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同学们穿得厚厚实实的,外面的小花小草也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一切都显得那么肃杀与寂静,仿佛天地之间除了寒冷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剩下了。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强冷空气的侵袭,气温也在不断地下降,正是这样,才造就了这么一个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冬天。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强冷空气中,有许多被称为寒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寒潮的知识。
谈及寒潮,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可能在于,平时从天气预报中,或者从父母长辈们那里听到过。陌生又在于,对于寒潮具体是什么样的天气,可能还真的不太清楚。
气象学上,寒潮的定义是这样的: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一定强度标准的称为寒潮。对于寒潮的标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国北方,中央气象台规定,凡一次冷空气入侵后,该地区24小时内降温达10℃以上,并且最低气温低于4℃的就称为寒潮。而在美国,当地天气频道规定,至少有15个州气温低于正常值。其中至少有5个州的气温比正常值低15℃,并至少持续两天的冷空气爆发称为寒潮。所以同学们对于寒潮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寒潮可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一般寒潮出现的时间段大致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5月。细心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清明前后,即使此时天气已经转暖,但如果爆发一次寒潮,那种寒风凛冽的感觉肯定不亚于严冬的冷风。
寒潮的形成
那么寒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学习了解不少专业的气象知识。为方便了解,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其他的小知识。第一,众所周知,北极是很寒冷的,那里到处都是呼啸的冷风和皑皑的白雪。那么为什么北极如此寒冷呢?原因就是那里能够直接得到的太阳的热量实在太少了,缺少了阳光的温暖,北极就变成了一片冰天雪地。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的北极更加寒冷,气温可达-70℃~-60℃第二,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的北面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可是非常寒冷的。在俄国沙皇时代,一般都把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让他们饱受寒冷之苦。西伯利亚再往北去就是更加寒冷的北极了。大约有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并在那里累积加强。因此,西伯利亚也被称为寒潮关键区。第三,热胀冷缩这个物理性质,想必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了,这对于空气也同样适用。当空气遇冷时就会收缩,然后空气的比重变大之后就会下沉,下沉的冷空气不断堆积从而使气压升高。
因此,在冬季的北极,气温非常的低,所以北极的空气就源源不断地冷却,收缩,下沉。寒冷的空气在北极不断地堆积,造成了北极的气压不断地增强,当气压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冷空气就像大坝后面的洪水决堤一样,经过西伯利亚这条路径朝着我们汹涌而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降温。如果寒冷的气流在江南地区遇见了水汽含量很充足的暖气流,就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雨雪天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在降温的时候,会伴随着强烈的降雨和降雪。
寒潮的等级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的优势
寒潮移动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千米,跟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并且给沿途的气候带来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给南方地区带来的雨雪、低温天气,甚至还引发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这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严重不便,甚至能导致河港封冻,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供电线结冰、电路中断。除此之外,寒潮对人体健康也是极大的威胁,会诱发感冒、中风、哮喘、关节疼痛等疾病,很多老人熬不过冬天,就是寒潮造成的。
讲到这里,小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寒潮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是寒潮并非全无益处。它有助于地球表面进行热量交换,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沛的雨雪,缓解了冬天的旱情,是风调雨顺的保证。另外,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这就是“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背后的科学道理。除此之外,寒潮带来的低温,可是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俗语“三九不冷,病虫来找”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寒潮既有“过”,也有“功”。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利弊。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削减它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对于寒潮,我们要怎样“趋利避害”呢?
寒潮是自然灾害,受自然因素控制。人类无法根除,只能通过预防或防御来减少损失。面对寒潮,人们首先应该加强预报、监测工作:当气温骤降时,要做好对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措施:另外,当碰到寒潮时,同学们不需要惊慌,要及时添衣保暖,只有做好保暖工作才能抵御寒潮的“威力”。
寒潮的预防
1.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2.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要做好老弱病人的防寒工作。
3.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当心路滑跌倒。
4.司机要采取防滑措施,注意路况,听从指挥,慢速驾驶。
5.牧民应将野外牲畜赶进棚圈内喂养。
6.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
7.处在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迅速撤出,尤其是遇到暴风雪时。
8.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居民。
9.如被暴风雪围困,尽快拨打求救电话。
谈及寒潮,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可能在于,平时从天气预报中,或者从父母长辈们那里听到过。陌生又在于,对于寒潮具体是什么样的天气,可能还真的不太清楚。
气象学上,寒潮的定义是这样的: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一定强度标准的称为寒潮。对于寒潮的标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国北方,中央气象台规定,凡一次冷空气入侵后,该地区24小时内降温达10℃以上,并且最低气温低于4℃的就称为寒潮。而在美国,当地天气频道规定,至少有15个州气温低于正常值。其中至少有5个州的气温比正常值低15℃,并至少持续两天的冷空气爆发称为寒潮。所以同学们对于寒潮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寒潮可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一般寒潮出现的时间段大致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5月。细心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清明前后,即使此时天气已经转暖,但如果爆发一次寒潮,那种寒风凛冽的感觉肯定不亚于严冬的冷风。
寒潮的形成
那么寒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学习了解不少专业的气象知识。为方便了解,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其他的小知识。第一,众所周知,北极是很寒冷的,那里到处都是呼啸的冷风和皑皑的白雪。那么为什么北极如此寒冷呢?原因就是那里能够直接得到的太阳的热量实在太少了,缺少了阳光的温暖,北极就变成了一片冰天雪地。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的北极更加寒冷,气温可达-70℃~-60℃第二,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的北面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可是非常寒冷的。在俄国沙皇时代,一般都把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让他们饱受寒冷之苦。西伯利亚再往北去就是更加寒冷的北极了。大约有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并在那里累积加强。因此,西伯利亚也被称为寒潮关键区。第三,热胀冷缩这个物理性质,想必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了,这对于空气也同样适用。当空气遇冷时就会收缩,然后空气的比重变大之后就会下沉,下沉的冷空气不断堆积从而使气压升高。
因此,在冬季的北极,气温非常的低,所以北极的空气就源源不断地冷却,收缩,下沉。寒冷的空气在北极不断地堆积,造成了北极的气压不断地增强,当气压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冷空气就像大坝后面的洪水决堤一样,经过西伯利亚这条路径朝着我们汹涌而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降温。如果寒冷的气流在江南地区遇见了水汽含量很充足的暖气流,就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雨雪天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在降温的时候,会伴随着强烈的降雨和降雪。
寒潮的等级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的优势
寒潮移动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千米,跟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并且给沿途的气候带来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给南方地区带来的雨雪、低温天气,甚至还引发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这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严重不便,甚至能导致河港封冻,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供电线结冰、电路中断。除此之外,寒潮对人体健康也是极大的威胁,会诱发感冒、中风、哮喘、关节疼痛等疾病,很多老人熬不过冬天,就是寒潮造成的。
讲到这里,小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寒潮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是寒潮并非全无益处。它有助于地球表面进行热量交换,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沛的雨雪,缓解了冬天的旱情,是风调雨顺的保证。另外,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这就是“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背后的科学道理。除此之外,寒潮带来的低温,可是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俗语“三九不冷,病虫来找”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寒潮既有“过”,也有“功”。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利弊。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削减它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对于寒潮,我们要怎样“趋利避害”呢?
寒潮是自然灾害,受自然因素控制。人类无法根除,只能通过预防或防御来减少损失。面对寒潮,人们首先应该加强预报、监测工作:当气温骤降时,要做好对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措施:另外,当碰到寒潮时,同学们不需要惊慌,要及时添衣保暖,只有做好保暖工作才能抵御寒潮的“威力”。
寒潮的预防
1.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2.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要做好老弱病人的防寒工作。
3.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当心路滑跌倒。
4.司机要采取防滑措施,注意路况,听从指挥,慢速驾驶。
5.牧民应将野外牲畜赶进棚圈内喂养。
6.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
7.处在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迅速撤出,尤其是遇到暴风雪时。
8.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居民。
9.如被暴风雪围困,尽快拨打求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