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不仅使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且大量的西域物产也随之进入中原。今天带有“胡”字的物产多数来自广阔的西域,包括西亚、中亚地区,如胡桃、胡麻、胡椒、胡蒜、胡葱、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胡芹、胡萝卜、胡豆(蚕豆),还有豌豆、鹰嘴豆、石榴(安石榴)、椰枣(蜜枣)、菠菜(波斯菜)、菠萝、甘蔗、葡萄(蒲桃)、西瓜、洋葱、蔓菁、孜然、无花果、茉莉、胡饼等。刘禹锡所谓“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今天我们的饮食、蔬菜、水果几乎离不开这些舶来品。这些舶来品最真实的魅力在于,一方面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饮食种类与口味,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来自于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远方,承载着唐人对于未知之地、未知之物生动活泼的想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盛唐诗人岑参的《优钵罗花歌并序》。“优钵罗花”,是梵语的音译,一般译作青莲花或红莲花,即生长在西域的雪莲花。当时雪莲花虽未能像“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一样进入中原,却是在中国文学中第一次被写到,中原人通过岑参的诗,第一次知道了这种远在天边的神奇植物。
  雪莲花是随着岑参远行万里、进入西域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天宝十三年(754)夏秋间,38岁的岑参第二次进入西域,在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薩尔县)任安西副都护封常清的幕僚。第二年一个特殊的机缘,岑参写下了《优钵罗花歌并序》,细致具体地描述了生长在西域的稀有高山植物——雪莲,这在唐人文献中是极其罕见的。岑参在诗序中说,自己曾在佛经中读到有关优钵罗花的记载,但并未见到过真的优钵罗花。他说自己公事之外多有闲暇,“乃于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就在种树种草、堆山开池、徘徊其中,像陶渊明一样“倚南窗以寄傲”之时,有交河小吏进献优钵罗花,自称是在天山之南获得的。岑参仔细端详优钵罗花:“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嵷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拆,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岑参说,此花与众草不同,孤高挺拔,其状如冠,不斜生旁引;花蕊团集,花瓣开展,叶片两两相对。虽生在边僻之地,却香气馥郁、独有姿色,在日光照耀下更显得可爱。诗人在赞赏优钵罗花的同时又不无感慨地说:“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如此高贵的花不生长在赏者如云的内地,却偏偏生长在荒寂僻远的边地,这就为牡丹、荷花的价高誉重、人见人夸提供了机会,这实在令人惋惜。然而,“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天地是无私的、阴阳是不会偏袒的,这样万物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各有自己的质性。不会因为所处地方的荒寂僻远而不生长,也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芬芳。诗人浮想联翩、睹物伤怀:“适此花不遭交河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耶!”优钵罗花如果不碰上交河小吏,最终只能委弃于冰冷的荒山之中,就像“怀才之士”不能遭逢圣明之主一样,在山林草野中寂寞地耗尽一生。
  岑参于是感而为歌,在赞赏高贵美丽的优钵罗花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无限悲慨: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诗人感叹“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优钵罗花的命运与自己的遭遇何其相似,通过敦煌的阳关一旦进入遥远的西域,再想回到长安,不仅道路艰难漫长,而且遥遥无期。堪与中原爱重的牡丹、江南垂青的荷花媲美的优钵罗花,只因生长在西域,竟落到了如此境地。纵观诗人坎坷的仕途,英雄无用武之地,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其遭遇正如生长在荒寂边地的高山雪莲,所以见了雪莲,诗人不能不动情,不能不心生感慨,甚至是同病相怜。
  岑参诗序中说“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这里的佛经指的可能是《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中唐慧苑《华严经音义》卷上说:“优钵罗花,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优钵罗花狭长的叶子酷似佛眼,是典型的佛国之花,为人敬仰。为李白诗作注的清人王琦说:“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义。”(《李太白年谱》)王琦认为,李白来自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故其自号青莲,此青莲并非江南常见的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荷花(或称水芙蓉),而是雪莲,亦称“雪荷花”,通常生长在海拔2800—4000米的雪山之上,能在石缝、砾石中扎根,不畏冰天雪地,生命力顽强,每年的七八月份开花,花如拳大,花蕊紫色,外包着白玉色或淡绿色的半透明膜片,新疆、西藏、云南均有分布。雪莲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叶子为长椭圆形,花色多深红,是一种名贵的高山植物,有极好的药用价值,可止血,补肾气不足,治风湿、雪盲、牙痛。
  关于雪莲花,后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并不多,倒是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中有一段神奇的记载:
  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状如今之洋菊,名以莲耳。其生必双,雄者差大,雌者小。然不并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两丈。见其一,再觅其一,无不得者。盖如兔丝茯苓,一气所化,气相属也。凡望见此花,默往探之则获。如指以相告,则缩入雪中,杳无痕迹,即雪求之亦不获。草木有知,理不可解。土人曰:“山神惜之。”其或然欤?此花生极寒之地,而性极热。盖二气有偏胜,无偏绝,积阴外凝,则纯阳内结。(《滦阳消夏录三》)
  纪昀以聊斋笔法,描述了传说中的雪莲花。雪莲花虽然“其生必双”,但“不并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两丈。见其一,再觅其一,无不得者”,仿佛精灵一般,孤高独立,绝不攀附依傍,一株与另一株之间有清晰的距离,而且厌喧嚣,喜宁静,一听人大声说话,指指点点,便会“缩入雪中,杳无痕迹”,即使用铁制工具挖掘,也不可得,真有点儿像蒲松龄《黄英》中描绘的“菊精”。


  对于这样的奇花,唐代文学家几无涉及。直至晚唐,也只有贯休诗中两次提到“优钵罗花”,但着眼点并不在花本身,而在阐扬佛理:“可怜优钵罗花树,三十年来一度春”(《闻迎真身》)、“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道情偈三首》其三)。着眼于花本身来描述雪莲,岑参是第一人,所以宋人叶茵《优钵罗花》诗说:“九房六瓣瑞天山,香色清严入坐寒。不悟岑参题品意,后人祗作佛花看。”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事物类》(卷四十六)中也说:“尝闻佛家有优钵罗花,《本草》《尔雅》诸所不载,意为幻言也。”“昨读《岑嘉州集》,有《优钵罗花歌》,则又知其实有此花。”
  早在1260年前,岑参就已经让雪莲花静静地盛开在了唐诗里,开得美丽而忧伤,淡然而有意味,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植物学史上亦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拼,我们把这些人叫做“背井离乡”。  从字面来看,难道是背着水井离开家乡吗?  显然不是的。“背井离乡”这个成语里的“背”是四声,表示“背离”,就是背向、背对,引申为离开的意思。  “井”字则是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古代一井共有九百亩地,八户人家各耕一百亩,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用的。将一整块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所以叫井田制。  因此“井”就是指人们聚居的地方
期刊
崔颢的《黄鹤楼》一举成名,引发后代诗人的竞相模仿。在众多拟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拟崔诗以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唐诗纪事》《诗林广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崔颢《黄鹤楼》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之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应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758)之后。李诗难免受到崔作的影响,对照二诗文本也能发现模仿的痕迹。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
期刊
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菜系。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不同。实际上,前者之所以异于后者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為什么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这连一举手投足之劳都用不着,可他们就是不这样干。文化交流,盖亦难矣。  然而,这中间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  到了今天,烹制西餐,在西方已经机械化、数字化。连煮一个鸡蛋,都要手握钟表,计算几分几
期刊
两人相交,无论是谈婚论嫁还是交朋友,“门当户对”这个词都是常常被提起的。  其实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最初是古代建筑中大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  门当是传统建筑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驱邪)。  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不同。文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
期刊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  老住持又说:“只要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
期刊
01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感悟:人生就是一个局,局中人看遍世间万物,也别忘了悟透自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又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因为在现实中,自己的能力有限,可以向他人学习,补己之所短。  02  上联: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下联: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
期刊
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茶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茶馆》讲述的故事地点高度集中——裕泰茶馆,时间跨度很大,以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三个时代为背景,描摹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汇聚了各色人物,可以将裕泰茶馆看做三个时代的缩影。作品最精妙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茶馆》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主题的挖掘,又有独特的人物布局方式,还有台词的成功。  一、“埋葬三个时代
期刊
朋友來我家,多半会有蹲下来的时刻。无他,都是因为我那书架的特殊构造所致。那是一个从网上购得的立式书架,纯白色的格子参差错开,以适应不同体积的书本摆放。没有万历柜的文雅,也缺少系列精装本林立的震撼,可它就是能轻轻松松让房间里的装饰画、摆件和植物都失了色,牢牢锁住来访者们的目光。  我曾有意做过一个小实验,发现每次去厨房切完水果回来,对方往往正“屈尊”一蹲,好细细打量最下面一排的“书景”。  与“书非
期刊
韦力是藏书家,也是读书人。他的“芷兰斋”藏书逾7万册,经史子集四部齐备。由于主人在学理上的偏好,尤重经学。  对于韦力来说,藏书和读书不是一回事。“有学者类藏书,有藏书家的藏书。学者类藏书,是研究什么,就系统地搜集什么。朱希祖是搞南明研究的,他的收藏里,就有很多跟南明有关的史料。”“藏书家的藏书,虽然什么稀见版本都收,但也有所侧重。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第一对宋版感兴趣,第二对稿抄校本感兴趣,这类书在
期刊
父亲节那天,上午十点多,我和爱人敲开了师傅家的门。师傅的儿子儿媳、闺女姑爷都坐在沙发上,各自捧着手机目不斜视。师傅的四个孙子孙女在房间里来回穿梭,嘻嘻哈哈玩着。  师傅是我二十多年前刚到煤矿工作时的领路人,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由于工作调动,十多年前我离开了煤矿,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登门问候。今天我和爱人正赶上来当地出差,便没有通知师傅,成了不速之客。  “哎呀大明,你們咋来了!你师傅要知道你来了,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