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原理及其实践展开

来源 :法制与社会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2621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法益必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利益,而非生活利益被保护后所呈现出的表象状态,所以对集体法益的保护并非对所谓的"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表象状态的保护.对社会整体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制度以及为人类基本的社会生活提供可能的生态环境才是集体法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则上只有累积危险行为被普遍实施,才会损害集体法益的功能,因此,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路径应以禁止可侵害集体法益的累积危险行为为主.不过,基于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并非所有的累积危险行为都需要被纳入刑事处罚范围.实践中,立法机关应控制刑事立法在规制集体法益犯罪上的恣意扩张,其重点在于,确保立法保护目的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并确保立法所规制的对象属于累积危险行为.司法机关应矫正刑事司法在处罚集体法益犯罪上的异化现象.集体法益还原论的路径存在瑕疵,保证所制裁的行为属于立法所规制的累积危险行为才是矫正司法异化现象的关键.
其他文献
《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第2款规定身份协议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合同编,但未明确参照适用的条件.婚内协议的效力认定进路依次为是否有特别规定、是否属于可自治范围、是否具有特殊自治法理.婚内协议可自治范围需重点考察是否限制人格权益、违反婚姻法定内容、破坏婚姻伦理基础.婚内协议的特殊自治法理表现为非利己要素对意思表示的渗透和利益博弈的结构化,最终体现为意思表示的偏差性.夫妻财产约定协议需满足关联性、结构性、现时性要求,以此为基点,夫妻间赠与应区分为夫妻财产约定、一般赠与、无任意撤销权赠与三种解释类型.夫妻忠诚
“劳”与“德”关系十分密切,劳动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基础、动力和滋养.以“劳”育“德”,即以劳动精神丰富德性内涵、以劳动理论教育提升道德认知、以劳动实践教育推动道德行为养成、以劳动关系生成促进道德情感认同.积极推动以“劳”育“德”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内涵、拓宽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需要从课程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滋养等方面探索以“劳”育“德”的实现路径.
目前立法理论并未跟上“大立法时代”的期许,这主要是因为立法学的性质还含混不清.既有立法学研究分为政治学的和公法学的进路,各自存在缺陷:前者偏向实证的描述性立法理论,将立法视为外在于实在法体系的政治决策,并不为立法活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后者虽偏向规范性的立法理论,但只是将立法视为对既有实在法体系的具体化,既容易抹除立法的政治属性,也容易被司法理论所取代.只有将立法学归属为法理学,建立起立法法理学,才能够避免前述两种进路的缺陷,在为立法提供理想性原则指引的同时,也能与既有的实在法体系保持对接和融贯.立法法理学有
我国现行特殊工时制不仅滞后于整体社会发展,而且存在规定粗糙、不完善的问题.实践中既有部分用人单位正当的工时弹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滥用特殊工时制侵犯劳动者的权益.将来在改造特殊工时制时,首先应该同步调整严格而僵化的标准工时制,保障特殊工时制下劳动者的休息权,考虑引入其他的工时弹性化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并加重法律责任.然后可以适度放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适用的岗位范围,对不定时工作制则应从严把握.最后,应将适用特殊工时制的前提条件设定为“行政许可”加“劳动者个人同意”,并明确未经审批的特殊工时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