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杀伤细胞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降低的机理探讨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观察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BV标志物和血清中的细胞毒抑制因子。结果表明,15例低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患者中3例HBsAg(+), 1例HBeAg(+), 12例HBV DNA(+);10例低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活性患者中3例HBsAg(+), 1例HBeAg(+), 8例HBV DNA(+)。对血清细胞毒抑制因子初步的理化性质分析,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抑制成分,两种因子都能抑制正常人的细胞毒活性和E玫瑰花环形成。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毒活性降低可能与HBV对NK和K细胞的损害及患者血清中的某些抑制因子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报告了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健康者、肝脏疾病及非肝脏疾病患者的活性。健康人(200名)为13.6±5.8IU/L;急性肝炎(9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6例)、重型肝炎(94例)、HBsAg携带者(12例)及肝硬化患者(15例)分别为 52.2±23.7、65.6±52.0、94.9±25.3、18.9±9.93及31.7± 13.8IU/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非肝
期刊
期刊
本文观察了7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患者的整个病程中皮肤出血的演变过程,并于少尿早期或后期在皮肤出血处作活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査。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PTAH)二种染色作组织学对照。在皮肤的微血管均见有血管壁的损害,管腔内有各种类型的微血栓,并有红细胞变形及凝集现象。同时对7例的凝血象根据Colman的IC分期法作临床分期,结果观察到皮肤组织学改变与凝血象变化相符合,
期刊
应用两种ELISA技术分别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5例的203份尿液标本特异性IgG IgM抗体进行了系统的动态研究,发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21/25)与60%(15/25),而16%(4/25)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既无IgG又无IgM抗体排出,表明尿抗体检测阴性结果不能作为EHF患者排除诊断的条件,仅为参考指标。病程中IgG抗体平均滴度动态水平与每日标本阳性率均高于IgM,且两种抗体的
期刊
建立了用基因工程表达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以125I、22Na双同位素法测定核心抗体亲和力的方法。在1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发现,核心抗体的亲和力有显著差别。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核心抗体亲和力(3.25±2.13×106L/Mole)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75±0.56×106L/Mole)。核心抗体的亲和力与效价间无相关性。讨论了核心抗体亲和力的重要性及其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本文使用链霉素、四环素、磺胺嘧啶、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胺嘧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8种抗生素检测志贺氏I型痢疾杆菌(志贺I型菌)32株及福氏菌57株的耐药谱,并以大肠杆菌K-12 c600F-Rifr为受菌,对志贺I型菌及福氏菌进行可传递性耐药性质粒(R质粒)携带率的检测。结果发现志贺I型菌的耐药谱以氯霉素、四环素型为主,福氏菌以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嘧啶型为主。志贺I型菌R质粒携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