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内容分析与朗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作者着重突出了小女孩临死之前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光亮中,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来表达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整个故事的结局是小女孩在新年夜中悲惨地死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和压抑的,以抑为主,以扬为辅。下面从各自然段、各部分以及课文整体三个方面作分析。
  
  一、各自然段分析
  
  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小女孩出场的环境,天气情况以及富人对穷人的欺负凌辱。此段是陈述性朗读,语气平直,铺叙,变化不大。重音在“冷、大、吓得”等词上。突出环境的凄凉和小女孩提心吊胆的心理以及无助的心情。
  第2自然段对小女孩进行细致描写,刻画了被冻的样子和艰难的生活。“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语气缓慢,低沉,略带凄凉,突出小女孩无可奈何的心情和没挣到钱的可怜相,重音主要在“没买过、没给过”等词上。
  第3自然段对小女孩美丽的外貌进行描写,并与她凄凉的身世形成强烈对比。语气稍快,转抑为扬。“可怜的小女孩”一句语气高扬,语气中应充满无限的爱怜与惋惜。“哆哆嗦嗦”用颤音调值为2度,描写小女孩外貌句子语调较前略高,而“她可忘不了这个”则重读,说明小女孩跟其他小女孩一样,也喜欢过年。
  第4自然段写了小女孩没人疼爱的孤寂生活。“蜷、不敢、打”为重音,在“她”与“不敢”之间,停顿稍长,整段语气低沉、压抑,以表现小女孩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第5自然段写小女孩在寒冷的威胁之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勇敢地抽出了一根火柴,擦燃时所出现的幻想。“啊”调值升高,语气延长,充满无限向往。激昂坚定,体现小女孩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与“终于”之间停顿稍长,创造紧张气氛,给人经过一阵紧张之后,长吁一口气的感觉。“哧”延长,明亮,充满兴奋,以后语速略快、饱满、激昂,突出小女孩愿望实现后欢快愉悦的心情。“奇异”重读,突出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小女孩的重要性。“哎”延长,轻读语气惊奇,此后转抑,低沉、缓慢,渐渐减弱,体现小女孩失望的痛苦心情。
  第6自然段写小女孩实现了渴望得到温暖的愿望之后,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在亮光中见到了丰富的食物。作者通过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把又厚又冷的墙变得如薄纱一样透明,插着刀和叉的烤鹅跳下盘子,朝小女孩走来,反映了小女孩忍受饥饿的痛苦。朗读时宜着重体现痛苦的感情,最后一句,语调降低缓慢而低沉。
  第7、8自然段写小女孩在幻想中实现了温暖和食物后进一步渴望得到快乐的愿望。火柴熄灭后,作者通过描写烛火幻化星星和小女孩喃喃的话语,暗示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句话,宜采用模拟手法,语速更加缓慢,宛如梦中的呓语,创造一种无限凄凉的以及空气似乎凝滞,令人窒息的气氛。
  第9、10、11自然段讲小女孩通过火柴微弱的亮光,在幻想中实现了温暖、食物和快乐的愿望之后,更深一步渴望得到疼爱和幸福,于是,她又一次划燃了火柴,在亮光中,她再次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出现了疼爱她的奶奶。但是,经过几次失望痛苦的打击之后,她明白了,这仅仅只是幻想,并不是实现,为了能在幻想中多待一会儿,使精神得到满足,便擦燃一大把火柴,要把唯一疼她的奶奶留住,让奶奶带自己到幸福的天堂里去。这里意味着小女孩被冻死了。描写奶奶的句子用叙述性读法,语气平直,曲折变化不大,小女孩向奶奶恳求的话语,朗读时采用模拟手法,语调宜由强减弱,带着哭泣、恳求的语气,最后是一片模糊的呜咽。“一大把”重读,与前面“一根”形成对比,体现她要奶奶带走的强烈愿望。后来,“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起来,……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朗读时,语调宜由低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亢奋、激昂、明快。“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重读,略带顿挫,突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同时也为小女孩感到欣慰,因为她不再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过着孤寂的生活。
  第12自然段描写小女孩死后的神态,显得安详宁静。朗读时语气平静,略带惋惜。
  第13自然段“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语气平淡不带感情色彩,体现人们对小女孩的死漠不关心的炎凉世态。后一句话语气高昂兴奋,调值升高,语速逐渐加快,体现她临死前的幸福和快乐。
  
  二、各部分分析
  
  课文从内容上分析,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主要对小女孩的痛苦生活作介绍,又冷又饿,没有快乐和疼爱,因此,朗读时采用陈述性语调,语气平直,曲折变化不大。第二段比第一段略低,第三段转抑为扬,第四段逐渐减弱,以抑为主。第二部分(5-11)自然段,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所产生的种种幻想。由“温暖——食物——快乐——疼爱——幸福”逐步推进,符合人的生理需求,朗读时,语气也应该逐渐升高,兴奋。而小女孩每次幻想破灭后的痛苦心情也逐步加深。朗读时,语气层层低沉、缓慢,充满无限哀伤。第三部分是死后的情景,从抑转扬。
  
  三、课文整体分析
  
  从整体上看,首先介绍小女孩痛苦的生活,语气是低沉压抑的,随着五次火柴的擦燃,语气逐渐转向高昂和兴奋。“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达到高潮。这里与第三部分之间停顿延长,给人曲终弦断的感觉。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的高潮猛然下跌,有一跌千丈之感,与其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宜舒缓低沉,至结尾略向上升。
  总之,朗读教学必须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反复琢磨,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的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探究原委,提出追求高效课堂的切实方法。  关键词:课堂高效率 误区 探究    高效的课堂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如今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学手段趋于先进多样,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景象。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然而在新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悟、注重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施方法,而“换位法”则是通往体验和感悟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理历程。如果把这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
期刊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