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斜视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的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小儿斜视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58-02
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外肌疾病,大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并且常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症状[1]。斜视眼除了美容上不雅观和丧失立体视觉的感观外,更由于脑部对斜视眼所接受的影像讯息加以抑制,所以若斜视眼发生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大部分都会导致弱视眼的出现。笔者选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卫生部《儿童少年斜视的诊断及疗效评价WS/T 200-2001》中共同性斜视的诊断标准,眼球运动无障碍;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10Δ;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20Δ。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儿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7.6±2.1)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9±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的患儿中,37例患儿在神经安定麻醉下进行手术,另外43例患儿则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在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的同时,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下斜肌手术在颞下象限距角膜缘8mm做Parks切口,在眼外、下直肌之间,以涡状静脉为标志,钩出下斜肌,套圈缝合后剪断下斜肌。
1.3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手术后,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15△;基本治愈:手术后,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为15~20△;欠矫: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2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基本治愈率。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斜视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治愈35例,基本治愈4例,欠矫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3例,基本治愈12例,欠矫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正常35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正常29例,治疗的有效率为72.5。两组患儿下斜肌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人的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控制眼球运动,包括4条直肌和2条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2]。其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比较简单,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3]。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着点因偏离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则比较复杂,除协同支配眼球垂直向运动外,还具有使眼球内外旋转运动的功能,从而使眼球对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视[4]。
小儿斜视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是指患儿的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该病的产生不是由于患者的晶状体和视网膜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眼周肌肉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斜视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症状。而斜肌手术对于消除或降低垂直非共同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因外斜视和内斜视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高,故临床上常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对患者进行治疗[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斜视症状治疗的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研究组患儿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这表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加庆,刘桂香,于淼,等.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6):750-753.
[2]周畅达,秦剑英,张芳,等.不同术式在V征治疗中的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5):479-481.
[3]牛丽鑫,曹月坡,郭素娟,等.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3):38-40.
[4]牛丽鑫,曹月坡,孙卫锋,等.2种手术方法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Ⅴ型斜视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88-3489.
[5]陶利娟,王平,王曦琅,等.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286-2287.
(收稿日期:2016.03.07)
【关键词】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小儿斜视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58-02
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外肌疾病,大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并且常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症状[1]。斜视眼除了美容上不雅观和丧失立体视觉的感观外,更由于脑部对斜视眼所接受的影像讯息加以抑制,所以若斜视眼发生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大部分都会导致弱视眼的出现。笔者选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卫生部《儿童少年斜视的诊断及疗效评价WS/T 200-2001》中共同性斜视的诊断标准,眼球运动无障碍;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10Δ;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20Δ。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儿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7.6±2.1)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9±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的患儿中,37例患儿在神经安定麻醉下进行手术,另外43例患儿则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在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的同时,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进行治疗。下斜肌手术在颞下象限距角膜缘8mm做Parks切口,在眼外、下直肌之间,以涡状静脉为标志,钩出下斜肌,套圈缝合后剪断下斜肌。
1.3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手术后,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15△;基本治愈:手术后,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为15~20△;欠矫:患者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20△。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基本治愈率。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斜视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治愈35例,基本治愈4例,欠矫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3例,基本治愈12例,欠矫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正常35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正常29例,治疗的有效率为72.5。两组患儿下斜肌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人的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控制眼球运动,包括4条直肌和2条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2]。其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比较简单,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3]。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着点因偏离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则比较复杂,除协同支配眼球垂直向运动外,还具有使眼球内外旋转运动的功能,从而使眼球对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视[4]。
小儿斜视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是指患儿的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该病的产生不是由于患者的晶状体和视网膜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眼周肌肉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斜视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症状。而斜肌手术对于消除或降低垂直非共同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因外斜视和内斜视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高,故临床上常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对患者进行治疗[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斜视症状治疗的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研究组患儿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这表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加庆,刘桂香,于淼,等.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6):750-753.
[2]周畅达,秦剑英,张芳,等.不同术式在V征治疗中的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5):479-481.
[3]牛丽鑫,曹月坡,郭素娟,等.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3):38-40.
[4]牛丽鑫,曹月坡,孙卫锋,等.2种手术方法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Ⅴ型斜视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88-3489.
[5]陶利娟,王平,王曦琅,等.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286-2287.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