合理的补液速度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30例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12例,男性患者占18例,年龄范围居于27至6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1.2±1.1)岁。7例患者高处坠落受伤,12例患者车祸受伤,11例患者锐器受伤,主要临床症状为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汗、烦躁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补液速度保持不变,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治疗组患者的补液速度。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①取患者休克体位,并提高其头部和躯干,幅度为20-30°,下肢抬高幅度为15-20°;②将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内部的血块及各种分泌物清理干净,确保呼吸畅通,将口咽通气管置入到患者口腔内,同时给予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调节氧浓度为40%至50%,氧流量至4-6升/分钟,若患者呼吸严重不畅,需进行气管插管以辅助患者呼吸;③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数量以2-3条为宜,迅速进行输血即输液抢救;④若合并内脏出血患者出血严重,无法取得有效的止血效果,需于患者休克症状缓解后进行手术治疗,对伤口出血患者进行加压包扎或者清创缝合,对合并骨折患者进行夹板固定;⑤给予患者浓度为5%的NaCO3碱性溶液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⑥由于大量失血,创伤性休克患者存在脉搏虚弱、动脉压降低、心率加快以及新排减少的现象,为使患者心肌收缩能力获得增强,可采用洋地黄等药物;⑦全面观察患者反应,避免神志不清或者抑郁烦躁患者发生意外[1-2]。
1.3 计算方法 全部患者创伤严重评分均不低于15分,患者病情严重。进行休克指数计算时主要利用以下公式:脉搏(P)÷收缩压(SBP)=休克指数(S),即P(次/分钟)/SBP(kPa)=S,S值不得高于3,然后转换S,使之成为补液的对应调节值R;R+B=V(V为补液速度,100ml/h为B单位且B为定值),具体对应的转换关系如下:①S>2.0时,100ml/h×2S=R;②S=2.0时,100ml/h×2S=R;③1.0
2 结 果
15例对照组患者,4例复苏无效,占26.67%,11例复苏有效,占73.33%%,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15例治疗组患者中,7例患者补液速度超过1000毫升/小时,另外8例患者补液速度介于400至1000毫升/小时,9例患者补液时间介于4至8小时之间,另6例患者补液时间低于4小时,见表1。1例患者复苏无效,占6.67%,14例患者复苏有效,占93.33%,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创伤后大出血患者由于凝血障碍、酸中毒、体温下降以及血容量减少等易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体素质必须尽快展开抢救,合理的补液速度能够使抢救成功率获得有效提高[3-4]。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治疗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速度,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权怀.176例创伤性休克的补液经验[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79.
[2] 陈陆奇.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3):8.
[3] 廖小春.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502.
[4] 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