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一位青年老师讲授《后赤壁赋》,引发诸多感慨。课堂中教师的很多行为都在无意中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心理暗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异于平常。笔者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课堂中的消极心理暗示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课堂上消极心理暗示的表现
1.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在介绍苏轼时,投影上的内容过于繁多,老师由于对人物信息记忆模糊,在讲解时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敢看学生,把整张投影上的内容从头至尾地朗读了一遍,而且讲解时声音太小,频频用手捂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充当了听众。
分析:这是教师缺乏自信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首先作为一名青年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前,面对一群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心中底气不足,感觉自己不够成熟,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了她的课堂表现,让她在上课的时候束缚了手脚。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准备的内容太过繁杂,对知识记忆不牢,导致上课紧张,知识遗忘,让老师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备课不够充分。
例2: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作者在游赤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心情如何” 时,让学生交流了一分钟,学生还没讨论完毕,教师就开始提问。学生仓促地站起来回答,既凌乱,又不全面。还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还没有想好。教师觉得自己的提问出了问题,表情凝重,内心紧张,自己急切地把答案说了出来。
分析:这是教师备课预设不充分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没能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未能预设课堂动态的生成,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备课既要深入理解文本,做到知识融会贯通,又要预设学情,设计弹性教案,考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其次,预留思考时间太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思考结束,站起来回答的答案存在很多漏洞,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有消极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设置的问题存在偏差。
2.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讲解文言字词“顾”字的时候,教师提问她身边的一个学生说:“‘顾’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个学生说:“两处”。老师紧盯着学生问:“是哪两处?”学生回答了文中的两处“顾而乐之”和“顾安所得酒乎”。老师又看着这个学生问:“文中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又开始寻找,说:“在文章结尾处”。老师又问他,“是哪一句?”学生作出回答“道士顾笑”。整个对话过程老师一直站在这个学生身边,只和这个学生对话,忽视了其他的同学。其他学生无事可做,思想懈怠,等到老师再次提问时,无人主动回答,课堂的氛围已经发生了改变。
分析:教师的关注度导致课堂环境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如果只关注对话的学生,忽视了班级里其他的同学,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会觉得老师没有关注他们,导致思想开小差,或只做看客,不参与课堂的交流和讨论,导致课堂异常安静,效率低下。
例2:因为讲授课文是文言文,教师首先把重点放在讲解实虚词和翻译上,内容本身较枯燥,学生也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本来愿意发言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不愿意发言,也就三缄其口了,课堂变得异常安静。
分析:这是学生消极心理暗示的信息传递导致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表现出懈怠、发呆的状况。他们的行为必然会传递给他们身边的其他同学,整个教室的教学氛围在无形之中就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氛围一旦发生了改变,就很难扭转。
3.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课堂上学生提问老师,询问字音“裳”应该读“cháng”还是“shāng”?老师不能确定,说:“等我回去查查再告诉你们。”接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铺采摛文”时又把的“chī” 读成“zhaī”,部分学生听出老师的错误,于是在座位上小声地议论。
分析:教师出错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往往会对课堂带来很大影响。教师的语言让学生产生了不信任感。“等我回去查查再告诉你们”暗示自己能力不够,备课不够充分,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老师讲解错误加剧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学生在座位上小声的议论,这种议论使得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得到了传递,在学生中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不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例2: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凄清”。老师说:“是这样吗?”学生认为自己回答错误,疑惑地坐了下去。然后提问另外一名同学,学生因为怕回答错误,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小声地说“险恶”。老师又说了句:“是这样吗?”接下来教师再提问,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课堂气氛陷入尴尬的境地。
分析:教师评价不当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只是说:“是这样吗?” 教师的评价性话语带有模棱两可的意思,让学生的判断失去了方向,学生既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又不能明确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学生有种沮丧的感觉,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后果就是老师再次提问,学生就不愿意回答问题了。
教师、环境、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自我的消极心理暗示必然带来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必然导致教学环境的改变,而教学环境的消极暗示必然会使得学生群体的消极心理暗示变得強烈,学生和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反过来又必然加剧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在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三类消极心理暗示的发生。
二、语文课堂中避免三类问题的措施
1.避免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
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通常表现为教师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等等。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往往会误导个人的判断,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丧失自信,会让教师产生逃避和懈怠心理。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消除紧张心理,建立教学自信。紧张是人们在行动中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而造成的一种情绪变化。而克服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自己学会适应这种活动的氛围,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主动听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积极参与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在对教学的体验与探究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克服紧张心理,逐渐建立教学自信心,从而获得事业与人生的成功。
(2)做好课前预设,掌控课堂生成。课前的预设能有效地理清我们的上课思路,能帮助我们灵活地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更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真学习”。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首先,课前要广泛地查阅资料,占有教学资料。其次,我们应熟悉教案和教材,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起课来就能得心应手。再次,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教学变得愉快。第四,做好自我的情绪调节,在课堂上能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教师除了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变“刚性设计”为“柔性设计”,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备课,未雨绸缪;课中备课,灵活机动;课后备课,及时反思,真正地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3)把握课堂节奏,丰富课堂形式。首先课堂节奏的变化,可以增进学生的兴奋,缓解学生的疲惫。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有着疏密有间、跌宕起伏的的教学节奏。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对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益大有裨益。教師要掌握好课堂变化的规律,合理地调整课堂的节奏,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其次还要丰富课堂的形式,要把语文课上“活”。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新鲜感,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避免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
洛扎诺夫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淡化消极因素,缩小消极面,竭力地避免环境带来整体的消极心理暗示。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师生双向交流环境。双向交流是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前者体现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后者是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关注全体学生,对话全体学生,激发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效应。
(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学生由于思考不成熟,常常回答不全面,极易产生挫败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压力和恐惧。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回答问题的愿望,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又有利于挖掘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多语文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反而更容易理清思路,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掌握。
3.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学生的一些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如果是积极的,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为学生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课堂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是消极的,那么会带来一系列的坏的连锁反应。所以教师要特别留心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言行。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分层教学,开展合理的激励评价。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展合理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回答问题或展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设法扩大优点,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重述和分析他人的正确答案中重塑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2)提升修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之后,才能表现出对教师的信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满足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有意义、有成就感的课堂活动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自觉者。
(3)避免空泛,明确问题设置的指向。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回答方向与要达成的具体目标,不能泛泛而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盲目随意、面面俱到的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明确指向的提问首先要做到提问能围绕具体的知识点,其次提问的层次要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语言要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就会引发学生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将其引向积极的心理暗示。真正积极的心理暗示并非放几段音乐,做几个动作,说几句鼓励的话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暗示技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的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相信一个充满积极暗示的课堂必是一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一节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通联:江苏淮州中学]
一、课堂上消极心理暗示的表现
1.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在介绍苏轼时,投影上的内容过于繁多,老师由于对人物信息记忆模糊,在讲解时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敢看学生,把整张投影上的内容从头至尾地朗读了一遍,而且讲解时声音太小,频频用手捂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充当了听众。
分析:这是教师缺乏自信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首先作为一名青年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前,面对一群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心中底气不足,感觉自己不够成熟,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了她的课堂表现,让她在上课的时候束缚了手脚。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准备的内容太过繁杂,对知识记忆不牢,导致上课紧张,知识遗忘,让老师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备课不够充分。
例2: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作者在游赤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心情如何” 时,让学生交流了一分钟,学生还没讨论完毕,教师就开始提问。学生仓促地站起来回答,既凌乱,又不全面。还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还没有想好。教师觉得自己的提问出了问题,表情凝重,内心紧张,自己急切地把答案说了出来。
分析:这是教师备课预设不充分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没能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未能预设课堂动态的生成,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备课既要深入理解文本,做到知识融会贯通,又要预设学情,设计弹性教案,考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其次,预留思考时间太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思考结束,站起来回答的答案存在很多漏洞,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有消极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设置的问题存在偏差。
2.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讲解文言字词“顾”字的时候,教师提问她身边的一个学生说:“‘顾’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个学生说:“两处”。老师紧盯着学生问:“是哪两处?”学生回答了文中的两处“顾而乐之”和“顾安所得酒乎”。老师又看着这个学生问:“文中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又开始寻找,说:“在文章结尾处”。老师又问他,“是哪一句?”学生作出回答“道士顾笑”。整个对话过程老师一直站在这个学生身边,只和这个学生对话,忽视了其他的同学。其他学生无事可做,思想懈怠,等到老师再次提问时,无人主动回答,课堂的氛围已经发生了改变。
分析:教师的关注度导致课堂环境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如果只关注对话的学生,忽视了班级里其他的同学,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会觉得老师没有关注他们,导致思想开小差,或只做看客,不参与课堂的交流和讨论,导致课堂异常安静,效率低下。
例2:因为讲授课文是文言文,教师首先把重点放在讲解实虚词和翻译上,内容本身较枯燥,学生也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本来愿意发言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不愿意发言,也就三缄其口了,课堂变得异常安静。
分析:这是学生消极心理暗示的信息传递导致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表现出懈怠、发呆的状况。他们的行为必然会传递给他们身边的其他同学,整个教室的教学氛围在无形之中就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氛围一旦发生了改变,就很难扭转。
3.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
例1:课堂上学生提问老师,询问字音“裳”应该读“cháng”还是“shāng”?老师不能确定,说:“等我回去查查再告诉你们。”接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铺采摛文”时又把的“chī” 读成“zhaī”,部分学生听出老师的错误,于是在座位上小声地议论。
分析:教师出错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往往会对课堂带来很大影响。教师的语言让学生产生了不信任感。“等我回去查查再告诉你们”暗示自己能力不够,备课不够充分,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老师讲解错误加剧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学生在座位上小声的议论,这种议论使得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得到了传递,在学生中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不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例2: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凄清”。老师说:“是这样吗?”学生认为自己回答错误,疑惑地坐了下去。然后提问另外一名同学,学生因为怕回答错误,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小声地说“险恶”。老师又说了句:“是这样吗?”接下来教师再提问,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课堂气氛陷入尴尬的境地。
分析:教师评价不当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只是说:“是这样吗?” 教师的评价性话语带有模棱两可的意思,让学生的判断失去了方向,学生既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又不能明确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学生有种沮丧的感觉,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后果就是老师再次提问,学生就不愿意回答问题了。
教师、环境、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自我的消极心理暗示必然带来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必然导致教学环境的改变,而教学环境的消极暗示必然会使得学生群体的消极心理暗示变得強烈,学生和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反过来又必然加剧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在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三类消极心理暗示的发生。
二、语文课堂中避免三类问题的措施
1.避免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
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通常表现为教师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等等。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往往会误导个人的判断,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丧失自信,会让教师产生逃避和懈怠心理。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消除紧张心理,建立教学自信。紧张是人们在行动中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而造成的一种情绪变化。而克服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自己学会适应这种活动的氛围,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主动听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积极参与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在对教学的体验与探究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克服紧张心理,逐渐建立教学自信心,从而获得事业与人生的成功。
(2)做好课前预设,掌控课堂生成。课前的预设能有效地理清我们的上课思路,能帮助我们灵活地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更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真学习”。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首先,课前要广泛地查阅资料,占有教学资料。其次,我们应熟悉教案和教材,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起课来就能得心应手。再次,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教学变得愉快。第四,做好自我的情绪调节,在课堂上能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来感染学生。教师除了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变“刚性设计”为“柔性设计”,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备课,未雨绸缪;课中备课,灵活机动;课后备课,及时反思,真正地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3)把握课堂节奏,丰富课堂形式。首先课堂节奏的变化,可以增进学生的兴奋,缓解学生的疲惫。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有着疏密有间、跌宕起伏的的教学节奏。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对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益大有裨益。教師要掌握好课堂变化的规律,合理地调整课堂的节奏,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其次还要丰富课堂的形式,要把语文课上“活”。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新鲜感,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避免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
洛扎诺夫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淡化消极因素,缩小消极面,竭力地避免环境带来整体的消极心理暗示。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环境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师生双向交流环境。双向交流是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前者体现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后者是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关注全体学生,对话全体学生,激发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效应。
(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学生由于思考不成熟,常常回答不全面,极易产生挫败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压力和恐惧。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回答问题的愿望,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又有利于挖掘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多语文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反而更容易理清思路,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掌握。
3.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学生的一些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如果是积极的,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为学生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课堂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是消极的,那么会带来一系列的坏的连锁反应。所以教师要特别留心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言行。
高中语文课堂中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分层教学,开展合理的激励评价。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展合理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回答问题或展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设法扩大优点,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重述和分析他人的正确答案中重塑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2)提升修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之后,才能表现出对教师的信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满足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有意义、有成就感的课堂活动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自觉者。
(3)避免空泛,明确问题设置的指向。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回答方向与要达成的具体目标,不能泛泛而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盲目随意、面面俱到的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明确指向的提问首先要做到提问能围绕具体的知识点,其次提问的层次要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语言要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就会引发学生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将其引向积极的心理暗示。真正积极的心理暗示并非放几段音乐,做几个动作,说几句鼓励的话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暗示技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的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相信一个充满积极暗示的课堂必是一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一节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通联:江苏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