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feng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姓氏文化,但令许多人疑惑不解的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人的姓氏,怎么与中国的姓氏很相近?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体制完备,著述丰盛,在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传播交流中国文化的同时,姓氏文化也就随同流向那些国家和民族,并产生重大影响。
  朝鲜与中国隔江相望,是一个与我国有着长期交往的古老国家。传说殷纣王时,大臣箕子因谏被囚,佯狂为奴。周武王灭殷,箕子率五千人逃奔朝鲜,建立箕氏王朝。时至今日,北朝鲜、南朝鲜(韩国),使用的姓氏一如中国。朝鲜也有单姓、复姓。单姓中有:金、李、朴、崔、郑、林、张、安、白、孔、曹、尹等二百五十余姓。其中以金、李、朴、崔、郑为大姓,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光是金姓约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二十二。同姓不婚的禁忌,曾是南、北朝鲜人的一大烦恼。南朝鲜法律虽未明令禁止同姓结婚,但同族婚姻则认为是乱伦,为礼法所不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南朝鲜规定每十年为一次婚姻大赦年。准许同姓登记结婚,1978年约有4500对同姓男女登记结婚。1988年人数遽增为14000对。也有人为了避免麻烦,初次见面一发现是同姓,就停止交往,免得有了感情,斩断情缘就不容易了。朝鲜复姓有皇甫、诸葛、东方、南宫、鲜于、独孤等,但人数不多。
  朝鲜“孔”姓人数不少,本世纪九十年代初统计,就有58000多人。据说是元代至正年间,一位孔子的第56代孙随使前往高丽,因故居留未返,其子孙繁衍达三十代,已成泱泱大族。孔姓后裔虽不谙华语,但多识汉字,并以孔子传人为荣。
  越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秦朝前后即与中国互通往来。公元十世纪建立了封建王朝。越南主要民族为京族,也称京越,其他还有岱依、傣、高棉、芒、侬、苗、华等族。但不论哪一族,使用的姓基本与中国相同。京族第一大姓为阮。十三世纪陈氏夺取政权,赐李姓为阮姓。此外,黎、李、胡、杜、孙、吴、武、范、黄、陈、丁、林、邓、潘、朱、段等均为常见姓。现在一部分越南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另起姓名,以示自已独立的意志与突特的性格,如友梅、勇河、奎武等,有名无姓,别具一格。
  日本位我国东部,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公元四世纪建立大和国。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遣了大量的僧人、学者赴中国留学。大到国家政体、创立文字、学术思想,小到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结合日本实际进行了汉化改革。中国的姓氏文化也同一时期传入日本。
  中国的姓氏体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大讲门阀的阶段,不论在取得姓氏的途径方面,或是在姓氏的定型方面,都已经相当完备。早在春秋时期,《左传》就归纳了五种取得姓氏的途径,计有:<一>因先赐姓、胙土命氏(即以国为姓)。<二>以字为氏。<三>以谥为氏。<四>以官为氏。<五>以邑为氏。随着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取得姓氏的途径越来越多,宋代郑樵的归纳就有三十二种之多。这种取氏的方法,输入日本,逐步形成了日本以地形、以职业、以住所、以事态、以数字、以动植物等等为姓的姓氏文化。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只有贵族、武士、官吏(领主)有姓,如佐藤、铃木、田中、德川等。僧侣则一律姓神宫。一般平民百姓,有名无姓。明治维新以后,准许庶民百姓可以拥有自已的姓,但因与生活影响不大,除僧侣重新申报姓氏外,一般人兴趣不大,申报者寥寥。
  明治政府为加强统治,调整征兵与教育制度,认为一般平民没有姓氏不行,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公布了“平民名字必称义务令”,规定没有姓氏者要受处罚。这一法令,使民众大为恐慌。又因为多数人不识字,为给自己起一个新姓,就纷纷拥进当时的知识阶层的僧侣或村长、庄头等基本官吏的家里,请求帮助。村长、庄头、僧侣则参照了惯例将中国传统取得姓氏的方法,或按地名,或按屋号,或按所从事的职业,给他们起了:山中、山口、小村、大山、山田、喜多川、东山、海老原、长岛等姓氏。有的是起姓时看到什么就姓什么,如:鳟、太古、岩志、株菜、根澡等。有的姓起非常怪,如:本名、假名、留守、浮气、马面、左手。更怪的姓叫尻无(意即没有屁股)。据说姓这姓的女孩都希望早早出嫁,好改姓夫家的姓,摆脱窘境。有的姓忒长,如:勘解由小路、大身狭屯仓,有五个字之多,若加上名就有七、八个字了。据日本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用电脑调查,日本现有十万三千姓,也有说十二万至十三万姓。日本天皇为了显示其特殊地位,没有起姓。近百年内,皇室男性成员,一律带“仁”,如睦仁、裕仁、明仁、德仁等。女性则带“子”,与其他女性相同。
  总之,朝鲜、越南所使用的姓氏,直接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则参照了中国取得姓氏的方法,给自己取新姓。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影响。
  (责任编辑/韩春萌)
其他文献
大海精灵,人类信使,二千多年来,漂流瓶曾拯救过海上漂泊者,曾两地牵姻缘,还曾谍海传密报……    爱情信使    波利尼西亚“海人”至今仍流行邮政漂流瓶。即把信件塞进瓶子中。封上口,投放人海,固定的海流可把漂流瓶带到邻岛,实现准确的通讯。  在一次“海人”盛会上,马尔德罗与伊娃娜一见钟情。他们回到各自的岛上后,便进入漫漫的长相思。一天。马尔德罗遥望对岛时,发现对岸有一位姑娘伫立在海边,认定那一定是
期刊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的南端。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它的战略地位突然显得重要起来。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想控制埃塞俄比亚,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1889年,麦纳利克国王统一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看到麦纳利克急需外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便主动向麦纳利克表示友好,最后双方签订了《乌查里条约》。  《乌查里条约》的第十七条规定:“埃塞俄比亚万王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
期刊
主持人:刘蓉玲。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刊特约主持人。  讨论人:刘海峰,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  程熹: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经济史博士。    主持人:自一九七七年拨乱反正,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至今整整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先后有5800多万人次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了1100多万人,现已有800多万人毕业,还有300万在校
期刊
在现代家庭中,细巧轻薄、美观大方的艺术陈设瓷和陶瓷餐、茶具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已成为许多爱好者观赏、收藏的热门。在97北京景德镇名瓷博览会上,数百件陈设艺术瓷被参观者争购一空,用他们的话说,花钱收购景德镇名瓷能升值,比投资什么都保险。今日之新,乃后世之古。  陈设艺术陶瓷用于家庭的柜中展示、壁间点缀、架上陈列、案头摆列,既可朝夕相对,又能陶冶性情。  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
期刊
中国的饮食文化堪称世界独步。如今,品尝各种各样的鲜花佳肴,已成为一股热潮。  花卉入肴除了菊花、桂花、梅花、莲花、牡丹外,近年最流行的月季、桃花、玫瑰、茉莉、蒲公英、荷花、紫荆花、夜丁香(俗称夜香花),还有南瓜花、丝瓜花等,都纷纷成了盘中之餐。  在广州、厦门、杭州等一些大城市里,人们吃花,主要吃盛开的花瓣和含苞欲放的花蕾,一取其芳香,二取其嫩滑,三取其营养价值。为了保持鲜花的色、香、味、形俱全,
期刊
在秘鲁阿亚库乔省印加古城一带,自古以来农民养殖一种长有六条脚,小如火柴头的黑红色小虫,它们寄生在仙人掌绒毛里,汲取仙人掌汁。三个月左右。农民用木片或钝刀将小虫小心刮下来,放在热水中浸泡后,在阳光下晒干,把个体较大的雄虫筛去,留下雌虫,用石棍碾成极细的粉末。调和以后用来涂染口唇、指甲、胸部。人们将这种小虫称为胭脂虫。  公元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赫南·柯蒂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武士的盾牌、妇女的手足、
期刊
在五千年悠悠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历时最为久长的朝代属周朝。周朝从公元前1066年灭殷,定都镐京(今西安郊)起,到公元前256年东周赧王灭于新兴的秦国,享国竟达800余年,共传37代王(即后世的皇帝)。  西周建都镐京前后近300年,是在今天的西安建都最早也是最长的一个朝代。然而,今天的西安,秦、汉、隋、唐等朝代的帝陵,或集中或散布,唯独没有西周王陵。为何西周王陵一座也没留下?这么多西周王,他们究竟长
期刊
被誉为清代一中兴名臣一的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尤谙于对联之术,常以此来考察下属的文才。同时也炫耀一下自已的学识。  这一天,安徽宿松县的新科解元赵赭生拜会曾国藩。曾国藩很想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赵赭生的才干,便吩咐家人以酒侍候,盛情款待。二人先是议论朝政,继而谈天说地,十分投机,气氛活跃起来。曾国藩更是雅兴大发,他乐呵呵地对赵赭生说:“久闻先生才思敏捷,我今日须当面讨教,尊意何如?”  赵赭生也颇为自
期刊
俄国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爱呆在金碧辉煌的琥珀宫,当英国驻俄公使进宫朝谒时,惊呼琥珀宫为“世界第八奇观”;波斯王子访问圣彼得堡时,为琥珀宫的气派所慑,慌忙脱下鞋子,不忍心玷污了琥珀宫的地板。    世上没有第二个琥珀宫    1701年,普鲁士(德国前身)开国国王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今俄国特维尔市,曾名加里宁格勒,是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一个港口城市)加冕称帝。此公酷爱艺术,忽发奇想,要用“波罗
期刊
列强豪夺 十万民工冤作鬼    说起苏伊士运河,还牵涉到埃及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1798年,拿破仑统率海陆军侵略埃及,企图将埃及变成法国的殖民地,尽管后来在埃及人民的反抗和其他国家的干涉下被迫于1801年撤出埃及,但其殖民势力却在埃及扎下了根。1859年,法国殖民者德勒塞普斯驱使埃及数十万民工开凿运河,花去整整十年时间才告完工。埃及几乎负担了全部开凿费用,有12万民工在劳役中丧生,却只获得运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