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升级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又加剧其竞争。糟糕的市场需求预测,也可能产生了“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获利能力的主要竞争策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合适的绩效评价系统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绩效评价可以发挥企业标杆作用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如平衡记分卡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但是对于供应链这一复杂体系来说,由于评价指标繁多,常常掩盖指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法考虑指标间的内部结构,将多个指标简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省时省力,并且而且还会保留变量信息,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本文在陈冬冬、彭其渊(2009)和彭志忠(2008)的基础上,从协同视角分析了序参量相互影响,随机涨落项很大,盈利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供应链缺乏柔性,最终造成整体供应链绩效不佳,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问题的描述
对于不论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简单供应链来说,还是对于多个相关产业延伸的广义供应链来说,各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和提高市场份额为目标,可以说它是一条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围绕着价值,不断形成竞争和合作的格局。链中各企业竞争资源,会增加正熵,带来链条的不稳定,即无序状态,这时链条需重新寻找基点,并通过合并、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又达到高级稳定态,即有序状态。供应链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运动,符合协同系统的演变规律。协同学是哈肯教授在1972年提出,由于它能够使用序参量方程来描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依据支配原理,把供应链系统内最直接的、占主导地位的、可控的影响因素作为序参量,而非主宰因素作为控制参量。序参量是系统的内生变量,贯穿供应链系统的各阶段。依据“资源依赖模式”思想,各节点企业要获得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的特点。综上可知,协同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两个序参量,通过支配子系统协同运动,从而促使系统的演化。而在序参量的运动中,需求波动起了扰动作用。由于顾客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产生所谓的需求风险,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带来必要的成本浪费。
基于此,可以假设供应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是盈利子系统和协同子系统。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就需要使用两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定量评价系统的业绩。两个子系统的财务指标具有众多、相关的特点。而实际评价工作要求省时省力,而且能解决指标间相关性问题,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指标所含有的信息。这时,因子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供应链绩效的因子评价
第一,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使用陈冬冬、彭其渊(2009)的基本数据,选择影响供应链绩效指标有16个,样本有18个(见表1)。其中指标名称为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库存天数、现金周转率、客户销售增长率、有效提前期、时间柔性、目标成本达到比率、新产品销售率、供应链持有成本、产品最终组装点、信息共享率、团队参与程度、订单总循环、客户对柔性相应认同、客户价值率和客户保有率,用x表示,i=1,2…,16。首先,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识别。分析发现,超过90%样本的新产品销售率、客户价值率、客户保有率三个指标数值都为1,它们为无效变量。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嘈杂性,加快网络的迭代速度。对逆指标数据使用(xij-xmin)/ (xmax-xmin);对正指标数据使用1-(xij-xmin)/(xmax-
xmin)。最后,进行适用性分析。剔除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后,得到矩阵X8×18,样本规模符合小样本。而且球形Bartlett检验的F值和显著性统计量表明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并且KMO 统计量为0.629,小于0.7,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虽不是特别高,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第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法,是在变量相关性很强和尽可能保存原有信息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维度新变量去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具有最大方差为第一因子 F1、依次第二因子F2…第N因子。则因子评价值F=(aij)TFij,其中aij是因子贡献,Fij是第i个因子的标准化后变量的得分函数。利用SPSS16软件来完成。采用的方法:相关系数法—提取因子的方法,主成分法—公因子提取方法,方差最大法—旋转方法,最小二乘法—因子得分方法。
分析碎石图可知,明显的拐点是2,后6个因子散点形成了平台,且特征值均小于1。采用主成分法和方差最大法,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发现前2个因子累计贡献占总方差为80.672%,迭代了3次。则选取两个公因子F1和F2。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x1,x4,x6,x14都有较大载荷,x1和x4反映供应链盈利状况,x6和x14反映柔性管理情况。柔性管理包括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此公因子暂且定义为风险收益因子;第二公因子在x11,x12,x13,x3都有较大载荷,主要体现在协同能力上,因此公因子定义为协同因子。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出供应链模型 F=0.5092F1+0.4908F2。两个公因子的系数基本相等,表明公因子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程度相当,公因子之间作用力相当,它们交互影响。
计算18个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并且排序(见表4)。从表4中看出,两个公因子正负值基本各占一半,在绝对数方面,负值大于正值,正负差距较大。说明序参量涨落较为明显。序参量的涨落项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微小的涨落通过系统协同效应迅速放大,产生整体的巨涨落,完成跨越式跳跃,有序度递增,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F1值除样本1外都是负值,说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供应链柔性能力不强,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缓慢,没有具有柔性观念。盈利能力不强,就不能形成协同效应,最终造成供应链绩效不高,这点从表3也可看出。
如果用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系数矩阵是非正定的。陈冬冬、彭其渊(2009)剔除3个指标后,把13指标分类6个公共因子。指标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但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得到的定性数据较多,而且提取的6个公因子的涵盖性、解释力和可操作性不强。而本文的方法的优势是:首先考虑样本结果的可靠性,剔除8个变量,样本数是变量数的近3倍;其次考虑变量的相关性,除了用相关系数0.3来衡量,还进行了KMO和Bartlett适用性检验;最后提取了2个公因子,加快了迭代次数,且两个公因子具有实际意义,是两个序参量,足以涵盖供应链内容,反映其演化本质。
从上述排序结果看,其协同效果较高的有样本1到7,其得分均大于0,其中最好的是样本1 和6,余下的均小于0,不是理想的绩效。这与陈冬冬、彭其渊(2009)排序结果基本相同,也与上海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目前我国供应链的状况,供应链运营成本偏高,供应链间信任度较低,供应链柔性也不高。
四、结论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不但增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协同角度分析,抓住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抓住了影响供应链运营的瓶颈。盈利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两个序参量,市场需求波动是涨落项。从序参量的变动状况和趋势,反映出供应链绩效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对待需求变动反应不快,柔性不强。这需要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和实行信息共享。一方面,设计产品、工艺和人力资源等的柔性和时间柔性。例如,产品立足市场的标准,设定合理的提前期等。另一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每年对信用度进行评价,以提高信任水平。鼓励供应链中各企业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并惩罚供应链平台的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T.Sundar Raj, S.Lakshminarayanan.Performance assessment/
enhancement methodology for supply chains [J]. Ind. Eng.Chem.Res. 2008, 47: 748-759.
[2]Gunasekarana A, Patelb C, Mc Gaughey R E. A frame- 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 333-347.
[3]Peter C Brewer, Thomas W Speh.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1): 75-93.
[4]张翠华、周 红、赵淼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陈冬冬、彭其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6期。
[6]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9期。
[7]温志嘉、侯亮、陈峰:《基于协同学的产品协同开发链协调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第6期。
(编辑刘姗)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升级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又加剧其竞争。糟糕的市场需求预测,也可能产生了“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获利能力的主要竞争策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合适的绩效评价系统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绩效评价可以发挥企业标杆作用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如平衡记分卡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但是对于供应链这一复杂体系来说,由于评价指标繁多,常常掩盖指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法考虑指标间的内部结构,将多个指标简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省时省力,并且而且还会保留变量信息,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本文在陈冬冬、彭其渊(2009)和彭志忠(2008)的基础上,从协同视角分析了序参量相互影响,随机涨落项很大,盈利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供应链缺乏柔性,最终造成整体供应链绩效不佳,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问题的描述
对于不论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简单供应链来说,还是对于多个相关产业延伸的广义供应链来说,各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和提高市场份额为目标,可以说它是一条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围绕着价值,不断形成竞争和合作的格局。链中各企业竞争资源,会增加正熵,带来链条的不稳定,即无序状态,这时链条需重新寻找基点,并通过合并、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又达到高级稳定态,即有序状态。供应链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运动,符合协同系统的演变规律。协同学是哈肯教授在1972年提出,由于它能够使用序参量方程来描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依据支配原理,把供应链系统内最直接的、占主导地位的、可控的影响因素作为序参量,而非主宰因素作为控制参量。序参量是系统的内生变量,贯穿供应链系统的各阶段。依据“资源依赖模式”思想,各节点企业要获得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的特点。综上可知,协同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两个序参量,通过支配子系统协同运动,从而促使系统的演化。而在序参量的运动中,需求波动起了扰动作用。由于顾客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产生所谓的需求风险,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带来必要的成本浪费。
基于此,可以假设供应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是盈利子系统和协同子系统。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就需要使用两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定量评价系统的业绩。两个子系统的财务指标具有众多、相关的特点。而实际评价工作要求省时省力,而且能解决指标间相关性问题,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指标所含有的信息。这时,因子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供应链绩效的因子评价
第一,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使用陈冬冬、彭其渊(2009)的基本数据,选择影响供应链绩效指标有16个,样本有18个(见表1)。其中指标名称为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库存天数、现金周转率、客户销售增长率、有效提前期、时间柔性、目标成本达到比率、新产品销售率、供应链持有成本、产品最终组装点、信息共享率、团队参与程度、订单总循环、客户对柔性相应认同、客户价值率和客户保有率,用x表示,i=1,2…,16。首先,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识别。分析发现,超过90%样本的新产品销售率、客户价值率、客户保有率三个指标数值都为1,它们为无效变量。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嘈杂性,加快网络的迭代速度。对逆指标数据使用(xij-xmin)/ (xmax-xmin);对正指标数据使用1-(xij-xmin)/(xmax-
xmin)。最后,进行适用性分析。剔除相关系数值小于0.3的变量后,得到矩阵X8×18,样本规模符合小样本。而且球形Bartlett检验的F值和显著性统计量表明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并且KMO 统计量为0.629,小于0.7,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虽不是特别高,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第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法,是在变量相关性很强和尽可能保存原有信息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维度新变量去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具有最大方差为第一因子 F1、依次第二因子F2…第N因子。则因子评价值F=(aij)TFij,其中aij是因子贡献,Fij是第i个因子的标准化后变量的得分函数。利用SPSS16软件来完成。采用的方法:相关系数法—提取因子的方法,主成分法—公因子提取方法,方差最大法—旋转方法,最小二乘法—因子得分方法。
分析碎石图可知,明显的拐点是2,后6个因子散点形成了平台,且特征值均小于1。采用主成分法和方差最大法,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发现前2个因子累计贡献占总方差为80.672%,迭代了3次。则选取两个公因子F1和F2。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x1,x4,x6,x14都有较大载荷,x1和x4反映供应链盈利状况,x6和x14反映柔性管理情况。柔性管理包括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此公因子暂且定义为风险收益因子;第二公因子在x11,x12,x13,x3都有较大载荷,主要体现在协同能力上,因此公因子定义为协同因子。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出供应链模型 F=0.5092F1+0.4908F2。两个公因子的系数基本相等,表明公因子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程度相当,公因子之间作用力相当,它们交互影响。
计算18个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并且排序(见表4)。从表4中看出,两个公因子正负值基本各占一半,在绝对数方面,负值大于正值,正负差距较大。说明序参量涨落较为明显。序参量的涨落项是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微小的涨落通过系统协同效应迅速放大,产生整体的巨涨落,完成跨越式跳跃,有序度递增,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F1值除样本1外都是负值,说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供应链柔性能力不强,对待风险的反应速度缓慢,没有具有柔性观念。盈利能力不强,就不能形成协同效应,最终造成供应链绩效不高,这点从表3也可看出。
如果用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系数矩阵是非正定的。陈冬冬、彭其渊(2009)剔除3个指标后,把13指标分类6个公共因子。指标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但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得到的定性数据较多,而且提取的6个公因子的涵盖性、解释力和可操作性不强。而本文的方法的优势是:首先考虑样本结果的可靠性,剔除8个变量,样本数是变量数的近3倍;其次考虑变量的相关性,除了用相关系数0.3来衡量,还进行了KMO和Bartlett适用性检验;最后提取了2个公因子,加快了迭代次数,且两个公因子具有实际意义,是两个序参量,足以涵盖供应链内容,反映其演化本质。
从上述排序结果看,其协同效果较高的有样本1到7,其得分均大于0,其中最好的是样本1 和6,余下的均小于0,不是理想的绩效。这与陈冬冬、彭其渊(2009)排序结果基本相同,也与上海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目前我国供应链的状况,供应链运营成本偏高,供应链间信任度较低,供应链柔性也不高。
四、结论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不但增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协同角度分析,抓住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抓住了影响供应链运营的瓶颈。盈利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两个序参量,市场需求波动是涨落项。从序参量的变动状况和趋势,反映出供应链绩效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对待需求变动反应不快,柔性不强。这需要加强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和实行信息共享。一方面,设计产品、工艺和人力资源等的柔性和时间柔性。例如,产品立足市场的标准,设定合理的提前期等。另一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每年对信用度进行评价,以提高信任水平。鼓励供应链中各企业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并惩罚供应链平台的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T.Sundar Raj, S.Lakshminarayanan.Performance assessment/
enhancement methodology for supply chains [J]. Ind. Eng.Chem.Res. 2008, 47: 748-759.
[2]Gunasekarana A, Patelb C, Mc Gaughey R E. A frame- 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 333-347.
[3]Peter C Brewer, Thomas W Speh.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1): 75-93.
[4]张翠华、周 红、赵淼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陈冬冬、彭其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6期。
[6]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9期。
[7]温志嘉、侯亮、陈峰:《基于协同学的产品协同开发链协调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第6期。
(编辑刘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