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天,汉语作为中国这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交流与沟通,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要迅速繁荣发展,除了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文。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相应地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際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文已成为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汉语水平提高缓慢,究其原因,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客观因素都有,但主要是主观因素。主要有:对汉语学习的深刻意义认知不够,学习汉语的目标不明确;学好汉语的信心不足,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不浓厚等几方面。下面我就这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汉语基础较差,水平提高缓慢。
1、认知不深,目标不明,内在动力不足。
不少少数民族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明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去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汉语,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使自己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的独立个性的民族,实现民族的三级社会化,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对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转变观念,走向开放,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学习汉语重大意义的深刻含义。
2、信心不足、效果不明、学习兴趣不高。
少数民族一方面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农牧区,自幼在生活环境中习得母语,使用母语,对汉语了解少,汉语知识的积累不足,基础也不牢固。上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使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影响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
3、语言环境缺乏、语言氛围不浓、学习效果降低。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影响很大。少数民族生活上用的是母语,汉语的学习与运用,只是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语言环境缺乏。汉语课堂教学,往往也只侧重字词语音的操练,对谈话式的会话训练不多,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依赖于母语,遇到学习障碍时,自然用到母语去解决。
二、创设语言环境,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双语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其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支持。因此不仅在学校,在乡村创设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少数民族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也很重要。
1、构建一种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人思想、陶冶人情操。在乡村,在学校,把一些倡导学习双语的重要意义、有梦想、有阳光、讲法制、讲团结、讲文明的宣传牌以双语形式张贴在建筑物上;温馨提示语以双语的方式挂在树上、立在草坪间;丰富的书画作品展示在墙体上等。
2、充分利用广播的文化渗透作用,创造双语语言软环境。
广播做为舆论阵地的历史责任重大,在点滴中渗透和灌输作用不可小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创造双语语言环境也要充分利用广播之优势,在日常节目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提高听众的文化欣赏和鉴别能力的同时,受到双语“语言环境”的熏陶,在通过广播这一宣传媒体,运用新闻、言谈、来信、讲座、讨论等形式,采用“听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式和“面对面”的谈心式,以双语的方式,解答疑难,说事论理,探讨问题,平等相对,传播新思想新风尚,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认识,提高双语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3、开展双语形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在民族地区,以双语形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形成学习汉语的大环境,也能让少数民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汉语水平。经常性组织开展大家熟悉的红歌赛、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诗朗诵、讲故事比赛、自编自演小品等双语系列竞赛或表演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精神愉悦,也增强了大家学习汉语的兴趣,为提高汉语水平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苗东霞《中国民族教育》08年1期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汉语水平提高缓慢,究其原因,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客观因素都有,但主要是主观因素。主要有:对汉语学习的深刻意义认知不够,学习汉语的目标不明确;学好汉语的信心不足,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不浓厚等几方面。下面我就这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汉语基础较差,水平提高缓慢。
1、认知不深,目标不明,内在动力不足。
不少少数民族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明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去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汉语,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使自己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的独立个性的民族,实现民族的三级社会化,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对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转变观念,走向开放,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学习汉语重大意义的深刻含义。
2、信心不足、效果不明、学习兴趣不高。
少数民族一方面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农牧区,自幼在生活环境中习得母语,使用母语,对汉语了解少,汉语知识的积累不足,基础也不牢固。上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使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影响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
3、语言环境缺乏、语言氛围不浓、学习效果降低。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影响很大。少数民族生活上用的是母语,汉语的学习与运用,只是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语言环境缺乏。汉语课堂教学,往往也只侧重字词语音的操练,对谈话式的会话训练不多,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依赖于母语,遇到学习障碍时,自然用到母语去解决。
二、创设语言环境,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双语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其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支持。因此不仅在学校,在乡村创设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少数民族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也很重要。
1、构建一种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人思想、陶冶人情操。在乡村,在学校,把一些倡导学习双语的重要意义、有梦想、有阳光、讲法制、讲团结、讲文明的宣传牌以双语形式张贴在建筑物上;温馨提示语以双语的方式挂在树上、立在草坪间;丰富的书画作品展示在墙体上等。
2、充分利用广播的文化渗透作用,创造双语语言软环境。
广播做为舆论阵地的历史责任重大,在点滴中渗透和灌输作用不可小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创造双语语言环境也要充分利用广播之优势,在日常节目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提高听众的文化欣赏和鉴别能力的同时,受到双语“语言环境”的熏陶,在通过广播这一宣传媒体,运用新闻、言谈、来信、讲座、讨论等形式,采用“听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式和“面对面”的谈心式,以双语的方式,解答疑难,说事论理,探讨问题,平等相对,传播新思想新风尚,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认识,提高双语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3、开展双语形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在民族地区,以双语形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形成学习汉语的大环境,也能让少数民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汉语水平。经常性组织开展大家熟悉的红歌赛、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诗朗诵、讲故事比赛、自编自演小品等双语系列竞赛或表演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精神愉悦,也增强了大家学习汉语的兴趣,为提高汉语水平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苗东霞《中国民族教育》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