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许多地名一样,“萂村”,一看就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
“萂”,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在《康熙字典》里才能看到它神奇的身影。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有地名字,念“窝”音。
拥有1400多户5700多人的萂村,是一座以白族为主住民的村庄,是云南省政府近年公布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大理“南诏”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公元929-937年在位)的故里。曾有权威白族文化研究专家指出:萂村是洱海东岸白族及其先民历史文化的缩影。走进萂村,我觉得它就是“南诏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萂村,位于洱海东岸宾川县大营镇西北部,其南与宾川境内的凤太路所经排营相依。现在新建的鸡足山旅游公路,从大理飞机场沿凤太路经排营再经萂村,就进入鸡足山镇上沧村。萂村,就像一条两头窄中间宽的大船,宁静而悠然地停泊在青山绿水之间。其西北山脉高,东南山脉低,南北各有一个明净的“小湖泊”般的水塘,西面是村庄民居,东面是肥沃的田野。
考古工作者曾在萂村的山坡上,发现新石器遗址分布2处,新石器文物60多件。由此证明,萂村和著名的宾川白羊村新石器遗址、洱海地区新石器遗址一样,早在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萂村,还先后出土过青铜器时代文物30多件,元明时期文物10多件,明清时期碑刻10余通。村庄内外,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古树、古井、古墓等。有人说,行走在萂村,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踹到一两件文物或古董。
走进萂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排排一片片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青石、青砖、青瓦、白墙,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或壁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几乎家家都有一道极为考究的大门。大门往往是一座白族民居的“凤头”。萂村人一贯聪明要强,他们不惜倾其所有,甚至奋斗一生,也要把大门修建得气派而又别致。他们的大门无一例外地开阔、高大、雄壮、威武,与众不同,个性鲜明,要实用,而美观大方,直至细腻精致,成为一首首凝固而又流动的优雅的余韵无穷的乡村音乐。因此,在萂村,成数百上千座大门,绝对没有抄袭式的雷同,座座都始终倔强地坚守着它和主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却又集中展示着萂村人智慧能干、勤劳向上、不甘落后、不落俗套的人格精神。萂头大村,是萂村古民居建筑的精华所在。这里,处处遗存着南诏、大理国白族民居的古风气象。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主巷道,由北往南贯穿全村。青石板上一只只深深凹陷的马蹄印,满漾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孕育的“赶马调”古歌的清香逸韵。张、赵、杨三大姓氏民居,由北向南沿古老的青石板路中轴线上下两侧有规则地排列。各大姓氏民居之间由大巷道分开,各家族民居之间由小巷道沟连。清澈透亮的山泉水,从巷道的侧沟里一路撒欢而过。
走进萂村人家,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家家养花,户户藏书,原汁原味的白族衣饰工艺精美,男女老少淳朴善良,举止儒雅,言辞机敏,待客谦和,处处弥散着温馨文明和谐的气息。你随处可能遇上身怀绝技的民间文化、工艺传承人。他们或是白族宗教文化的长老;或是白族“霸王鞭”、“绕山灵”、“栽秧会”等歌舞表演,唢呐、三弦、笛子、二胡等民乐演奏的“明星”;或是编扎、纸扎、彩绘、泥塑、根雕、剪纸、刺绣、民间服饰设计、制作,白族大本曲编剧、弹唱的“大师”;或是耍龍舞狮的“圣手”;或是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或是萂村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家”;或是田园里的“诗人”……你甚至还能欣赏到许多散落民间珍贵的古书字画,诸如木刻线装本的《康熙字典》,鸡足山高僧字画,剑川白族文化名人、对联名家、书法家赵藩的书法,二十四孝图等等。
像“南涧跳菜”一样,萂村也有历久不衰、精彩纷呈的“跳菜文化”。每逢重大节日和喜庆宴请,一直延用着传统的“跳菜”出桌方式,采用吹吹腔伴奏,使整个喜宴显得热闹非凡、欢快异常。萂村以“三冷”、“三热”、“八大碗”为代表的佳肴美馔,可谓品类纷繁,风味独特,令人馋涎欲滴,一食难忘。
在萂村,还散布着许多引人注目的古寺庙建筑。全村有4座本主庙,4座文昌宫,3座财神庙,1座老太庙,1座山神庙,1座龙王庙,1座天子庙。这些庙宇,造型精巧,雕塑细腻,装饰精美,大都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至今香火旺盛。是萂村宗教信仰、民俗节庆的重要活动场所。
萂村,一年里有许多民俗性极强的节日。诸如春节、本主节、天子节、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关秧门节、放生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玉皇大帝寿诞节、观音寿诞节、南诏天子杨干贞(萂村人)和赵善政(传说为萂村人)寿诞节等等。其中本主节、火把节、关秧门节等,都是白族民间特有的重要节日。而天子节、南诏天子杨干贞寿诞节、南诏天子赵善政寿诞节,则是萂村的“特产”。本主节(农历大年初一至初十)和天子节(农历大年初十一至十八),是萂村所有民俗节日中最稀奇、热闹、隆重,持续时间最长、最有情趣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蕴藏着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内容。
但凡婚丧嫁娶、竖柱建房、满月庆寿等,萂村人都会向你集中展示他们别有一番韵味的乡土、民情、风俗、文化的魅力。那些颇为错综复杂的程序、礼仪、插曲,令人眼花缭乱、心旌神驰。那些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内涵,总是让你为之震撼,叹为观止。单是竖柱(竖立新房木架)中的“祭梁仪式”,就有许多精彩至极的“插曲”。比如木匠、泥水匠在提梁上柱时,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喊吉利话:“摇摇摆!摆摆摇!小小梯子你莫摇,我是鲁班的弟子,主人请我上天朝。上了一磴又一磴,上了一朝又一朝。一上上到架子上,保佑主人大发旺!保佑新居根基牢!”诸如此类的“插曲”,立刻逗乐了建房主人、帮忙弟兄、亲戚朋友和四邻乡亲,为村庄的天空抹上了一片片格外明净蔚蓝的颜色。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萂村给人的印象都是美丽而又儒雅的。她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般的“绝代芳华”,绽放着大理山茶花一样的清纯亮丽,蕴涵着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温润高贵的古典气质,婉约着“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洋溢着“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信。只要你走进萂村,你就会惊叹:这绝对是一座非同寻常的村庄!萂村实在像极一部稀世罕见的古典线装书,其中蕴藏了太多的文化、智慧、灵感、妙悟和精髓;萂村实在像极一轴由古今沧桑岁月凝就的精彩画卷,其中凝聚了太多的实物、线条、色彩、光影、奇思妙想和诗意情怀;萂村实在像极一块“南诏文化”的“活化石”,它引领着你穿过幽深的时光隧道,一伸手便可触及到“南诏文化”特有的况味和无穷的魅力……
随着遐思翩跹过千年时光,明代四川状元杨慎的诗《萂村正午时风光》飘然而至:“川上萂丛系舟浮,村楼窗含白鹭洲。牵缆还忆新都客,水印炊烟望天悠。”于是,我们立即捕捉到了古老萂村昨天所沉淀下来的美丽人文的吉光片羽。品味当代大理著名书法家、诗人、楹联家马福民先生的诗《即兴七绝一首》:“萂村春早百花芳,高举银锄抒画廊。田野铺金生活美,肃恭(杨干贞谥号“肃恭皇帝”)故里奔小康。”,我们又立即触摸到了萂村今天热血沸腾的强健脉搏和明天锦绣妖娆的壮美诗篇。
美哉!不一样的萂村!
责任编辑 王丽敏
“萂”,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在《康熙字典》里才能看到它神奇的身影。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有地名字,念“窝”音。
拥有1400多户5700多人的萂村,是一座以白族为主住民的村庄,是云南省政府近年公布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大理“南诏”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公元929-937年在位)的故里。曾有权威白族文化研究专家指出:萂村是洱海东岸白族及其先民历史文化的缩影。走进萂村,我觉得它就是“南诏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萂村,位于洱海东岸宾川县大营镇西北部,其南与宾川境内的凤太路所经排营相依。现在新建的鸡足山旅游公路,从大理飞机场沿凤太路经排营再经萂村,就进入鸡足山镇上沧村。萂村,就像一条两头窄中间宽的大船,宁静而悠然地停泊在青山绿水之间。其西北山脉高,东南山脉低,南北各有一个明净的“小湖泊”般的水塘,西面是村庄民居,东面是肥沃的田野。
考古工作者曾在萂村的山坡上,发现新石器遗址分布2处,新石器文物60多件。由此证明,萂村和著名的宾川白羊村新石器遗址、洱海地区新石器遗址一样,早在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萂村,还先后出土过青铜器时代文物30多件,元明时期文物10多件,明清时期碑刻10余通。村庄内外,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古树、古井、古墓等。有人说,行走在萂村,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踹到一两件文物或古董。
走进萂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排排一片片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青石、青砖、青瓦、白墙,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或壁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几乎家家都有一道极为考究的大门。大门往往是一座白族民居的“凤头”。萂村人一贯聪明要强,他们不惜倾其所有,甚至奋斗一生,也要把大门修建得气派而又别致。他们的大门无一例外地开阔、高大、雄壮、威武,与众不同,个性鲜明,要实用,而美观大方,直至细腻精致,成为一首首凝固而又流动的优雅的余韵无穷的乡村音乐。因此,在萂村,成数百上千座大门,绝对没有抄袭式的雷同,座座都始终倔强地坚守着它和主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却又集中展示着萂村人智慧能干、勤劳向上、不甘落后、不落俗套的人格精神。萂头大村,是萂村古民居建筑的精华所在。这里,处处遗存着南诏、大理国白族民居的古风气象。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主巷道,由北往南贯穿全村。青石板上一只只深深凹陷的马蹄印,满漾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孕育的“赶马调”古歌的清香逸韵。张、赵、杨三大姓氏民居,由北向南沿古老的青石板路中轴线上下两侧有规则地排列。各大姓氏民居之间由大巷道分开,各家族民居之间由小巷道沟连。清澈透亮的山泉水,从巷道的侧沟里一路撒欢而过。
走进萂村人家,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家家养花,户户藏书,原汁原味的白族衣饰工艺精美,男女老少淳朴善良,举止儒雅,言辞机敏,待客谦和,处处弥散着温馨文明和谐的气息。你随处可能遇上身怀绝技的民间文化、工艺传承人。他们或是白族宗教文化的长老;或是白族“霸王鞭”、“绕山灵”、“栽秧会”等歌舞表演,唢呐、三弦、笛子、二胡等民乐演奏的“明星”;或是编扎、纸扎、彩绘、泥塑、根雕、剪纸、刺绣、民间服饰设计、制作,白族大本曲编剧、弹唱的“大师”;或是耍龍舞狮的“圣手”;或是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或是萂村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家”;或是田园里的“诗人”……你甚至还能欣赏到许多散落民间珍贵的古书字画,诸如木刻线装本的《康熙字典》,鸡足山高僧字画,剑川白族文化名人、对联名家、书法家赵藩的书法,二十四孝图等等。
像“南涧跳菜”一样,萂村也有历久不衰、精彩纷呈的“跳菜文化”。每逢重大节日和喜庆宴请,一直延用着传统的“跳菜”出桌方式,采用吹吹腔伴奏,使整个喜宴显得热闹非凡、欢快异常。萂村以“三冷”、“三热”、“八大碗”为代表的佳肴美馔,可谓品类纷繁,风味独特,令人馋涎欲滴,一食难忘。
在萂村,还散布着许多引人注目的古寺庙建筑。全村有4座本主庙,4座文昌宫,3座财神庙,1座老太庙,1座山神庙,1座龙王庙,1座天子庙。这些庙宇,造型精巧,雕塑细腻,装饰精美,大都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至今香火旺盛。是萂村宗教信仰、民俗节庆的重要活动场所。
萂村,一年里有许多民俗性极强的节日。诸如春节、本主节、天子节、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关秧门节、放生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玉皇大帝寿诞节、观音寿诞节、南诏天子杨干贞(萂村人)和赵善政(传说为萂村人)寿诞节等等。其中本主节、火把节、关秧门节等,都是白族民间特有的重要节日。而天子节、南诏天子杨干贞寿诞节、南诏天子赵善政寿诞节,则是萂村的“特产”。本主节(农历大年初一至初十)和天子节(农历大年初十一至十八),是萂村所有民俗节日中最稀奇、热闹、隆重,持续时间最长、最有情趣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蕴藏着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内容。
但凡婚丧嫁娶、竖柱建房、满月庆寿等,萂村人都会向你集中展示他们别有一番韵味的乡土、民情、风俗、文化的魅力。那些颇为错综复杂的程序、礼仪、插曲,令人眼花缭乱、心旌神驰。那些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内涵,总是让你为之震撼,叹为观止。单是竖柱(竖立新房木架)中的“祭梁仪式”,就有许多精彩至极的“插曲”。比如木匠、泥水匠在提梁上柱时,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喊吉利话:“摇摇摆!摆摆摇!小小梯子你莫摇,我是鲁班的弟子,主人请我上天朝。上了一磴又一磴,上了一朝又一朝。一上上到架子上,保佑主人大发旺!保佑新居根基牢!”诸如此类的“插曲”,立刻逗乐了建房主人、帮忙弟兄、亲戚朋友和四邻乡亲,为村庄的天空抹上了一片片格外明净蔚蓝的颜色。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萂村给人的印象都是美丽而又儒雅的。她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般的“绝代芳华”,绽放着大理山茶花一样的清纯亮丽,蕴涵着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温润高贵的古典气质,婉约着“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洋溢着“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信。只要你走进萂村,你就会惊叹:这绝对是一座非同寻常的村庄!萂村实在像极一部稀世罕见的古典线装书,其中蕴藏了太多的文化、智慧、灵感、妙悟和精髓;萂村实在像极一轴由古今沧桑岁月凝就的精彩画卷,其中凝聚了太多的实物、线条、色彩、光影、奇思妙想和诗意情怀;萂村实在像极一块“南诏文化”的“活化石”,它引领着你穿过幽深的时光隧道,一伸手便可触及到“南诏文化”特有的况味和无穷的魅力……
随着遐思翩跹过千年时光,明代四川状元杨慎的诗《萂村正午时风光》飘然而至:“川上萂丛系舟浮,村楼窗含白鹭洲。牵缆还忆新都客,水印炊烟望天悠。”于是,我们立即捕捉到了古老萂村昨天所沉淀下来的美丽人文的吉光片羽。品味当代大理著名书法家、诗人、楹联家马福民先生的诗《即兴七绝一首》:“萂村春早百花芳,高举银锄抒画廊。田野铺金生活美,肃恭(杨干贞谥号“肃恭皇帝”)故里奔小康。”,我们又立即触摸到了萂村今天热血沸腾的强健脉搏和明天锦绣妖娆的壮美诗篇。
美哉!不一样的萂村!
责任编辑 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