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丘脑是疼痛传导通路中重要的脑区之一,疼痛的上行传导与下行调控通路中均有丘脑参与调节.组织损伤和负面情绪(如抑郁)都能引起痛觉敏化,但是否由不同的丘脑环路调控尚不清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脑是疼痛传导通路中重要的脑区之一,疼痛的上行传导与下行调控通路中均有丘脑参与调节.组织损伤和负面情绪(如抑郁)都能引起痛觉敏化,但是否由不同的丘脑环路调控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丘脑调控组织损伤引起的痛敏和抑郁情绪产生痛敏的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小鼠慢性炎症痛模型或通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或慢性不可预测应激(CUS)诱导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的同时引起痛敏;(2)行为学实验:采用von Frey hair纤维丝检测机械痛敏;采用社交行为、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检测抑郁样情绪;(3)记录神经元兴奋性实验:在体电生理(多通道记录神经元放电)、在体钙成像(光纤钙成像记录神经元钙离子浓度实时变化)和离体电生理(脑片膜片钳记录EPSC和IPSC);(4)操控神经元兴奋性实验:通过注射光遗传病毒AAV-DIO-eNpHR-EYFP和化学遗传病毒AAV-DIO-hM4Di-mCherry抑制神经元;注射光遗传病毒AAV-DIO-ChR2-mCherry和化学遗传病毒AAV-DIO-hM3Dq-mCherry激活神经元;(5)丘脑-皮层神经环路操控:在CaMK2-Cre转基因鼠中,分别在背侧丘脑子核团(丘脑后核PO和丘脑束旁核PF)注射顺行跨突触病毒以确定下游脑区;分别在已确定下游脑区中(初级感觉皮层后肢区S1HL和前扣带皮层ACC)注射AAV-DIO-TVA-GFP和AAV-DIO-RVG辅助病毒,表达21天后再联合RV-EvnA-DsRed病毒以实现细胞类型特异性逆行跨突触示踪.结果:(1)背侧丘脑不同子核团调控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组织损伤(CFA或SNI)导致的疼痛模型鼠中,丘脑的PO谷氨酸能神经元(即POGlu)兴奋性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提示c-Fos主要表达在POGlu上,而非PFGlu;在体电生理和光纤钙成像结果表明POGlu兴奋性增强;当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MUS抑制PO神经元活性后能明显缓解机械疼痛;(2)在抑郁样状态(CRS或CUS)诱导的痛敏模型鼠中,PF神经元(即PFGlu)兴奋性下降,而POGlu神经元兴奋性几乎不变;当注射抗抑郁药paroxetine能够有效缓解痛敏,但对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无效;(3)POGlu→S1HLGlu神经环路特异性调控组织损伤下的疼痛.为了进一步揭示背侧丘脑子核团(PO和PF)的神经环路,分别向CaMK2-Cre小鼠的PO及PF区域注射顺行示踪病毒,结果发现POGlu神经元投射到下游的S1HL、未定带、丘脑腹后核、岛叶皮层,而PFGlu神经元投射到下游的ACC、次级躯体感觉皮层、未定带、乳头上核.进一步在S1HL区注射逆行示踪病毒,发现POGlu神经元(而非PF区)与其存在单突触连接.在疼痛模型小鼠中S1HLGlu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通过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学抑制POGlu后可抑制S1Glu神经元兴奋,同时缓解疼痛;(4)PFGlu→ACCGABA→Glu特异性调控抑郁状态下的疼痛.类似地,通过病毒示踪发现PFGlu能够投射到ACCGlu和ACCGABA能神经元,但更偏向于GABA能神经元.而ACC存在局部微环路,即GABA能神经元调控Glu能神经元,即形成了PFGlu→ACCGABA→Glu神经环路.在CRS或CUS小鼠中,ACCGlu活性增加,放电活动增加,而ACCGABA放电活动降低.当用化学遗传学激活PFGlu后,ACCGABA兴奋性增加,ACCGlu兴奋性降低,同时缓解抑郁和疼痛.光遗传特异性激活PFGlu→ACCGABA→Glu神经环路,能够缓解应激引起的疼痛,但没有缓解抑郁样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不同的丘脑-皮层神经环路调控不同类型的疼痛,为在临床上实现精准治疗疼痛提供了新的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枕叶功能区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uovenous malformation,bAVM)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1例枕叶功能区高级别bAVM病例资料。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2例,Ⅴ级9例。结果18例bAVM治愈性全切,3例切除后少量残留、Onxy胶栓塞完全。19例无明显并发症,2例视野同向偏盲,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结合术前影像及术中吲哚菁绿造影,术中采取正确手术策略,术中术后控制血压,对枕叶功能区高级别bAVM,Ⅰ期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可行方案。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中血压及区域脑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之间的相关性,探讨rSO2监测在CE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CEA手术30例,采用近红外线光谱监测仪(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设备监测并记录病人麻醉前(T0)、麻醉后(T1)、阻断前即刻(T2)、阻断后5 min(T3)、解除阻断前5 min(T4
目的 探讨3D打印引导聚醚醚酮(PEEK)行儿童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颅骨肿物病儿资料,均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颅骨肿物切除后同时行PEEK材料的修补手术.结果
微流控技术是指在微米级结构中对流体进行精准控制的技术,具有低成本、高精度、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在应用于医学领域后被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检测方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胶质
目的探讨侧脑室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侧脑室副神经节瘤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术后半年及1年复查,肿瘤切除术后病人愈后良好。结论增强MRI检查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可明确该病诊断,一经确诊早日行肿瘤切除术。
创伤性脑损伤是指外力对脑造成损害,其可导致认知、身体和心理社会功能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创伤性脑损伤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开放性脑损伤后的病情进展机制,目前尚未完
目的探讨微小前交通动脉瘤被局部血管干扰、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术前CTA及DSA难以诊断的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开颅探查,根据手术中具体情况,结合前交通动脉解剖特点,分析影像学漏诊的原因。结果 3例术前CTA载瘤动脉"成角凸起"类似正常血管折角,术中证实是微小动脉瘤;3例术前无法判断是动脉瘤还是分支血管,手术证实微小动脉瘤周围存在血管变异、成窗畸形等;1例误判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术中发现责任动脉瘤为术前造影未发现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7例均成功手术夹闭。术后随访6~24个月,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BSCM)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BSCM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BSCM完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未出现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轻微脑水肿3例,意识障碍2例,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病人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72个月,出现轻度视物模糊1例;出现癫痫症状2例,休息后缓解,发作频率较低;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脊髓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脊髓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发病率仅为脑胶质瘤的十分之一左右,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较为罕见.由于脊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且椎管内空间狭小,因此脊髓胶质瘤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核心区(cerebral central core,CCC)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分型方法及其对选择手术入路的指导意义,并分析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CC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外侧型(n=32)、内侧型(n=18)和混合型(n=4)。外侧型病人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内镜手术,内侧型病人采用经Kocher点-侧脑室额角入路内镜手术,混合型病人采用经Kocher点外侧额中回皮质造瘘入路。结果术后24 h复查头部CT显示脑实质血肿完全和近全清除52例(96.3%),大部分清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