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面前展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伴随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教材的变化,在这样的课改形势下,教师教学行为必然要发生改变。因此生物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备课方面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有较详细的规划。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复习导入,然后用25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10分钟如何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在过去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备课方式应该改变。首先,备课要有一定的格式但应避免格式化。其次,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最后,应重视写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
二、课堂教学方面.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中最重要部分,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最为丰富。强调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这次生物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下面主要围绕这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一探讨。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因此,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观察与思考”、“调查”、“资料分析”、“探究”、“技能训练”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注重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以及探究环节由隐到显的逐渐深入,编排了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题和练习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如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失去探究兴趣的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当然,在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严重偏差时,教师还是有责任指出的。
在探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探究做出决策。
在探究性学习中,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十分重要。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表扬是一门学问,学生若离开了表扬,就会丧失自信心;若经常受到表扬,学生就会变得沾沾自喜以致缺乏承受批评的能力;不切实际的夸大表扬,则会扰乱学生的判断力,使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乃至周围的事物。所以,教师要全面权衡,把握好表扬的“度”,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了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国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三、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可能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也可能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的。但我认为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因为课后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记录你的所思所得。写出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也许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此,课改形势下教師的 教学反思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课改前进的原动力。
一、备课方面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有较详细的规划。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复习导入,然后用25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10分钟如何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在过去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备课方式应该改变。首先,备课要有一定的格式但应避免格式化。其次,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最后,应重视写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
二、课堂教学方面.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中最重要部分,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最为丰富。强调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这次生物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下面主要围绕这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一探讨。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因此,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观察与思考”、“调查”、“资料分析”、“探究”、“技能训练”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注重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以及探究环节由隐到显的逐渐深入,编排了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题和练习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如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失去探究兴趣的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当然,在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严重偏差时,教师还是有责任指出的。
在探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探究做出决策。
在探究性学习中,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十分重要。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表扬是一门学问,学生若离开了表扬,就会丧失自信心;若经常受到表扬,学生就会变得沾沾自喜以致缺乏承受批评的能力;不切实际的夸大表扬,则会扰乱学生的判断力,使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乃至周围的事物。所以,教师要全面权衡,把握好表扬的“度”,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了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国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三、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可能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也可能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的。但我认为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因为课后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记录你的所思所得。写出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教训。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也许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此,课改形势下教師的 教学反思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课改前进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