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兼具有文化特质与民族意蕴的音乐会在河北省承德大剧院盛装上演。伴随着民乐合奏《喜洋洋》轻快、律动的旋律,整场音乐会拉开帷幕。该作品创作于1958年,第一段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演奏者以两个笛子声部的重迭、顿音和加花等手法,充分发挥了原曲轻快活泼的风格特点,并增加了喜气洋洋的气氛。第二段的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在保持了原曲舒展特点的同时,将上下两句发展成起承转合的四句,加上笛子、二胡与板胡之间各种技巧润饰旋律,木鱼用规整的节奏衬托曲调,喜悦的歌声犹闻在耳。经过演奏者们的处理与创新,这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在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更具地方民族特色。
音乐会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意蕴祥和,表达的是一种祥和、宁静的画面,象征着人们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幸福、平安。第二乐章偏重民族风格,节目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第三乐章是和谐礼赞,和谐是温馨、美好的代言词,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是第二乐章,民族音乐的美妙让我为之动容,汉、满、蒙、回、藏,各族兄弟聚集在此,各民族舞蹈和服装的视觉效应,使观众如同置身于草原、雪山之中,感受到各民族的风格特色。每一个节目里领略独有的特色,时而纯朴时而华丽,演员们的敬业与发扬民族音乐的精神,让在场的观众不得不为之赞叹与感动。
藏语“扎西德勒”表示吉祥如意,藏民族能歌善舞,其舞蹈类型繁多,虽然各具特点却也不乏固有的审美。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为“颤”“开”“顺”“左”“绕”,五大元素的形成与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密不可分。在舞蹈的开始呈现给观众的是男舞蹈演员的阳刚之美,整齐划一赋予藏民族舞蹈风格的独特动作,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与雄伟广阔,当动彻人心的优美旋律响起,我们又跟随一群美丽的姑娘走进雪域高原,整个舞蹈既有阳刚又不乏柔美,让在场所有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一份宁静与辉煌。
当大家还在美丽的西藏意犹未尽时,我们似乎又来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以天地和雄鹰图腾为信仰,长期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他们大多有着彪悍、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桀骜不驯的性格,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具有热情奔放、节奏明快、语汇新颖独特的特点。《红色英雄》以蒙古族勇士英勇抗战的事迹为题材,演员们在叙述的同时把蒙古族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一群男舞蹈演员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展现了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观众被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完全置身于磅礴的气势之中。
满族是一个相对独特的民族,在承德,拥有着灿烂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枝独秀的璀璨明珠,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据了解,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当地成立了“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推动满族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满族的萨满神话是由先民创造的,反映了自然社会的演变,体现了早期民族文明的源头,以及先民质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满族萨满舞起源于萨满教,是由萨满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时所跳的舞蹈,表现的是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论以及对其的崇拜之情。在舞蹈时,巫师所穿的服饰以兽骨、兽牙为主,手持抓骨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舞蹈《神佑萨铃》在编排上结合原始萨满教奉神鹰为神灵的信仰,由两名男舞蹈演员模仿神鹰,服饰以鹰图腾为主,在舞蹈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女舞蹈演员身上的腰铃随着节奏有规律的左右摇摆,舞蹈动作幅度偏小,手上拿着长长的彩色飘带,快速的旋转舞动,神裙飘飞,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舞蹈突出表现了神鹰在这里是强大的守护神以及其独特的地位,使观众置身于神秘的宗教音乐之中。刚强果敢是满族人的性格特征,而鹰恰巧又具备这一特征,它的展翅高飞也预示着这个民族的迅速崛起。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用对声音效果的描写突显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随着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的声音响起,我们跟着演奏者一起走进了著名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琵琶独奏《情溢山庄》正是以著名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为创作背景。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耗时89年建成,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首乐曲的伴舞为典型的满族宫廷舞蹈,舒展、典雅的舞蹈动作与琵琶独有的特质相融合,带给观众的体验与藏族、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恰巧相反,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了很多。在满族宫廷舞蹈中,女子的特点是端庄、柔美、稳重、祥和,服饰为满族特有的袄式,脚踩“花盆底鞋”(在鞋底的中间部位嵌上三寸后的木头,底面为花盆形状),衬托了满族女子身姿的挺拔,更好的展现了她们的高贵与尊严。这种装扮使得跳舞时动作受限,但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女子的端庄大方稳重之美。
最后音乐会在体现56个民族大团结的集体舞蹈《锦绣中华》中落下帷幕,大剧院中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整台音乐会的演出紧凑而流畅,舞台气氛浓郁,场面宏大,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人不得不感叹民族音乐的力量。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又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值得深究的学术命题。然而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维系,文化人类学者李莉曾说过:“这是一个互动的混杂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停滞不前,何况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本质的体现,它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没有生命的,只是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着我们去解剖的尸体。”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大胆的面对时代的变迁并与其交融。对我个人而言,观看这场音乐会收获颇多,希望更多的艺术工作者能够投身到民族音乐的传承之中,贡献一份力量!
音乐会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意蕴祥和,表达的是一种祥和、宁静的画面,象征着人们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幸福、平安。第二乐章偏重民族风格,节目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第三乐章是和谐礼赞,和谐是温馨、美好的代言词,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是第二乐章,民族音乐的美妙让我为之动容,汉、满、蒙、回、藏,各族兄弟聚集在此,各民族舞蹈和服装的视觉效应,使观众如同置身于草原、雪山之中,感受到各民族的风格特色。每一个节目里领略独有的特色,时而纯朴时而华丽,演员们的敬业与发扬民族音乐的精神,让在场的观众不得不为之赞叹与感动。
藏语“扎西德勒”表示吉祥如意,藏民族能歌善舞,其舞蹈类型繁多,虽然各具特点却也不乏固有的审美。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为“颤”“开”“顺”“左”“绕”,五大元素的形成与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密不可分。在舞蹈的开始呈现给观众的是男舞蹈演员的阳刚之美,整齐划一赋予藏民族舞蹈风格的独特动作,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与雄伟广阔,当动彻人心的优美旋律响起,我们又跟随一群美丽的姑娘走进雪域高原,整个舞蹈既有阳刚又不乏柔美,让在场所有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一份宁静与辉煌。
当大家还在美丽的西藏意犹未尽时,我们似乎又来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以天地和雄鹰图腾为信仰,长期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他们大多有着彪悍、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桀骜不驯的性格,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具有热情奔放、节奏明快、语汇新颖独特的特点。《红色英雄》以蒙古族勇士英勇抗战的事迹为题材,演员们在叙述的同时把蒙古族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一群男舞蹈演员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展现了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观众被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完全置身于磅礴的气势之中。
满族是一个相对独特的民族,在承德,拥有着灿烂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枝独秀的璀璨明珠,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据了解,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当地成立了“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推动满族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满族的萨满神话是由先民创造的,反映了自然社会的演变,体现了早期民族文明的源头,以及先民质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满族萨满舞起源于萨满教,是由萨满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时所跳的舞蹈,表现的是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论以及对其的崇拜之情。在舞蹈时,巫师所穿的服饰以兽骨、兽牙为主,手持抓骨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舞蹈《神佑萨铃》在编排上结合原始萨满教奉神鹰为神灵的信仰,由两名男舞蹈演员模仿神鹰,服饰以鹰图腾为主,在舞蹈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女舞蹈演员身上的腰铃随着节奏有规律的左右摇摆,舞蹈动作幅度偏小,手上拿着长长的彩色飘带,快速的旋转舞动,神裙飘飞,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舞蹈突出表现了神鹰在这里是强大的守护神以及其独特的地位,使观众置身于神秘的宗教音乐之中。刚强果敢是满族人的性格特征,而鹰恰巧又具备这一特征,它的展翅高飞也预示着这个民族的迅速崛起。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用对声音效果的描写突显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随着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的声音响起,我们跟着演奏者一起走进了著名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琵琶独奏《情溢山庄》正是以著名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为创作背景。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耗时89年建成,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首乐曲的伴舞为典型的满族宫廷舞蹈,舒展、典雅的舞蹈动作与琵琶独有的特质相融合,带给观众的体验与藏族、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恰巧相反,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了很多。在满族宫廷舞蹈中,女子的特点是端庄、柔美、稳重、祥和,服饰为满族特有的袄式,脚踩“花盆底鞋”(在鞋底的中间部位嵌上三寸后的木头,底面为花盆形状),衬托了满族女子身姿的挺拔,更好的展现了她们的高贵与尊严。这种装扮使得跳舞时动作受限,但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女子的端庄大方稳重之美。
最后音乐会在体现56个民族大团结的集体舞蹈《锦绣中华》中落下帷幕,大剧院中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整台音乐会的演出紧凑而流畅,舞台气氛浓郁,场面宏大,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人不得不感叹民族音乐的力量。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又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值得深究的学术命题。然而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维系,文化人类学者李莉曾说过:“这是一个互动的混杂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停滞不前,何况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本质的体现,它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没有生命的,只是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着我们去解剖的尸体。”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大胆的面对时代的变迁并与其交融。对我个人而言,观看这场音乐会收获颇多,希望更多的艺术工作者能够投身到民族音乐的传承之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