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在于科学管理使资金在其运作中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而且资金的价值实现也需要合理的权利安排做保证,这里的权利体现在与企业的发展有相关利益者,所以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即价值与权力的合理结合就是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关系。它反映了公司发展过程中财务治理与施展其权利的必要。
一、利益相关者范畴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由于公司利益相关者代表不同的利益团体,公司为利益团体服务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不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同,本文认为符合以下四个标准才可算是利益相关者:一、必须向企业投入一定的专用资产;二、必须承担一定的财权;三、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四、必须享受一定的收益。所以符合以上条件的主体才可称为利益相关者,亦即:出资者、经营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和政府。他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公司财务治理来实现的。
二、财务治理的范畴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公司治理基本相同。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财务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对财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及由此产生的权责利一系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公司财务治理来实现的,财务治理的目标则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它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内部财务治理包括股东会的股权配置、董事会的财权配置、监事会的财权配置、经理阶层的财权配置、职工的财权配置。外部财务治理包括债权人的相机治理、顾客和供应商的财务治理、政府的财务治理。
三、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治理目标主要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来完成,因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公司财务治理特征。
1.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结构
股东单边治理条件下股东利益至上,财务管理目标一定且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一定。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基于谈判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与冲突,合作由社会信任度、合作盈余水平及文化差异决定,而冲突又由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时间偏好及风险态度所决定,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都可能具备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这要求有不同的财务治理策略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条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具有动态性。
2.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内容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财务治理提出了多种定义。从利益相关者主体来看,我们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股东;第二层次为股东和职工;第三层次为股东、职工、顾客及供应商;第四层次为股东、职工、顾客、供应商以及政府、社区等可确知的利益相关者;第五层次则进一步扩展到自然环境、动物等不确知的利益相关者。从利益相关者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四类: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等。利益相关者主体与内容的结合可形成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组合,企业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组合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公司财务治理策略,從而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条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内容上的层次性。
3.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我们认为由于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将引起公司财务日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转为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必须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致。利益相关者的个别资本保值与增值的要求是普通层次的个别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层次的综合目标。只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了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公司财务才能良性运转。
四、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少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而来,公司财务治理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1.国有控股公司的过度行政干预
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受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来,受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过度行政干预因素影响,公司财务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这些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对公司独立进行财务治理产生影响。
2.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
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仅在名义上分开,上市公司所有重大决策权特别是财权均牢固受母公司控制,部分控股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由控股公司指派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控股母公司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润等转移至控股公司或下属企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失效。
3.债权人缺乏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
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债权人特别是主要债权人必须享有企业财务治理权,这有利于形成资金良性循环,但现实中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却未发挥有效作用。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优先受偿权,但并不意味着债权人一旦将资金借给企业就可以放手不管。
4.会计信息虚假
虚拟财务利润,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披露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情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满足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管。大股东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掩盖真实经营状况而做假账,或以公司机密等为借口进行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司股票价格严重背离企业实际价值。 5.职业管理人才缺失
缺少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管理的专家,特别是CEO和CFO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人事录用方式 (下转25页)
(上接2页)
下产生,或由原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充任,甚至是控股股东或母公司高管人员的直系亲属等,而真正有能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才往往不能进入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6.企业缺乏风险管理
一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二是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风险责任不明确,公司权力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制度得不到真正或有效地执行;三是缺乏风险管理统一控制标准、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导致风险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四是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过程中监管缺失,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五是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六是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缺乏,风险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致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增加风险成本。
五、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的模式
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要使上述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能实现,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
1.三层架构财务治理模式
三层架构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基于财务理论界财务分层理论而产生的一种财务治理模式。1988年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就提出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国家财务活动、部门财务活动、公司财务活动。1997年北京商学院会计系《会计研究》上发表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部门的财务三篇系列论文,阐述了对财务分层管理治理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管理者的财务治理层次,就这三个层次和对财务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出,这组研究结果比较系统的表述了财务分层管理的思想,标志着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层架构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共同治理财务治理模式
利益相關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是以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为依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并不是也并不可能平均分配公司财务控制权,从公司运营角度看,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大权主要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否则会造成权利过度分散而财务失控。
实现公司财务的共同治理,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公司应当与员工建立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
3.企业财务的相机配置的治理模式
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就是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取得到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包括:股东的相机治理、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政府的相机治理、员工的相机治理。
一、利益相关者范畴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由于公司利益相关者代表不同的利益团体,公司为利益团体服务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不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同,本文认为符合以下四个标准才可算是利益相关者:一、必须向企业投入一定的专用资产;二、必须承担一定的财权;三、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四、必须享受一定的收益。所以符合以上条件的主体才可称为利益相关者,亦即:出资者、经营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和政府。他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公司财务治理来实现的。
二、财务治理的范畴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公司治理基本相同。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财务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对财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及由此产生的权责利一系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公司财务治理来实现的,财务治理的目标则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它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内部财务治理包括股东会的股权配置、董事会的财权配置、监事会的财权配置、经理阶层的财权配置、职工的财权配置。外部财务治理包括债权人的相机治理、顾客和供应商的财务治理、政府的财务治理。
三、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治理目标主要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来完成,因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公司财务治理特征。
1.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结构
股东单边治理条件下股东利益至上,财务管理目标一定且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一定。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基于谈判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与冲突,合作由社会信任度、合作盈余水平及文化差异决定,而冲突又由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时间偏好及风险态度所决定,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都可能具备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这要求有不同的财务治理策略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条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具有动态性。
2.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内容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财务治理提出了多种定义。从利益相关者主体来看,我们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股东;第二层次为股东和职工;第三层次为股东、职工、顾客及供应商;第四层次为股东、职工、顾客、供应商以及政府、社区等可确知的利益相关者;第五层次则进一步扩展到自然环境、动物等不确知的利益相关者。从利益相关者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四类: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等。利益相关者主体与内容的结合可形成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组合,企业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组合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公司财务治理策略,從而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条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内容上的层次性。
3.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我们认为由于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将引起公司财务日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转为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必须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致。利益相关者的个别资本保值与增值的要求是普通层次的个别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层次的综合目标。只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了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公司财务才能良性运转。
四、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少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而来,公司财务治理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1.国有控股公司的过度行政干预
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受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来,受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过度行政干预因素影响,公司财务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这些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对公司独立进行财务治理产生影响。
2.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
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仅在名义上分开,上市公司所有重大决策权特别是财权均牢固受母公司控制,部分控股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由控股公司指派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控股母公司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润等转移至控股公司或下属企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失效。
3.债权人缺乏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
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债权人特别是主要债权人必须享有企业财务治理权,这有利于形成资金良性循环,但现实中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却未发挥有效作用。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优先受偿权,但并不意味着债权人一旦将资金借给企业就可以放手不管。
4.会计信息虚假
虚拟财务利润,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披露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情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满足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管。大股东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掩盖真实经营状况而做假账,或以公司机密等为借口进行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司股票价格严重背离企业实际价值。 5.职业管理人才缺失
缺少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管理的专家,特别是CEO和CFO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人事录用方式 (下转25页)
(上接2页)
下产生,或由原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充任,甚至是控股股东或母公司高管人员的直系亲属等,而真正有能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才往往不能进入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6.企业缺乏风险管理
一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二是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风险责任不明确,公司权力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制度得不到真正或有效地执行;三是缺乏风险管理统一控制标准、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导致风险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四是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过程中监管缺失,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五是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六是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缺乏,风险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致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增加风险成本。
五、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的模式
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要使上述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能实现,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
1.三层架构财务治理模式
三层架构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基于财务理论界财务分层理论而产生的一种财务治理模式。1988年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就提出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国家财务活动、部门财务活动、公司财务活动。1997年北京商学院会计系《会计研究》上发表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部门的财务三篇系列论文,阐述了对财务分层管理治理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管理者的财务治理层次,就这三个层次和对财务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出,这组研究结果比较系统的表述了财务分层管理的思想,标志着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层架构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共同治理财务治理模式
利益相關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是以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为依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并不是也并不可能平均分配公司财务控制权,从公司运营角度看,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大权主要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否则会造成权利过度分散而财务失控。
实现公司财务的共同治理,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公司应当与员工建立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
3.企业财务的相机配置的治理模式
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就是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取得到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包括:股东的相机治理、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政府的相机治理、员工的相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