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鸣山为你作证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一直为长泰这个十几万人口,山区农业小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天荒涌现两名空军飞行员而感到十分了不起。一位是坂里公社汤东和,另一位是城关公社张两曲。如果说宇航员是用蓝宝石镶嵌成的,那么空军飞行员起码是用黄金打造的,让人高山仰止。
  汤陈缘何长富贵?
  只因有子破天荒!
  时代高速电磁列车和谐2001号穿越过时光隧道,驶进21世纪新时空,长泰枋洋镇徐家、坂里乡蔡家各有少年郎在厦航开波音客机,岩溪镇林家一后生在春秋航空公司开客机,真是英才辈出。
  2018年5月我与长泰湖珠村几位老前辈聊村史时,援越老兵老村长洪生告知:湖珠村在民国时期也出过飞行员,我很意外,遥望当年,湖珠人丁稀少,与内山安溪县交界,山高林密,虎患成灾,交通闭塞,民众多数目不识丁锄禾农夫,顶多出现几名占山为王土匪头子,村里那条通往安溪内灶村古道,是骇人听闻的“杀人坑”便是铁证,也许有几户土财主罢了,怎么会出现凤毛麟角的飞行员呢?
  二
  在与旅人洪同来交谈中,从出示的族谱相册得知飞行员洪炯桓祖籍,是长泰湖珠村大社。清代末年,家境贫困难于度日,其父洪宝生卖掉一丘薄田才凑足路费,远赴南洋印尼巴厘岛。开初在码头扛大包当苦力,后经同乡会介绍在一家烟草公司当伙计,生活逐渐稳定。
  炯桓生于1906年4月13日,排行老大,就读印尼巨港华文学校,1932年在北平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加华侨归国抗日志愿团,以优异成绩考上百里挑一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第五期乙班飞行科学习,1936年毕业被任命为空军少尉,留校担任助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炯桓带领学员奔赴广西柳州空军基地训练,以实战来提高杀敌本领,全体同仁士气旺盛,同仇敌忾,屡次打击来犯日军。
  1938年9月13日上午9时,日军派出两中队三十架飞机远襲柳州,计划对柳州重点军事设施实施轰炸。柳州防空司令部立马拉响警报,而当时在柳州机场停放多数是教练机,值此紧急关头,为掩护机场师生撤离,转移机场重要设备,炯桓和赵超凡明知敌机数量占绝对优势,一旦升空迎战生还机会甚少,却毅然驾驶两架苏伊15升空与敌作战。正是犯吾中华者虽远必诛,用今天的话讲敢于亮剑,拼死一搏。
  三
  一架先头日机窜入柳州上空,肆无忌惮俯冲扫射,炯桓驾机追击,敌机掉头往南面逃窜,炯桓紧迫不舍,力图靠近才开火,经过一段追击,炯桓发现背后一群敌机尾随而来,始知先头日机是诱饵,中了敌人圈套,危急之际心生一计,立即俯冲避开敌机群,敌机见状跟着俯冲尾追,敌机重新调整瞄准坐标时,炯桓急拉升降杆抬头直上升,紧接着来个后翻,在这头朝地尾向天瞬间又快速恢复飞行常态,这一刹那间敌机已闯前头去,落在炯桓瞄准镜中,接连打了两连放20mm机枪弹,击落敌机两机。而飞在前面敌机还在呆神看中国飞行员后空翻绝技时,两架敌机冷不防撞在山峰起大火。日机群见势不好立即分开来,将炯桓上下左右围住,敌酋用中国话以报话机喊叫投降,炯桓誓不投降与敌血战到底,终于,众寡悬殊。他的座机被航炮击中,男儿热血喷洒南宁碧空,牺牲时年仅32岁。
  僚机赵超凡孤身奋战,找机会冲出重围避遁云层,摆脱敌机群围攻。在失去了中国空军反击后,停放在机场7架教练机,一些军事设施均遭轰炸受损严重。
  为表彰炯桓以身殉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7月追赠炯桓为空军上尉,收录在1945年青年出版社《民族抗战英雄·空军英雄》史册。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一段时期少人提起洪炯桓,后人知之甚少。2009年9月建成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展示了洪炯桓英烈事迹,展馆一面纪念墙上,特地摆放北京汇文中学十烈士的姓名照片,炯桓陈列其中。日寇进犯吾中华河山,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危机时刻,这群热血青年学子投笔从军,捐躯报国: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四
  据洪同来介绍,炯桓在印尼的族人先后有六人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出人出钱,真有北宋杨家风范。
  民国版《长泰县志》有记载洪炯桓事迹。2004年版《长泰县志》洪炯桓收录在国民党政府军队长泰籍抗日阵亡将士名表。
  今年五月初,洁白的油桐花朵绽放在鼓鸣山麓之时,我特地来到鼓鸣山下大社,瞻仰炯桓祖居,这是一座前落大厝后落两层楼房的番客楼,历经百年风吹雨淋已经坍塌半壁江山,前厅屏风镂刻着:
  高情忘势利
  幽致自风烟
  似乎表达了老前辈家国情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洋侨亲汇款委托湖珠亲戚修缮故居,奈何穷亲火烧眉毛挪移他用,看着这东倒西歪老房厝,心底凉凉地冷。湖珠洪氏祠堂祀供着洪炯桓牌位,悬挂一块抗日英雄匾额。近年来海外侨亲多次返回湖珠故里,与洪同来一家常有联系。
  我今日重新察看湖珠山川地理,人文历史。鼓鸣山系长泰五大名山之一,古代遇上久旱,上山作法求雨,法师持铜剑念念有词,焚炷香叩求天公布施甘霖,少歇会儿,雷声如大鼓自半空响鸣,积雨云堆集,人下至半山腰大雨淋头,民众落汤鸡仍大喜,历年三番五次皆应验,皇上特赐名鼓鸣山求雨道场。
  当初时,我真是偏见看走眼了,湖珠古称小鸬鹚,卧龙斗士之宝地也。
其他文献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名将吕岱直到第108回,吴帝孙权临终之前,才出现了一次,即孙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咐完了,孙权也就去世了,吕岱这位显赫的顾命大臣,也就啥事儿也没有了。其实,倘若你翻开陈寿的《三国志》,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大司马吕岱,比起耳熟能详的东吴名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来,一点也不逊色;作为享年96岁的老将军,在《三国志》中,他的名声、份量、功
期刊
2020初乍到  “新冠”病毒来当道,  来势汹汹不得了,  不斷蔓延把命扰。  党中央,发号召,  疫情防控最重要,  三令五申再强调,  大家一定要记牢。  呆在家,不乱跑,  饮食清淡不长膘,  室内运动有必要,  伸手弯腰跳一跳。  出门去,戴口罩,  唾沫星子空中绕,  有它保护就可靠,  利己利人真的好。  拒野味,少聚餐,  阻断病毒保健康,  打赢防疫阻击战,  来年生活更阳光。 
期刊
第一次见到黄鹤楼是在飞驰的列车上。  早就知道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也早在书本上看过历代文人墨客赞咏黄鹤楼那些千古绝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总觉得此楼是很遥远神圣的。却不料那年就在从福建至北京车上,在火车呼啸驶过声中,听到有人欣喜地说:快看,黄鹤楼、黄鹤楼。窗外瞬间晃过一座有着黄色琉璃瓦的塔楼,楼的每一层似乎都有外翘的檐角,这就是黄鹤楼了?火车太快
期刊
作 词:王文胜  作 曲:陈英明  演 唱:蓝海滨  音 响:黄少杰  主 弦:陈英明  司 鼓:林宗保  大广弦:洪顺财  笛、萧:谢梁娴  月 琴:欧阳晓杨  大提琴:陈琳  唱詞 :  春来本是好光景,  谁知突遇大疫情,  来势汹汹隐凶险,  顿时佳节变冷清。  关键时刻政府一声令,  亿万人民齐共鸣,  打赢疫情防控战,  众志成城心坚定。  你看多少高速亮车灯,  你看多少医护别家庭,
期刊
漳州市石文化協会组织编辑“鬼怪魍魉尽驱戡,祈福驱疫颂吉祥 —— 九龙璧(华安玉)观赏石 钟 馗专辑”,祝福武汉,祝福中华。
期刊
尽管八闽也已悄然进入了深秋  处处依然是胜似春光的璀灿  长空的太阳显得格外温暖  一股股透明的热情催动我纵情歌唱  响彻九天的雷霆也显得逊色  亿万颗心紧兜着宏亮的召唤  治国固本,壮丽的蓝图更加熠熠生辉  万水千山间涌动何等繁忙的景象  擼起袖子拼搏的手臂上汗珠晶莹  许许多多的眼角闪烁宝石般的光芒  是意志凝结,是心愿聚集  沿着党指引的航向汇成排山倒海的力量  一切都是这样美好而动人  一
期刊
2020年来临之际,人们充满着期待。像1919、2020、2121这样的年份是101年才轮到一次的。这个春节似乎要比往年更应该热闹一些。当我们满心欢喜翻开新一年的时光时,一场疫情给所有的安排按下了暂停键。网上有一个段子:我希望有一天在一个房间里面,不用工作,有WiFi玩着手机和睡觉就可以做贡献了。没想到这种时候真的到来了,可是我们并不快乐。  疫情期间,我每天关注新闻报道:新增疫情人数多少。这时我
期刊
近段,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漳州市楹联学会号召会员运用楹联艺术形式为战胜疫情鼓劲,与全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共渡时艰。  三镇刮寒流,朝野高歌伸正气;九区明壮志,炎黄戮力逐瘟神。  ——黄钟麟撰  武汉加油,封城共克时艰,白衣天使荣光显;中华聚力,抗疫同纾国难,赤子襟期信念增。  ——叶清源撰  神山合璧斩猖獗;圣手齐心诛疫魔
期刊
在确诊病例逼近70000例的时候,也正是总体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的阶段。天天宅在家里,总是心系国事,心系全国及本地的疫情。  住宅小区内的氛围显得有些空旷寂寞,尽管每家每户偶尔传出的炒菜锅铲刮过铁锅的声音,特能传达人间烟火的气息。有的人影偶尔走出来,倒垃圾、临时外出、拿快递,犹如高清监控视频中的人影,清晰可数。  小区树下小空地,常是停满了车辆,这些天也都是自觉地腾出空位,或因是很多老家在县城、农村的
期刊
2019年1月2日,新华社现场云播放漳州市档案馆自编自导自演的以档案平凡岗位的坚守奉献和昂扬向上的青春热情为元素组合成《奔跑吧!漳州档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迎新年快闪》,半小时点击量超50万,人民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抖音、凤凰网大风号等近20家媒体平台同一天播发,引爆网络,火遍漳州朋友圈,创下了新华社现场云浏览量周榜第一名,“漳州档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2018年6月7日,在漳州市档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