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三维腔内超声(3D-EAUS)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盆底失弛缓患者46例(盆底失弛缓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并经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证实存在力排时耻骨直肠肌的反常收缩;全组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龄20~77(中位数51)岁。纳入同期无盆底手术史、近6个月内排粪正常的健康志愿者45例(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21~72(中位数4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盆底失弛缓组的克利夫兰便秘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5(8~24)分比中位数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0,P<0.001)。两组均接受3D-EAUS检查,分别测量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内括约肌长度(前侧和后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长度及耻骨直肠肌角等超声检测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盆底失弛缓组超声检测指标与肛门直肠压力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性别的盆底失弛缓组患者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1.7±0.5)mm比(1.5±0.2)mm,t=2.516,P=0.016;女性:(1.9±0.4)mm比(1.6±0.5)mm,t=2.034,P=0.047]。两组间后侧内括约肌长度、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长度、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盆底失弛缓组男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力排时耻骨直肠肌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0±3.6)°比(90.5±1.8)°,t=3.502,P=0.002];盆底失弛缓组女性静息和力排时耻骨直肠肌角均较健康对照组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86.5±3.8)°比(90.1±2.1)°,t=4.047,P<0.001;力排:(84.1±4.5)°比(90.2±2.3)°,t=5.938,P<0.001]。与肛门直肠测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盆底失弛缓组患者前侧内括约肌长度与肛管静息压呈正相关(r=0.321,P=0.030);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长度与肛管收缩压呈正相关(r=0.415,P=0.004);但内括约肌厚度、后侧内括约肌长度与肛管静息压,以及耻骨直肠肌厚度与肛管收缩压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3D-EAUS检查可准确评估盆底失弛缓患者肛管形态学特征,其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有一定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