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结构造成的学生单向度接受关爱,高校的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智育,不重德育和心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忽视辩证性的讲授分析,及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唯争的社会功利环境是形成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探索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追因溯源的过程里,发现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应诉诸于:摒除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启动,心育讲座培养等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中心;弱化途径
一、 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教师在厘清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理解后,通过平常观察,交谈与调查,将学生按照自私,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相近表现进行区分,并按具备这些个性缺失的学生的问题程度制定“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总结大学生的自我中心问题的表现上,我们发现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大学生无法把自己脱离在认识活动之外去探索自己本身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其二,是没有自己的参与便意识不到认识对象的存在。此二者表现在日积月累下逐渐形成封闭格局束于教,不可语于道之曲士的偏见固守型。
造成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个人缺乏交往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过分溺爱;社会大环境里,市场经济中“自我”的彰显和竞争现实的影响,社会舆论常常演化成鼓励“自我中心”,个人奋斗的导向等[1],但究其主要原因来看:
其一,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以1、2、4的家庭结构存在,即:1、独生子女。2、父母。4、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家庭结构。1、作为这种结构的关注重心,作为关爱的受体接受来自2、4单向度的关爱,造成其在社会上的交往方式呈现有交无往的现象。在十几年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造成交往环境的单调与局限,在其成长的过程里,这种一成不变的有交无往的状态,渐渐封闭了自己的人际格局,除了课堂与乏味的自习,几乎很难体验到双向情感交流下的关爱、互助、心灵关照的施与受[2]。因此培养尊父敬母,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协作成长,团结互助,扬众潜长,良性竞争的意识势在必行。
其二,从大学生的校园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此问题,人们发现,学校的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智育,不重德育和心育是滋长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风气蔓延,固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根植于学生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三,高校教师的自我中心授课方式有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常常将主观性的正向认识或客观性的普遍认识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向受教者传授,而常常忽视事物正反两面性,辩证性的讲授分析。因此这种授课方式直接造成学生单向度思维即缺乏思辨习惯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途径
那么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凸显之后,就学校而言,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应诉诸于:摒除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启动,心育讲座培养……等有效途径。
首先,为转变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时,除了对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的讲解外,还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知识的现象与本质的分析见解,为学生提供思辨空间,提升是非判断的能力,拓展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以达转变学生忽视思辨,单向度获取知识进而养成逆向思维能力缺失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目的。在高校开设的社会科学课程应随堂增加与本课相关的思辨课题探讨。
其次,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扬众潜长,是学生自身在群体中确立自信的有效途径,在实现自身价值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扬己所长,与此同时,也会发现己之所长不过众长沧海之一粟,在这个过程里既肯定了自身的价值,确立了自信,又同时肯定与认识了他人的长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既认识了自身以外的世界,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所谓扬众潜长之教育目的得以显现。奖惩制度是从功利角度确保扬众潜长之具体活动顺利推行的有效机制,我院在2013年到2014年两届大一新生群体中先后依据学生兴趣,特长的统计与活动征集意向为基础举办了演讲、辩论、兴趣课件展示,十大歌手,吉他竞技,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活动一次次地举办,学生也一次次地刷新对己对人的衡量尺度。这大大弥补了大学生平日里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之下所凸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在认识上的缺陷。
再次,启动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团队任务统筹,团队协作任务)。在大多数90后学生的眼里,同学之间竞争大于协作,更有甚者,在其观念中只有竞争没有协作,即便有协作也是为了竞争服务。成全他人或他队的想法微乎甚微,即便成全也因为抵制自己所不乐见的对手成功而行,即人们往往可以乐见陌生人的成功,却见不得身边人的发迹,这是人们在人性上较常见的劣根性,也是存在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大学生的通病。或者可以说,对于存在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人来说,其自我同一性的失衡与偏差造成了此问题的凸显。
在研究团队所策划的学生团体实践课上,学生通过队内帮带,队间资源共享才可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在队内与队间团体协作的过程里,学生体会到,一己之力相较于团队合力之薄弱,融于团队合力之喜悦,在这种整体与部分间的从属关系下,队内与队间的协作最终达成目的之成就感,从功利角度上来说提升了学生对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弱化其自身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
第四,心育培养讲座。是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中心环节。关照内心主题探讨会是关于“自心”与“他心”的比较思考,比较不是做量的计算,而是做“心”的关照。在多次心育培养的讲座中,《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所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的核心含义探讨及《闵子骞挽留后母》等内容便是给予“自心”与“他心”换位思考的典型范例。而在所提到的后者范例的启示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他者关怀与共存共荣的心育共鸣。“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闵子骞的棉衣填的是芦花。父亲得知后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这一典型范例有效地告诉学生们弱化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道理:闵子骞眼光放长远地了解到如从自我中心的应激出发,继母被休,父带四子无母操持,家况愈加艰困,大不如今。看似牺牲小我,实则明智之举。因此无自我中心主义之束缚,显观念之大度开放,不仅使继母体悟震撼,痛改前非,而且扭转自己于家中薄待之困。
综上实践表明,诉诸于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启动,心育讲座培养等途径,对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具有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修娴.学生自我中心的探索性研究——以厦门地区部分高校调查结果为例. [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2]王立仁. 大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着“自我中心”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J]中国教育报2005.8.
[3]老子反对自我中心主义.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ed75b0102e6av.html
注:本文系辽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1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中心;弱化途径
一、 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教师在厘清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理解后,通过平常观察,交谈与调查,将学生按照自私,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相近表现进行区分,并按具备这些个性缺失的学生的问题程度制定“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总结大学生的自我中心问题的表现上,我们发现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大学生无法把自己脱离在认识活动之外去探索自己本身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其二,是没有自己的参与便意识不到认识对象的存在。此二者表现在日积月累下逐渐形成封闭格局束于教,不可语于道之曲士的偏见固守型。
造成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个人缺乏交往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过分溺爱;社会大环境里,市场经济中“自我”的彰显和竞争现实的影响,社会舆论常常演化成鼓励“自我中心”,个人奋斗的导向等[1],但究其主要原因来看:
其一,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以1、2、4的家庭结构存在,即:1、独生子女。2、父母。4、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家庭结构。1、作为这种结构的关注重心,作为关爱的受体接受来自2、4单向度的关爱,造成其在社会上的交往方式呈现有交无往的现象。在十几年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造成交往环境的单调与局限,在其成长的过程里,这种一成不变的有交无往的状态,渐渐封闭了自己的人际格局,除了课堂与乏味的自习,几乎很难体验到双向情感交流下的关爱、互助、心灵关照的施与受[2]。因此培养尊父敬母,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协作成长,团结互助,扬众潜长,良性竞争的意识势在必行。
其二,从大学生的校园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此问题,人们发现,学校的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智育,不重德育和心育是滋长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风气蔓延,固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根植于学生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三,高校教师的自我中心授课方式有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常常将主观性的正向认识或客观性的普遍认识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向受教者传授,而常常忽视事物正反两面性,辩证性的讲授分析。因此这种授课方式直接造成学生单向度思维即缺乏思辨习惯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途径
那么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凸显之后,就学校而言,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应诉诸于:摒除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启动,心育讲座培养……等有效途径。
首先,为转变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时,除了对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的讲解外,还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知识的现象与本质的分析见解,为学生提供思辨空间,提升是非判断的能力,拓展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以达转变学生忽视思辨,单向度获取知识进而养成逆向思维能力缺失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目的。在高校开设的社会科学课程应随堂增加与本课相关的思辨课题探讨。
其次,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扬众潜长,是学生自身在群体中确立自信的有效途径,在实现自身价值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扬己所长,与此同时,也会发现己之所长不过众长沧海之一粟,在这个过程里既肯定了自身的价值,确立了自信,又同时肯定与认识了他人的长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既认识了自身以外的世界,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所谓扬众潜长之教育目的得以显现。奖惩制度是从功利角度确保扬众潜长之具体活动顺利推行的有效机制,我院在2013年到2014年两届大一新生群体中先后依据学生兴趣,特长的统计与活动征集意向为基础举办了演讲、辩论、兴趣课件展示,十大歌手,吉他竞技,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活动一次次地举办,学生也一次次地刷新对己对人的衡量尺度。这大大弥补了大学生平日里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之下所凸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在认识上的缺陷。
再次,启动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团队任务统筹,团队协作任务)。在大多数90后学生的眼里,同学之间竞争大于协作,更有甚者,在其观念中只有竞争没有协作,即便有协作也是为了竞争服务。成全他人或他队的想法微乎甚微,即便成全也因为抵制自己所不乐见的对手成功而行,即人们往往可以乐见陌生人的成功,却见不得身边人的发迹,这是人们在人性上较常见的劣根性,也是存在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大学生的通病。或者可以说,对于存在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人来说,其自我同一性的失衡与偏差造成了此问题的凸显。
在研究团队所策划的学生团体实践课上,学生通过队内帮带,队间资源共享才可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在队内与队间团体协作的过程里,学生体会到,一己之力相较于团队合力之薄弱,融于团队合力之喜悦,在这种整体与部分间的从属关系下,队内与队间的协作最终达成目的之成就感,从功利角度上来说提升了学生对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弱化其自身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
第四,心育培养讲座。是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中心环节。关照内心主题探讨会是关于“自心”与“他心”的比较思考,比较不是做量的计算,而是做“心”的关照。在多次心育培养的讲座中,《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所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的核心含义探讨及《闵子骞挽留后母》等内容便是给予“自心”与“他心”换位思考的典型范例。而在所提到的后者范例的启示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他者关怀与共存共荣的心育共鸣。“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闵子骞的棉衣填的是芦花。父亲得知后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这一典型范例有效地告诉学生们弱化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道理:闵子骞眼光放长远地了解到如从自我中心的应激出发,继母被休,父带四子无母操持,家况愈加艰困,大不如今。看似牺牲小我,实则明智之举。因此无自我中心主义之束缚,显观念之大度开放,不仅使继母体悟震撼,痛改前非,而且扭转自己于家中薄待之困。
综上实践表明,诉诸于教师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教育方式,扬众潜长的奖惩制度设定,功利上的团队互助实践模式启动,心育讲座培养等途径,对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具有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修娴.学生自我中心的探索性研究——以厦门地区部分高校调查结果为例. [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2]王立仁. 大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着“自我中心”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J]中国教育报2005.8.
[3]老子反对自我中心主义.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ed75b0102e6av.html
注:本文系辽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