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种感官和情感的需要,或呈现给观众一个视觉的盛宴,或宣泄观众的某种情绪,或表现他们的理想和欲望,或为现实中烦躁不堪的人们创造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文章基于受众审美对电影产业在海外以及国内发展的理念以及认识和研究,对于有效解决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受众审美;受众心理;电影产业发展
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巧妙地将爱情、动作、伦理、科幻等元素有机结合,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和海外市场需求,利用全球化的视野打造出一部部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合全球观众的审美视野和圆梦情结,完成了类型电影的华丽转身,占领了全球的受众市场。华语电影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日韩等国相比,发展理念还相对滞后,题材老套、故事重复、剧情粗俗和盲目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而失去传统文化内核等因素都造成了华语类型电影创作上的美学失衡,逐渐脱离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影响到海外观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信心,损害到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一、基于受众审美的品位
受众审美品位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连,审美品位的参差不齐也与受众生活的环境分不开,电影的表达艺术离不开对受众审美品位的关注和把控。近年,华语青春题材电影接踵而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类型片”的观影热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左耳》、《后会无期》、《小时代》系列等影片充斥着荧屏,通过臆想式的剧情和碎片化的情节勾勒出新一代青年人在浮华都市背景下的心灵画卷,赤裸地表现了现代都市青年放荡不羁、拜金炫富、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非主流形象,与中国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一味迎合国内大众的审美趣味,却在海外电影市场频频遇冷。以《小时代》为例,在国内粉丝群的疯狂追捧下,在一片争议与谩骂声中最终以4.84亿元完美收官,但在北美市场却只获得2.35万美元的票房份额,着实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受众的群体复杂性,决定了受众审美品位的复杂性,各种类型的电影在表达中要明确怎样的受众审美品位值得倡导和支持,从而在电影表达中更多地涉及和传递;对于受众审美
为改善电影受众對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能力,培育适合华语电影文化的典型受众,提升受众审美期待视野,华语电影人必须充分考虑电影受中国的文化水平和消费偏好,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受众细分系统。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在产品的类型化方面能更多样,“目前的中国市场,40岁以上的观众比较少,所以我们就要想如何满足更多年龄层次、更多知识背景观众的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拍摄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这与学界观点“在考虑电影推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纳入电影销售策略,分区域分层次培养受众群”一致。
二、受众审美对电影传播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电影生产者针对受众的性格、喜好和个人背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别受众群体,结合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受众的观影体验创作出不同样式的商业类型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培育出属于某种电影类型的受众群体。
在类型电影受众的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本土明星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受众,不同类型的电影邀请不同风格的明星加盟,针对明星个人特点设计故事情节和表演动作,迎合观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和审美预期,从观众对演员的追捧中培养典型受众群体,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和谐统一。华语类型电影要满足观众的“做梦”心理和未偿宿愿,引导受众把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压抑在观影过程中进行释放,通过现实与电影中的角色置换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升华,真正服务于受众的内心需求。研究海外传播受众的观影兴趣,满足全球观众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更好地传播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和现代性,华语类型电影要进行大胆的理念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功夫电影的视觉奇观,从民族文化和普世情感出发,迎合全球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想象,获得更广泛的审美共鸣。
三、受众对电影未来发展的主观期待
受众的不一而足,其实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的观影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观影习惯,“如上海人很精明讲实惠,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富于竞争力,在电影中更喜欢活跃创新的。而北京人生活在首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传统文化给北京市民以很深的影响。北京人关心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喜欢民族特色浓郁的,特别是表现党和国民发展的电影。”除了地域上的特点,还有职业、喜好、年龄等种种制约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使受众产生自己独到的审美见解,从而选择不同的电影进行收看。
对于受众而言,对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并不是囫囵吞枣的被动灌输,受众在潜意识里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注意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相吻合的信息,或自己需要与关心的信息,也会主动避开和排斥那些同自己观念与态度相悖的情况,或那些与己无关和不感兴趣的信息。受众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希望、期待从电影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寄托。受众也正是受自身预存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期待的影响和制约,对电影的客观、真实、全面、趣味等多种特性进行评价,最终进行有选择的接受。
总结:
电影本身的内容生产还远远没有跟上国内电影产业金融创新的逻辑,如果能够将种种风险分解成多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融资项目,应该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有武侠、宫廷、冯氏喜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成熟类型。我们相信,在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的宏观政策利好的支撑下,整个文化产业都将在未来五到十年迎来持续、稳定的放量式增长,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会例外。
参考文献:
[1]薛莹莹.浅析受众审美中电影的“夸张”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2016(09).
[2]居全伟.电影角色动作戏剧性设计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3]陶冶.浅析电影角色动作的细节表现[J].戏剧之家,2015(06).
【摘要】: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种感官和情感的需要,或呈现给观众一个视觉的盛宴,或宣泄观众的某种情绪,或表现他们的理想和欲望,或为现实中烦躁不堪的人们创造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文章基于受众审美对电影产业在海外以及国内发展的理念以及认识和研究,对于有效解决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受众审美;受众心理;电影产业发展
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巧妙地将爱情、动作、伦理、科幻等元素有机结合,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和海外市场需求,利用全球化的视野打造出一部部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合全球观众的审美视野和圆梦情结,完成了类型电影的华丽转身,占领了全球的受众市场。华语电影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日韩等国相比,发展理念还相对滞后,题材老套、故事重复、剧情粗俗和盲目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而失去传统文化内核等因素都造成了华语类型电影创作上的美学失衡,逐渐脱离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影响到海外观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信心,损害到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一、基于受众审美的品位
受众审美品位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连,审美品位的参差不齐也与受众生活的环境分不开,电影的表达艺术离不开对受众审美品位的关注和把控。近年,华语青春题材电影接踵而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类型片”的观影热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左耳》、《后会无期》、《小时代》系列等影片充斥着荧屏,通过臆想式的剧情和碎片化的情节勾勒出新一代青年人在浮华都市背景下的心灵画卷,赤裸地表现了现代都市青年放荡不羁、拜金炫富、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非主流形象,与中国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一味迎合国内大众的审美趣味,却在海外电影市场频频遇冷。以《小时代》为例,在国内粉丝群的疯狂追捧下,在一片争议与谩骂声中最终以4.84亿元完美收官,但在北美市场却只获得2.35万美元的票房份额,着实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受众的群体复杂性,决定了受众审美品位的复杂性,各种类型的电影在表达中要明确怎样的受众审美品位值得倡导和支持,从而在电影表达中更多地涉及和传递;对于受众审美
为改善电影受众對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能力,培育适合华语电影文化的典型受众,提升受众审美期待视野,华语电影人必须充分考虑电影受中国的文化水平和消费偏好,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受众细分系统。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在产品的类型化方面能更多样,“目前的中国市场,40岁以上的观众比较少,所以我们就要想如何满足更多年龄层次、更多知识背景观众的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拍摄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这与学界观点“在考虑电影推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纳入电影销售策略,分区域分层次培养受众群”一致。
二、受众审美对电影传播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电影生产者针对受众的性格、喜好和个人背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别受众群体,结合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受众的观影体验创作出不同样式的商业类型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培育出属于某种电影类型的受众群体。
在类型电影受众的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本土明星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受众,不同类型的电影邀请不同风格的明星加盟,针对明星个人特点设计故事情节和表演动作,迎合观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和审美预期,从观众对演员的追捧中培养典型受众群体,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和谐统一。华语类型电影要满足观众的“做梦”心理和未偿宿愿,引导受众把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压抑在观影过程中进行释放,通过现实与电影中的角色置换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升华,真正服务于受众的内心需求。研究海外传播受众的观影兴趣,满足全球观众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更好地传播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和现代性,华语类型电影要进行大胆的理念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功夫电影的视觉奇观,从民族文化和普世情感出发,迎合全球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想象,获得更广泛的审美共鸣。
三、受众对电影未来发展的主观期待
受众的不一而足,其实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的观影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观影习惯,“如上海人很精明讲实惠,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富于竞争力,在电影中更喜欢活跃创新的。而北京人生活在首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传统文化给北京市民以很深的影响。北京人关心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喜欢民族特色浓郁的,特别是表现党和国民发展的电影。”除了地域上的特点,还有职业、喜好、年龄等种种制约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使受众产生自己独到的审美见解,从而选择不同的电影进行收看。
对于受众而言,对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并不是囫囵吞枣的被动灌输,受众在潜意识里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注意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相吻合的信息,或自己需要与关心的信息,也会主动避开和排斥那些同自己观念与态度相悖的情况,或那些与己无关和不感兴趣的信息。受众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希望、期待从电影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寄托。受众也正是受自身预存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期待的影响和制约,对电影的客观、真实、全面、趣味等多种特性进行评价,最终进行有选择的接受。
总结:
电影本身的内容生产还远远没有跟上国内电影产业金融创新的逻辑,如果能够将种种风险分解成多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融资项目,应该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有武侠、宫廷、冯氏喜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成熟类型。我们相信,在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的宏观政策利好的支撑下,整个文化产业都将在未来五到十年迎来持续、稳定的放量式增长,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会例外。
参考文献:
[1]薛莹莹.浅析受众审美中电影的“夸张”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2016(09).
[2]居全伟.电影角色动作戏剧性设计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3]陶冶.浅析电影角色动作的细节表现[J].戏剧之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