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学中段落结构的对比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uexi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文学历来对剧作结构的设计颇为考究,此处所提及的“结构”暂不涉及剧作精神内涵上的深层次要素,而是专门指代剧本的外部构造,即戏曲段落构成与铺展的方式。如元人将杂剧架设为“四折一楔子”的文本体制,使得元杂剧严谨紧凑、短小精悍。戏曲发展到明代,剧本分齣已蔚然成风。除原创剧本外,明人在刊刻宋元南戏时也不忘为其加上“出目”。自清代花部乱弹地方戏兴起后出现更灵活的、分场的剧本结构形式。无论是折、齣,抑或是场,都属于段落结构单位,折、齣、场等便是构成戏曲剧本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们在戏曲中作为“立本之筋骨”而存在。从段落结构入手,着眼于戏曲文学剧本的谋篇布局,是在宏观层次上总体把握剧作思维的有效手段。
  “覆水难收”的历史典故出自“朱买臣烂柯山下马前泼水”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很早就有敷演此故事的记载,现存的戏曲文本很多,本文选取昆剧《烂柯山》(选自《缀白裘》,钱德仓编选,汪协如校点,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京剧《马前泼水》(汪笑侬作,李洪春整理,1958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川剧《马前泼水》(徐棻作,选自《剧本》2010年04期)这三种戏曲文学剧本作为比较对象,将文本设计与舞台构思均纳入对比视野内,剖析其段落结构构造方法上的异同及其所呈现出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剧作的编剧技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对昆剧《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川剧《马前泼水》的具体场次进行“分筋错骨”:昆剧《烂柯山》共有《寄信》《相骂》《逼休》《痴梦》《悔嫁》《北樵》《泼水》七齣;京剧《马前泼水》没有场次标目,而是按时间顺序直接由第一场至第九场依然排之;川剧《马前泼水》则由先到后按一、《谈婚》,二、《煮饭》,三、《茹苦》,四、《离家》,五、《论嫁》,六、《还乡》,七、《回家》而分之。在明晰了各剧所包含的具体场次及名称的前提下,笔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运用表1对各剧的场次基本信息予以梳理和归纳。
  由于《缀白裘》是清代刊印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选集,其分散的折子戏形态已然对原戏进行了分、合、联、删、增,因而无法得知场次的真实排列顺序,以至于无法探寻谋篇布局上的内在逻辑关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洞悉出它大体的段落结构原则。从上表的基本信息来看,一齣戏中的地点和时间是固定的,没有出现明显的时空流动。在确定的时空中,人物是围绕着当下所发生的事件来行动的。各齣中的内容分量基本均匀,且都有各自的“中心事件”,再由中心事件的“颗颗爆破”来“炸”出主题事件,是一种典型的“点线串珠”式结构——由一系列“珠点”般小的中心事件,串联起了朱买臣与崔氏命运变幻交替的大的主题事件。由此可知,昆剧《烂柯山》的段落结构以“一时间一地点一中心事件”为原则,这样的结构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严格限制,情节上也力求精炼,做到了戏剧各环节的高度集中统一,便于折子戏搬演上台。
  相较于各齣体例大致均等的昆剧《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的场次段落划分便显得参差不齐,大场次和小场次之间的篇幅相去甚远。如第二场的全部内容只有朱买臣的一段唱,第五场也仅用寇恂的几句念白以走考试情节的过场。这种用不同场次的换场来取代一场戏里的转场的方法,体现在段落结构上便显得不甚工致,这使得部分场次中存在“无效时空”,因而在场次方面尚可精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京剧《马前泼水》第二场为例:
  第二场:朱买臣上。
  朱买臣(唱)天寒地冷雪花飘,
  无有干柴枉心劳,
  崎岖窪弯上山道——哎呀!
  跌将下去命不牢,
  我不打干柴回去了,
  回家去见崔氏定闹吵吵。
  由于剧作者持有过分强调运用人物的历时行动来叙述剧情的叙事观,因此在第二场中,仅为了表示朱买臣上山打柴不得而归单设此场,导致了时空散漫和意义含糊的弊端。当然应该考虑到剧作者为扮演朱买臣的演员预留了“雪天踉跄”的表演空间,但如果将上下语篇纳入考察视野,我们还可看出此前在第一场末尾下场的朱买臣和崔氏,又紧接着分别于第二场和第三场再度上场,这不仅让叙事节奏显得拖泥带水,还使得人物在没有转场时间的预留下频繁上下场,也不符合舞台调度原则和实际演出的需要。这一系列弊病的根源即在于京剧《马前泼水》一味地企图展现人物的所有历时行动,而以人物的上下场作为其分场依据。回顾比较对象——昆剧《烂柯山》,《烂柯山》将“朱買臣砍柴不得而归”的情节置放于《逼休》一齣当中,将这一情节作为矛盾冲突爆发的引子,从朱、崔二人对“柴米油盐”小事争吵过渡到对“人生幸福”大事的争论,这从剧作思维上讲更符合情节集中、矛盾凝聚的段落安排法则,人物的情绪变化延续得更为自然,过渡得更令人信服;同时,从演出实际来看也不失为更适合搬演上台的处理方式,此一举两得也。
  如果说京剧《马前泼水》是按人物上下场为原则的机械性分场,昆剧《烂柯山》是以“一时间一地点一中心事件”为原则的整合性分齣,那么川剧《马前泼水》的场次结构安排则更加体现作者的主观创作意识,是一种按情节段落来分场的处理方法。
  川剧《马前泼水》第一场与第七场的场次基本信息见表2所示。
  从川剧《马前泼水》首场和末场的具体信息可看出,川剧《马前泼水》中,每一场戏里包含多个事件和多个地点,甚至出现了“闪回”“想象”等意识流时空、事件,但剧作却全然不显杂糅,关键便在于徐棻充分化用了戏曲时空相对“主观”的特性,以人物“意念”支撑起事件的融合与切分,将同一情节段落的事件组合在一起,使得结构鲜明、叙事流畅。如第七场《回家》中,跟随着朱买臣的主观视角,从草堂到昔日的家中再到崔巧凤自杀的水塘边,地点发生了三次转变,且能够在回忆场景和现实场景中自由地跳进跳出,将朱买臣“触景生情、后悔不及”的段落主题一以贯之。这一分场方法体现了戏曲文学与舞台演出相统一的戏剧创作观,实现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和舞台表演的连贯性,能够为演员表演、意境营造和剧情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川剧《马前泼水》在首场和末场中成功地融入多个事件,扩充了每场的容量,但这并不是我们忽视相对而言较短文学场次的依据:其一,由于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表演性征,使得部分短文学场次在舞台上述演的时间却可能很长,因此要因“戏”制宜;其二,短文学场次如果能在不破坏情节段落的前提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它在剧作中便具有结构性价值,故而同样不宜废弃。
  不同的戏曲段落结构单位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戏曲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特定艺术生态下的“妥协”产物,应予以辩证看待。然而,在划分段落的依据方面,各种戏曲文学作品之间便存有高下之别。因此,唯有对戏曲段落结构进行解剖式的考察,方能对不同段落的划分依据予以去芜存菁,从而给现世的戏曲创作与实践带来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辞海中对插图的定义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1]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的作用如同鸡肋。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是直接略过插图,仿佛置若无物,学生也是将插图作为随手涂鸦,二次创作的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作用,这无疑是对语文教材插图资源的极
期刊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阶段性测试的性质虽不同于高考,但核心功能应保持一致,并且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要侧重其在“引导教学”上的功能.这就需要测评既能源于日常教学,又能反馈日常教学,以便“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最终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期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源头。《诗经》又叫《诗》或《诗三百》《三百篇》,相传孔子做了增删与修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历史内容,一共有311篇,因此习惯上也叫《诗三百》。《诗经》所写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度成为一线老师关注的热点。但在“对话”引入阅读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对话”认识不清,将课堂上的问答定义为对话,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答”“无效提问”等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对话”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是想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效性对话教学策略。   一、对话理论在高中语
“歌队”这一戏剧母体源起于古希腊戏剧。在古希腊戏剧中,歌队的身份一般是无名的致辞者、讽喻性人物、神仙或剧作家自己的化身。该角色处于戏剧系统之外,对戏剧情境进行介绍、阐释、评论而不介入其中,相当于叙事文本中的权威叙事者。[1]歌队通常是一致行动,以群体单位念唱台词,自序幕进场,直到剧终才退去。[2]当歌队面向观众展开叙述和引导时,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被打破,暂时消除了幻觉和共鸣,将保持距离、
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素养为宗旨,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对她的关注与讨论可能是基础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热闹、最激烈的那门.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以及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还有即将在全国推行的语文新高考,语文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拷问.在持续的“吵闹”声中,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一些突出现象或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审视.
期刊
《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神理二字最初用来形容诗文精妙而自然。到了唐宋时,从周敦颐《爱莲说》开始,古人写文喜欢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并发展成有名的“神理”说。简而言之,神理就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描写抒发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清朝乾隆时的桐城派将“神理”说发展为“神气”说,其实就是在神理说的基础上加入韵味,形成“神”“
我们常说:材料作文是姓“材”的.的确如此,一道完整的材料作文题往往是由写作材料、写作提示和写作要求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核心是作文题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因此需要写作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更要主动避免“自说自话”和减少“说正确的废话”,努力增强与材料的交流、对话、补充与碰撞,确保自己的认识、看法、思考等,与所给材料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并能形成美妙的结合与融合,以此体现材料作文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期刊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走到今年已经有44个年头,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语文,一直为人民大众所持续关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完善,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已经定型,其中古代诗词阅读题一直是考生的失分项,让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考生头疼。2021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阅读试题,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的,在试题内容上考查学生文言字词、中华古代文化以及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评价标准方面更是具备综合性创新性,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高考,总能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光。高考中有一道题分值最高,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这道题毫无疑问便是高考作文。2021年高考共命制了8道作文题,其中全国卷2道,全国新高考卷2道,地方卷4道作文题分别是北京卷(二选一)、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这些作文试题大多是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Ⅱ卷是漫画作文,同样属于材料作文),作文命题注重考查新时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