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它富有魅力的地方,同时也为拍摄月亮增加了复杂性。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和天文学高度融合的今天,各种科学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能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用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来见证宇宙永恒的美。
拍摄时间与地点
在农历的十五到十七,地球处在月亮与太阳之间,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这时我们能看见它完整的圆面——满月,这种月相称为“望”。满月是夜空的统治者,它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要亮3万倍,在满月的亮度下,我们可以用相对较短的曝光时间将地面景物拍摄得如白昼般纤毫毕现,但满月也让星体和银河变得黯然失色,并不是拍摄星空的好时机。在农历的月初或月末,月亮运行在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未被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整个夜晚我们都看不到月亮,这种月相称为“朔”。朔日前后有着整月中最为黑暗的夜空,是拍摄深空天体的最佳时机,但月光的缺位让地面照度下降到满月的数百分之一,不利于展现地面景物足够的细节。在朔日前后,月亮呈现为一弯细细的娥眉月,最富变化。
月相的盈亏来自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并依靠反射日光而发光,当三者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圆缺形状。月亮的成功拍摄,既需要“天时”——天象和天气状况配合,也需要“地利”——客观上存在符合条件的拍摄位置,更需要“人和”——摄影师对空间的规划和对时间的捕捉。与其他星体一样,月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东升西落的相对运动,同时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又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这两种因素相叠加,使月亮每天的升起和落下时间都比前一天推迟大致50分钟,以约30天为周期循环往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当天的月升月落时间对随后几天进行推断。
月亮的光线来自于反射的太阳光,因此,无论盈亏,它永远以被照亮的那一侧朝向太阳。望日时,月亮与太阳在地球的异侧相对,因此满月一定与太阳交替升落,而娥眉月则一定距离太阳很近,它经常会以一弯月牙的形态出现在曙暮光中,这时如果增加曝光量,可以拍摄出月面的灰光部分,呈现出美丽的“新月抱旧月”。不同光线方向的特点在月亮的拍摄上一样能起作用,满月时的月亮相当于“顺光”,这时使用长焦镜头很容易拍摄出月面的细节,但缺少阴影,很难表现月亮的立体感,而在月亮被“侧光”照亮的上弦月或者下弦月期间,月面明暗交界处的环形山最为明显,立体感最强。
如何了解确切的月升月落时间和方位呢?除了利用上述规律进行定性判断之外,借助于专业的信息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地得到答案。比如www.timeanddate.com、www.sunrisesunsetmap.com等网站以及Moonrise、MoonPhase等移动应用,都可以根据指定位置查询任意一天的月升月落精确时刻和月相信息。国内气象网站“晴天钟”及其相关移动应用“星空指南”也提供了月升月落的时刻查询功能,方便易用。
曝光控制
月亮的亮度较低,较之拍摄太阳,在曝光上控制画面的反差更为简单,也让我们有可能拍摄到前景的细节而非纯粹剪影。当然,这也对拍摄时天气的通透程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低空有雾霾的情况就不适宜进行拍摄。由于月面占画面比例较小,拍摄时一般要进行负曝光补偿,或者直接对准月面进行点测光,当然,最稳妥的还是在拍摄后观察直方图,在保证高光不过曝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较高的曝光量,记录下更多的的细节。我们平时用肉眼很难察觉到月亮的移动,但有参照物时,这种移动其实表现得非常明显,月亮只需要两分钟就能移动一个自身直径的距离,几分钟就会从画面中滑出,必须抓住时机快速连续拍摄,在拍摄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
解密 “彗星合月”
2013年春天,难得一见的亮彗星“泛星”(Pan-STARRS)接近太阳,达到了它的最高亮度,通过星空软件的查询,我们发现,在日落后的一段时间里,彗星和新月会一起出现在西面的低空中,呈现出“彗星合月”的景象。
拍摄到这一景象,必须在西面地平线附近拥有良好视野,这就要避开京西连绵的群山,我们为此驱车赶奔北京最高峰——灵山,并且在约2000米海拔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开阔地。这天,浓重的雾霾笼罩着北京城区,但海拔的升高摆脱了大气中的尘埃,山上的空气澄净而通透,使我们观赏到了“新月抱旧月”的美丽现象——一弯月牙的怀抱中,整个月面隐约可见,这实际是月球的暗面被地球反射的太阳光所照亮产生的景象,也称为“地球反照”或“灰光”,在娥眉月与残月期间,如果大气透明度较好,可以用肉眼观察到这种现象并进行拍摄。
这时日落不久,由于大气散射,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仍然呈现出微弱的光亮,这就是曙暮光,也称作“晨昏蒙影”,它的亮度虽然不高,但仍足以遮掩住彗星的光线。我们根据彗星与月亮的相对位置找到了它,并在曙暮光亮度有所下降而彗星向西落入地平线之前的短短几分钟内,抓住机会用长焦镜头记录下了这难得的景象,暮光恰到好处地为画面增加了韵味。
拍摄时间与地点
在农历的十五到十七,地球处在月亮与太阳之间,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这时我们能看见它完整的圆面——满月,这种月相称为“望”。满月是夜空的统治者,它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要亮3万倍,在满月的亮度下,我们可以用相对较短的曝光时间将地面景物拍摄得如白昼般纤毫毕现,但满月也让星体和银河变得黯然失色,并不是拍摄星空的好时机。在农历的月初或月末,月亮运行在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未被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整个夜晚我们都看不到月亮,这种月相称为“朔”。朔日前后有着整月中最为黑暗的夜空,是拍摄深空天体的最佳时机,但月光的缺位让地面照度下降到满月的数百分之一,不利于展现地面景物足够的细节。在朔日前后,月亮呈现为一弯细细的娥眉月,最富变化。
月相的盈亏来自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并依靠反射日光而发光,当三者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圆缺形状。月亮的成功拍摄,既需要“天时”——天象和天气状况配合,也需要“地利”——客观上存在符合条件的拍摄位置,更需要“人和”——摄影师对空间的规划和对时间的捕捉。与其他星体一样,月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东升西落的相对运动,同时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又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这两种因素相叠加,使月亮每天的升起和落下时间都比前一天推迟大致50分钟,以约30天为周期循环往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当天的月升月落时间对随后几天进行推断。
月亮的光线来自于反射的太阳光,因此,无论盈亏,它永远以被照亮的那一侧朝向太阳。望日时,月亮与太阳在地球的异侧相对,因此满月一定与太阳交替升落,而娥眉月则一定距离太阳很近,它经常会以一弯月牙的形态出现在曙暮光中,这时如果增加曝光量,可以拍摄出月面的灰光部分,呈现出美丽的“新月抱旧月”。不同光线方向的特点在月亮的拍摄上一样能起作用,满月时的月亮相当于“顺光”,这时使用长焦镜头很容易拍摄出月面的细节,但缺少阴影,很难表现月亮的立体感,而在月亮被“侧光”照亮的上弦月或者下弦月期间,月面明暗交界处的环形山最为明显,立体感最强。
如何了解确切的月升月落时间和方位呢?除了利用上述规律进行定性判断之外,借助于专业的信息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地得到答案。比如www.timeanddate.com、www.sunrisesunsetmap.com等网站以及Moonrise、MoonPhase等移动应用,都可以根据指定位置查询任意一天的月升月落精确时刻和月相信息。国内气象网站“晴天钟”及其相关移动应用“星空指南”也提供了月升月落的时刻查询功能,方便易用。
曝光控制
月亮的亮度较低,较之拍摄太阳,在曝光上控制画面的反差更为简单,也让我们有可能拍摄到前景的细节而非纯粹剪影。当然,这也对拍摄时天气的通透程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低空有雾霾的情况就不适宜进行拍摄。由于月面占画面比例较小,拍摄时一般要进行负曝光补偿,或者直接对准月面进行点测光,当然,最稳妥的还是在拍摄后观察直方图,在保证高光不过曝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较高的曝光量,记录下更多的的细节。我们平时用肉眼很难察觉到月亮的移动,但有参照物时,这种移动其实表现得非常明显,月亮只需要两分钟就能移动一个自身直径的距离,几分钟就会从画面中滑出,必须抓住时机快速连续拍摄,在拍摄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
解密 “彗星合月”
2013年春天,难得一见的亮彗星“泛星”(Pan-STARRS)接近太阳,达到了它的最高亮度,通过星空软件的查询,我们发现,在日落后的一段时间里,彗星和新月会一起出现在西面的低空中,呈现出“彗星合月”的景象。
拍摄到这一景象,必须在西面地平线附近拥有良好视野,这就要避开京西连绵的群山,我们为此驱车赶奔北京最高峰——灵山,并且在约2000米海拔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开阔地。这天,浓重的雾霾笼罩着北京城区,但海拔的升高摆脱了大气中的尘埃,山上的空气澄净而通透,使我们观赏到了“新月抱旧月”的美丽现象——一弯月牙的怀抱中,整个月面隐约可见,这实际是月球的暗面被地球反射的太阳光所照亮产生的景象,也称为“地球反照”或“灰光”,在娥眉月与残月期间,如果大气透明度较好,可以用肉眼观察到这种现象并进行拍摄。
这时日落不久,由于大气散射,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仍然呈现出微弱的光亮,这就是曙暮光,也称作“晨昏蒙影”,它的亮度虽然不高,但仍足以遮掩住彗星的光线。我们根据彗星与月亮的相对位置找到了它,并在曙暮光亮度有所下降而彗星向西落入地平线之前的短短几分钟内,抓住机会用长焦镜头记录下了这难得的景象,暮光恰到好处地为画面增加了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