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谈对外开放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时指出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
人民论坛记者:回顾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经济战略,我们可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新思维、新构想?
陈江生: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一年来,对外经济开放方面的诸多举措可圈可点,其中的新思维可以主要归结为五个方面。
首先,与其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相应,在对外经济方面,非常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不论是过去在地方,还是现在在中央,不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一系列做法,多是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准则,并以此推动对外经济的开放和繁荣。这不仅是战略性的眼光和思想,这样的定位,还来自他对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在国际经济当中的位置充满信心,对我们的人民在国际竞争当中的能力也充满信心。正是有这样的自信,才会主张“市场”的决定性用,不惧怕国际竞争。
其次,非常善于合理地发挥国家的支持作用。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理念的提出,此次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开发性金融”写入《决定》,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协定,等等,一系列举措,背后若没有国家的合理支持,其出台和实现都会有相当难度。随着市场发展和国家一定程度地合理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必将大有可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加深经贸合作,开辟新的贸易渠道,让中国在国际贸易战略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则传递出相当多的新理念和新共识,是中国未来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契机,等等。这些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经济发展新构想,更是非常符合中国实际和当下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路,因而,取得丰富成果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在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充分地相信人民。这一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中都有所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则提到,“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从这些提法中,不仅看到我们上面说到的“信心”,更明确表现出在总书记在对外战略中十分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四,在整体战略上的考虑非常全面,“全面”是其对外经济理念的一个突出特征。从沿边到自贸区,再到世界,每一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应的想法,每一个层次都逐一提到。这可以与《决定》当中的内容相印证,这里不再一一对照,因为每一条都体现这个特点,甚至对风险预警等都全方位、细致地覆盖到。
第五,在具体操作上讲究策略。最典型的就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政策,审慎、果敢,先设试点,不出问题(当然应该不会出问题)再进一步推广,既有步骤又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政策部署之讲究策略,可见一斑。现在有观点认为,习总书记更多是用开放在倒逼改革,这固然也是一种策略。但在我看来,改革是在顺着推,开放也是在顺着推。试点的建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试点的经验成熟了,再进一步拓展、有序地往前推进。从讲求策略这一层意义上,不是用开放“倒逼”改革,而是用开放“促进”改革。
人民论坛记者:您着重提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
陈江生: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是总书记亲自推动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提法,而是正在落实的任务和目标。
我们甚至可以从此出发来理解总书记的对外经济新战略。上海自贸区是一个“点”,试点。从制度上来考虑,先在一个点上尝试这种制度,如果效果好,再来全面发展。这是以“点”突破。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特别关注开放性金融,是我们与周边从政策沟通、道路交通、贸易联通到货币流通的探索和尝试,进行创新型区域合作?所以,一“点”,一“线”,上海自贸区是制度上的点,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合作上的线,如果这些能够突破和打通的话,又可以涉及到多边、世界,那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就会日趋成型。
人民论坛记者:不少专家在梳理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时,都会特别谈到:这一年的对外经济战略有声有色。您怎么看?
陈江生:每项工作打的都是组合拳,而且自信、全面、精准,打得确实有声有色。不过这个不光是对外经济战略,在各个领域都很明显。如果要去总结的话,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可以说,总书记特别有信心、特别有胆略,考虑又周全,可从以下两点来概括。
既全面,又深细。总书记的考虑非常全面。就如沿边开放,在考虑沿边之时,不光是考虑沿海,也考虑内陆;考虑内陆,就在内陆开国际客运航线,在内陆上考虑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总书记往往不是考虑一个点,或者一个方面,而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之后,然后再重点突破。这一年来,很多东西给人的感觉是做细做实了,尤其在国家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落地了,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再接下去,更多是部门的工作。
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比较以前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和《决定》对开放的提法,就可以看到继承性。十四大提出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的格局”,十七大提出“对外开放的大门要毅然决然地打开”,十八大对开放做了总体的部署,现今是“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体现了继承性。而《决定》中的内容,非常有力度,而且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充满创新性。
特别需要提出的就是,三中全会《决定》出来之后,就我个人而言,非常震撼,尤其是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最深的感触就是,总书记已经把很多东西都系统地想清楚了,而且非常坚决地去做,让人佩服、感念。学界一直在谈论很多东西,但是能够写入党的决定,非常难得。习总书记是要做事情的,在以往是这样,现在则更加明确。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时指出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
人民论坛记者:回顾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经济战略,我们可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新思维、新构想?
陈江生: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一年来,对外经济开放方面的诸多举措可圈可点,其中的新思维可以主要归结为五个方面。
首先,与其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相应,在对外经济方面,非常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不论是过去在地方,还是现在在中央,不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一系列做法,多是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准则,并以此推动对外经济的开放和繁荣。这不仅是战略性的眼光和思想,这样的定位,还来自他对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在国际经济当中的位置充满信心,对我们的人民在国际竞争当中的能力也充满信心。正是有这样的自信,才会主张“市场”的决定性用,不惧怕国际竞争。
其次,非常善于合理地发挥国家的支持作用。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理念的提出,此次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开发性金融”写入《决定》,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协定,等等,一系列举措,背后若没有国家的合理支持,其出台和实现都会有相当难度。随着市场发展和国家一定程度地合理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必将大有可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加深经贸合作,开辟新的贸易渠道,让中国在国际贸易战略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则传递出相当多的新理念和新共识,是中国未来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契机,等等。这些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经济发展新构想,更是非常符合中国实际和当下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路,因而,取得丰富成果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在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充分地相信人民。这一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中都有所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则提到,“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从这些提法中,不仅看到我们上面说到的“信心”,更明确表现出在总书记在对外战略中十分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四,在整体战略上的考虑非常全面,“全面”是其对外经济理念的一个突出特征。从沿边到自贸区,再到世界,每一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应的想法,每一个层次都逐一提到。这可以与《决定》当中的内容相印证,这里不再一一对照,因为每一条都体现这个特点,甚至对风险预警等都全方位、细致地覆盖到。
第五,在具体操作上讲究策略。最典型的就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政策,审慎、果敢,先设试点,不出问题(当然应该不会出问题)再进一步推广,既有步骤又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政策部署之讲究策略,可见一斑。现在有观点认为,习总书记更多是用开放在倒逼改革,这固然也是一种策略。但在我看来,改革是在顺着推,开放也是在顺着推。试点的建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试点的经验成熟了,再进一步拓展、有序地往前推进。从讲求策略这一层意义上,不是用开放“倒逼”改革,而是用开放“促进”改革。
人民论坛记者:您着重提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
陈江生: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自贸区是总书记亲自推动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提法,而是正在落实的任务和目标。
我们甚至可以从此出发来理解总书记的对外经济新战略。上海自贸区是一个“点”,试点。从制度上来考虑,先在一个点上尝试这种制度,如果效果好,再来全面发展。这是以“点”突破。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特别关注开放性金融,是我们与周边从政策沟通、道路交通、贸易联通到货币流通的探索和尝试,进行创新型区域合作?所以,一“点”,一“线”,上海自贸区是制度上的点,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合作上的线,如果这些能够突破和打通的话,又可以涉及到多边、世界,那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就会日趋成型。
人民论坛记者:不少专家在梳理总书记经济战略思想时,都会特别谈到:这一年的对外经济战略有声有色。您怎么看?
陈江生:每项工作打的都是组合拳,而且自信、全面、精准,打得确实有声有色。不过这个不光是对外经济战略,在各个领域都很明显。如果要去总结的话,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可以说,总书记特别有信心、特别有胆略,考虑又周全,可从以下两点来概括。
既全面,又深细。总书记的考虑非常全面。就如沿边开放,在考虑沿边之时,不光是考虑沿海,也考虑内陆;考虑内陆,就在内陆开国际客运航线,在内陆上考虑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总书记往往不是考虑一个点,或者一个方面,而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之后,然后再重点突破。这一年来,很多东西给人的感觉是做细做实了,尤其在国家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落地了,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再接下去,更多是部门的工作。
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比较以前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和《决定》对开放的提法,就可以看到继承性。十四大提出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的格局”,十七大提出“对外开放的大门要毅然决然地打开”,十八大对开放做了总体的部署,现今是“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体现了继承性。而《决定》中的内容,非常有力度,而且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充满创新性。
特别需要提出的就是,三中全会《决定》出来之后,就我个人而言,非常震撼,尤其是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最深的感触就是,总书记已经把很多东西都系统地想清楚了,而且非常坚决地去做,让人佩服、感念。学界一直在谈论很多东西,但是能够写入党的决定,非常难得。习总书记是要做事情的,在以往是这样,现在则更加明确。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