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律慎独,强调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条件下,仍然要谨慎小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要求处事做人,守住道德底线。官员要想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实现为政有道,必须做到自律慎独。
【原文节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原文节选】
“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原文释义】
“道”这个东西,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离开了,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行事的。
【原文节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原文释义】
所谓使自己意念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恶臭的气味、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要发自真实的内心。所以,君子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戒慎。小人平时作恶多端,见到君子后便遮遮掩掩,掩饰自己的恶行,而表现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见到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是总会要表现于外面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原文节选】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曾国藩《诫子书》
【原文释义】
一个人独处时能够做到谨慎不苟,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修身养性之道,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一个人独处时还能保持良好的道德。能够做到独处时戒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古今联读】
自律慎独,既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对于官员来说,练成自律慎独的功夫,需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诉求,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律慎独。纵观中外历史,官场上众多的丑陋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官员们没有做到自律慎独。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有多少人不是由于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更令人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贪污腐败分子在反省自己犯罪行为的时候,无一不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
明明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为什么没有做到呢?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慎独。慎独的实质就是要做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约束监督分两种:一种外在的、由他人实施的监督,也可称之为他律;一种是内在的、自我的监督,也称之为自律。有神论者,经常会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地”、“神灵”监督着,往往在做出不良行为时心里会有所忌惮。作为无神论者,尤其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党员干部,没有了这方面的心理负担,少了一些忌惮,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因此,必须把“自律慎独”作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和最高境界来加以倡导。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明确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能够“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领导干部更要常怀律己之心,强化“慎独”意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和制裁,但是他律只是一种手段,自律才是根本。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在“律己”问题上搞两面手法,口头上强调律己有多重要,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根本没有做到,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更谈不上慎独了。当然,自律慎独也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做到的,需要后天逐渐树立起道德自觉的意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树立起自觉清除思想杂念和心灵污垢的意识,真正做到不为私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从而达到正己正人。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郑 建
【原文节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原文节选】
“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原文释义】
“道”这个东西,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离开了,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行事的。
【原文节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原文释义】
所谓使自己意念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恶臭的气味、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要发自真实的内心。所以,君子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戒慎。小人平时作恶多端,见到君子后便遮遮掩掩,掩饰自己的恶行,而表现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见到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是总会要表现于外面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原文节选】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曾国藩《诫子书》
【原文释义】
一个人独处时能够做到谨慎不苟,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修身养性之道,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一个人独处时还能保持良好的道德。能够做到独处时戒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古今联读】
自律慎独,既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对于官员来说,练成自律慎独的功夫,需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诉求,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律慎独。纵观中外历史,官场上众多的丑陋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官员们没有做到自律慎独。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有多少人不是由于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更令人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贪污腐败分子在反省自己犯罪行为的时候,无一不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
明明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为什么没有做到呢?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慎独。慎独的实质就是要做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约束监督分两种:一种外在的、由他人实施的监督,也可称之为他律;一种是内在的、自我的监督,也称之为自律。有神论者,经常会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地”、“神灵”监督着,往往在做出不良行为时心里会有所忌惮。作为无神论者,尤其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党员干部,没有了这方面的心理负担,少了一些忌惮,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因此,必须把“自律慎独”作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和最高境界来加以倡导。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明确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能够“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领导干部更要常怀律己之心,强化“慎独”意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和制裁,但是他律只是一种手段,自律才是根本。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在“律己”问题上搞两面手法,口头上强调律己有多重要,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根本没有做到,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更谈不上慎独了。当然,自律慎独也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做到的,需要后天逐渐树立起道德自觉的意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树立起自觉清除思想杂念和心灵污垢的意识,真正做到不为私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从而达到正己正人。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郑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