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和促动,从而产生能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知、实践内在潜能.其中,内在情感因素起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情境教学策略作为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因素和潜能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深刻、广泛的运用.笔者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对初中数学情境策略的运用和实施,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立足数学现实应用意义,巧设生活性教学情境;紧扣数学发展悠久特点,呈现趣味性教学情境;抓住学生好动质疑心理,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认清学习认知薄弱点,营造矛盾性教学情境.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实践活动,是一个由内而外,将内在情感因素转化为外在探知实践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和促动,从而产生能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知、实践内在潜能.其中,内在情感因素起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能动的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其前提条件就是学生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内在学习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参与互动、实践的具体行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从感官开始”.设想一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被调动,思维不被激活,学生怎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怎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深入参与师生互动,离不开良好、适宜、生动教学情境的营造.情境教学策略是激发学习对象内在学习情感意识和潜能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之一,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快乐”、“主动深入地学”. 正确运用“情境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犹如一块巨石,在学生心田激起涟漪,让整个课堂在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 立足数学现实应用意义,巧设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知识学科,源于现实,服务于生活,是其学科自身的显著特性之一.同时,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更是对源于现实生活、贴近自身实际的生活案例,充满亲切感,产生亲近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经过修订和改版,其生活韵味、现实意义、应用特性,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现和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抓住并利用数学学科的现实应用意义,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案例设置等活动中,创设出现实意义浓厚、生活韵味浓郁的生活情境,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现实案例,消除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产生“愉悦感”.如,苏科版七下书本P117,课本中的
图1
想一想: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如图1,在∠COD的两边OC,OD上分别取OA=OB,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于点A,B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的射线就是∠COD的平分线.请你说明这样画角平分线的理由.笔者提供了工人师傅用角尺平分任意角的情景,其目的是通过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此时,学生不仅知道用角尺平分任意一个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楚地说明这种分法的道理,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创设用三角形全等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情境,从而来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价值.
设计如下的题目: 如图2(1),OP是∠MON的角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2),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则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如图2(3),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在(1)
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2
问题1的解决,可以问学生如何做?通过提问,留空白给学生,便能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去追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问题2,3,对解题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做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启迪,进而延伸解题的思维触角.
巧设生活性教学情境,能动产生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深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紧扣数学发展悠久特点,呈现趣味性教学情境
初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群体一样,对生动趣味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和主动的认知情态.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发展、演化和丰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数学学科知识以及数学家在研究和探知数学知识方面的生动性、趣味性问题或案例.教师进行有效的设置和运用,创设趣味生动、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
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时,笔者利用数学历史发展特性,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向学生指出,直角三角形定理在我国古代又叫“勾股定理”,比西方早知道大约1000年,这样,使学生内心产生自豪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中,学生面对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出“鸡兔同笼”的古代数学问题,学生面对此类小学阶段学习问题,心理上产生好奇感,此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该问题可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答更为简单方便,从而让学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下,更加深入参与新知探知学习.
三、抓住学生好动质疑心理,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对未知事物、生活问题、自然现象,内心产生强烈的好奇质疑心理.学习对象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为激发学生能动学习情感提供条件和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动质疑心理,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的某一方面,提出具有启示性、引导性的问题内容,让学生产生质疑心理,探究冲动,激发兴趣,引导、指导学生在问题性教学情境中动手探究、解答问题、找寻规律,掌握真知. 图3
例1如图3,已知在△ADC中,DP、CP分别平分
∠ADC和∠ACD,试探究∠P与∠A的数量关系.
若按常规,就题讲题,就显得枯燥无味.环视四周,
孩子脸上充满好奇.我灵机一动,设置问题:
(1)把三角形的背景改为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究∠P与∠A+∠B的数量关系.这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悬念,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进一步提问,若把背景改为六边形?八边形?n边形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图4
利用学生好动质疑的心理,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式,克服思维闭塞,养成灵活思维的习惯,也就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顿悟过程,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四、认清学习认知薄弱点,营造矛盾性教学情境
初中生由于数学知识素养、思考分析能力、综合辨析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因素,容易在认知新知识内涵、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和“瑕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具有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的矛盾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问题上,笔者针对学生普遍的迷惑、困扰的问题——边边角与三角形全等,设置矛盾性教学情景:“边边角为什么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争辩过程中会产生对立的观点.观点1:如图5(1),在△ABC和△ABD中,AC=AD,AB=AB, ∠ABC=∠ABD=90°, △ABC和△ABD全等;观点2:如图5(2),在△ABC和△ABD中,AC=AD,AB=AB, ∠B=∠B, △ABC和△ACD显然全等;观点3:如图5(3),当给定的角∠ABC为钝角时,边边角可以判定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争辩,茅塞顿开,发现“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不能保证所画三角形的唯一性,但在给定的角为直角或钝角时,是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全等.
图5
教师针对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有的放矢的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使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思维和能动反思的能力,学生在反复思考、探究分析、辨析的过程中,认清需要改进之处,形成正确认知观念,树立正确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情感,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积极的学习实践,已成为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情境教学策略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数学学科内在显著特性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设置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课改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适宜、融洽、生动教学氛围,通过激发能动学习内在潜能,使其转化为主动实践探析的外在行动,让学生发自内心主动学,内心轻松愉快学,深入参与深刻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 (215400)]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实践活动,是一个由内而外,将内在情感因素转化为外在探知实践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和促动,从而产生能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知、实践内在潜能.其中,内在情感因素起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能动的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其前提条件就是学生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内在学习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参与互动、实践的具体行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从感官开始”.设想一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被调动,思维不被激活,学生怎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怎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深入参与师生互动,离不开良好、适宜、生动教学情境的营造.情境教学策略是激发学习对象内在学习情感意识和潜能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之一,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快乐”、“主动深入地学”. 正确运用“情境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犹如一块巨石,在学生心田激起涟漪,让整个课堂在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 立足数学现实应用意义,巧设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知识学科,源于现实,服务于生活,是其学科自身的显著特性之一.同时,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更是对源于现实生活、贴近自身实际的生活案例,充满亲切感,产生亲近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经过修订和改版,其生活韵味、现实意义、应用特性,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现和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抓住并利用数学学科的现实应用意义,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案例设置等活动中,创设出现实意义浓厚、生活韵味浓郁的生活情境,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现实案例,消除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产生“愉悦感”.如,苏科版七下书本P117,课本中的
图1
想一想:工人师傅常常利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如图1,在∠COD的两边OC,OD上分别取OA=OB,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于点A,B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M的射线就是∠COD的平分线.请你说明这样画角平分线的理由.笔者提供了工人师傅用角尺平分任意角的情景,其目的是通过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此时,学生不仅知道用角尺平分任意一个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楚地说明这种分法的道理,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创设用三角形全等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情境,从而来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价值.
设计如下的题目: 如图2(1),OP是∠MON的角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2),在△ABC中,∠ACB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则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如图2(3),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在(1)
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2
问题1的解决,可以问学生如何做?通过提问,留空白给学生,便能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去追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问题2,3,对解题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做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启迪,进而延伸解题的思维触角.
巧设生活性教学情境,能动产生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深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紧扣数学发展悠久特点,呈现趣味性教学情境
初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群体一样,对生动趣味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和主动的认知情态.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发展、演化和丰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数学学科知识以及数学家在研究和探知数学知识方面的生动性、趣味性问题或案例.教师进行有效的设置和运用,创设趣味生动、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
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时,笔者利用数学历史发展特性,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向学生指出,直角三角形定理在我国古代又叫“勾股定理”,比西方早知道大约1000年,这样,使学生内心产生自豪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中,学生面对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出“鸡兔同笼”的古代数学问题,学生面对此类小学阶段学习问题,心理上产生好奇感,此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该问题可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答更为简单方便,从而让学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下,更加深入参与新知探知学习.
三、抓住学生好动质疑心理,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对未知事物、生活问题、自然现象,内心产生强烈的好奇质疑心理.学习对象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为激发学生能动学习情感提供条件和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动质疑心理,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的某一方面,提出具有启示性、引导性的问题内容,让学生产生质疑心理,探究冲动,激发兴趣,引导、指导学生在问题性教学情境中动手探究、解答问题、找寻规律,掌握真知. 图3
例1如图3,已知在△ADC中,DP、CP分别平分
∠ADC和∠ACD,试探究∠P与∠A的数量关系.
若按常规,就题讲题,就显得枯燥无味.环视四周,
孩子脸上充满好奇.我灵机一动,设置问题:
(1)把三角形的背景改为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究∠P与∠A+∠B的数量关系.这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悬念,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进一步提问,若把背景改为六边形?八边形?n边形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图4
利用学生好动质疑的心理,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式,克服思维闭塞,养成灵活思维的习惯,也就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顿悟过程,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四、认清学习认知薄弱点,营造矛盾性教学情境
初中生由于数学知识素养、思考分析能力、综合辨析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因素,容易在认知新知识内涵、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和“瑕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具有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的矛盾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问题上,笔者针对学生普遍的迷惑、困扰的问题——边边角与三角形全等,设置矛盾性教学情景:“边边角为什么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争辩过程中会产生对立的观点.观点1:如图5(1),在△ABC和△ABD中,AC=AD,AB=AB, ∠ABC=∠ABD=90°, △ABC和△ABD全等;观点2:如图5(2),在△ABC和△ABD中,AC=AD,AB=AB, ∠B=∠B, △ABC和△ACD显然全等;观点3:如图5(3),当给定的角∠ABC为钝角时,边边角可以判定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争辩,茅塞顿开,发现“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不能保证所画三角形的唯一性,但在给定的角为直角或钝角时,是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全等.
图5
教师针对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有的放矢的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使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思维和能动反思的能力,学生在反复思考、探究分析、辨析的过程中,认清需要改进之处,形成正确认知观念,树立正确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情感,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积极的学习实践,已成为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情境教学策略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数学学科内在显著特性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设置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课改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适宜、融洽、生动教学氛围,通过激发能动学习内在潜能,使其转化为主动实践探析的外在行动,让学生发自内心主动学,内心轻松愉快学,深入参与深刻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 (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