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战略思维是关于战略问题的思考。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在对于战略问题的思考中。
一、毛泽东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大革命失败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党遭受重大损失,敌我实力对比出现巨大差距,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很快组织了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发动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军队。但是在如何在四面包围的军阀势力中求得生存,进而逐步发展壮大,却没有能够找到明确的方向。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阻后,在严肃的敌情面前,清醒地判断和抉择,带领部队上井冈山,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长征中力主北上抗日,认识到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方向是湘西,但是蒋介石早在红军必经之路上设置重兵,这条路其实早已断绝,红军经过湘江浴血奋战,损失惨重,已经不可能再进行原来的战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军事的指挥权,红军四渡赤水,改变战略转移方向,向陕北进发,最终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抗战时维护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从民族存亡出发,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给了国际社会一个团结有信心的中国形象,使得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
对战争阶段的准确预测。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战争的准确判定上,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解放战争中提出建军五百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根本打倒国民党的目标,1949年,解放战争提前两年胜利,证明了毛泽东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不仅仅奠定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也实际上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格局的一个基本框架思维。
运用国际格局思维走出国家安全困境。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国家安全形势的,建国以后,我们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1949年建国时,没有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人民政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法国同我们建交。但是随着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势力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中苏之间也爆发了严重的对峙和冲突,中国的安全困境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凸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在国内进行战备建设,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另一方面,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行接触,小球推动打球,终于在国际格局中走出一片天地,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打开了困扰许久的安全困境,为下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准备了外交资源。
二、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特点
(一)辩证统一性
第一,物质和精神统一,更加重视精神力量。近代以来,列强染指,军阀割据,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境遇,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革命不仅仅是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承受了百年屈辱的几代中国人心里重新塑造大国民心态,才能真正开启中国由低点向高点复兴的精神发动机。毛泽东留给中国的人民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那种改天换地的气魄,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气节,培育出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这成为中国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第二,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特别强调空间对时间的补偿作用。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划分,但是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里,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统一的,时空是可以转化的,以空间换时间,不计一城一地得失,部队获得了巨大的机动性和战略优势,作战效能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相统一,善于做加减法。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相统一,强调保存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力量是那些,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敌人的弱点是那些,敌人的问题在哪里,一一做加减法,最终定下战略决策的决心。
(二)整体性
毛泽东战略思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思维开阔,格局宏大。一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主要矛盾,解决战略问题。毛泽东十分注重对于社会矛盾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他的早期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集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特点及其处境进行了深入描画,到今天也堪称一份实事求是的档案资料。二是善于把大的战略问题分解成若干阶段,分阶段实施战略计划,最终引导主要矛盾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为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抗日战争中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把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性质,应当采取区别的措施,完全预测了战争的走向,某种意义上设计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三是在世界格局中把握中国的战略定位。塑造战略格局最好最快的方法是使用武力,真正的政治家是非常善于运用武力达成自己的目的的,毛泽东就非常善于运用武力对战略格局进行设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对台攻略被迫中止。军委实施战略方向调整,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最终奠定了中国今天在东北亚的安全形势上的主体地位。1958年,中东战争爆发,美国策划划峡而治,毛泽东果断决定炮击金门,维持了台海现状到今天。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同一时间,我军在西南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一举遏制了印度进一步深入中国西南腹地的野心。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中苏关系降到最低点,但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1年,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少有的几次到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访问,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于当时中国战略安全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性
战略问题包含着对矛盾发展可能性的认识,毛泽东对于战略问题的思考从来都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注重长远发展趋势。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敏锐地感觉到中日民族矛盾将大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发出了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号召。这对于刚刚从九死一生的长征中走出来的红军是极大的一个思想转弯,但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最终凝聚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民族胜利。
毛泽东战略思维注重以格局来定最终结果,格局思维是毛泽东战略思维中隐藏的不太被关注的地方,什么事缓一缓,天塌不下来,反映的不只是一份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看到格局背后的矛盾走向,所以达到预测并且设计格局的高超境界。
一、毛泽东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大革命失败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党遭受重大损失,敌我实力对比出现巨大差距,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很快组织了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发动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军队。但是在如何在四面包围的军阀势力中求得生存,进而逐步发展壮大,却没有能够找到明确的方向。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阻后,在严肃的敌情面前,清醒地判断和抉择,带领部队上井冈山,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长征中力主北上抗日,认识到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方向是湘西,但是蒋介石早在红军必经之路上设置重兵,这条路其实早已断绝,红军经过湘江浴血奋战,损失惨重,已经不可能再进行原来的战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军事的指挥权,红军四渡赤水,改变战略转移方向,向陕北进发,最终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抗战时维护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从民族存亡出发,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给了国际社会一个团结有信心的中国形象,使得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
对战争阶段的准确预测。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战争的准确判定上,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解放战争中提出建军五百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根本打倒国民党的目标,1949年,解放战争提前两年胜利,证明了毛泽东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不仅仅奠定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也实际上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格局的一个基本框架思维。
运用国际格局思维走出国家安全困境。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国家安全形势的,建国以后,我们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1949年建国时,没有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人民政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法国同我们建交。但是随着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势力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中苏之间也爆发了严重的对峙和冲突,中国的安全困境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凸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在国内进行战备建设,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另一方面,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行接触,小球推动打球,终于在国际格局中走出一片天地,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打开了困扰许久的安全困境,为下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准备了外交资源。
二、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特点
(一)辩证统一性
第一,物质和精神统一,更加重视精神力量。近代以来,列强染指,军阀割据,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境遇,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革命不仅仅是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承受了百年屈辱的几代中国人心里重新塑造大国民心态,才能真正开启中国由低点向高点复兴的精神发动机。毛泽东留给中国的人民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那种改天换地的气魄,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气节,培育出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这成为中国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第二,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特别强调空间对时间的补偿作用。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划分,但是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里,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统一的,时空是可以转化的,以空间换时间,不计一城一地得失,部队获得了巨大的机动性和战略优势,作战效能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相统一,善于做加减法。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相统一,强调保存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力量是那些,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敌人的弱点是那些,敌人的问题在哪里,一一做加减法,最终定下战略决策的决心。
(二)整体性
毛泽东战略思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思维开阔,格局宏大。一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主要矛盾,解决战略问题。毛泽东十分注重对于社会矛盾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他的早期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集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特点及其处境进行了深入描画,到今天也堪称一份实事求是的档案资料。二是善于把大的战略问题分解成若干阶段,分阶段实施战略计划,最终引导主要矛盾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为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抗日战争中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把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性质,应当采取区别的措施,完全预测了战争的走向,某种意义上设计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三是在世界格局中把握中国的战略定位。塑造战略格局最好最快的方法是使用武力,真正的政治家是非常善于运用武力达成自己的目的的,毛泽东就非常善于运用武力对战略格局进行设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对台攻略被迫中止。军委实施战略方向调整,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最终奠定了中国今天在东北亚的安全形势上的主体地位。1958年,中东战争爆发,美国策划划峡而治,毛泽东果断决定炮击金门,维持了台海现状到今天。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同一时间,我军在西南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一举遏制了印度进一步深入中国西南腹地的野心。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中苏关系降到最低点,但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1年,尼克松访华,美国总统少有的几次到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访问,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于当时中国战略安全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性
战略问题包含着对矛盾发展可能性的认识,毛泽东对于战略问题的思考从来都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注重长远发展趋势。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敏锐地感觉到中日民族矛盾将大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发出了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号召。这对于刚刚从九死一生的长征中走出来的红军是极大的一个思想转弯,但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最终凝聚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民族胜利。
毛泽东战略思维注重以格局来定最终结果,格局思维是毛泽东战略思维中隐藏的不太被关注的地方,什么事缓一缓,天塌不下来,反映的不只是一份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看到格局背后的矛盾走向,所以达到预测并且设计格局的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