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保存价值。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化的进程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关键问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城市化;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ou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refl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valu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rrectl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will b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key proble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urban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从政治中心到各省会,从大城市到小地方,并从东南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成了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城市化成了我国建设的趋势,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古老的建筑散布其中,对他们的保护成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近三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
传统建筑存在的必要性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远,从雄浑伟岸的岭南雕楼到形式严格的京都王府;从质朴轻盈的云贵吊脚楼到豪华气派的山西大院;从天然浑成的陕北窑洞到精雕细琢的徽派民居;从纤巧细腻的江南私宅到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无不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
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化的进程中更要求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种共识,必然引发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竭力保护原有文化传统与特征的渴望与努力。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再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中国城市特色存在的问题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老建筑的保护的问题就显现出来。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每一次都会出现自发的“保卫战”,但几乎每次都以保卫者的失败而告终。2000年3月10日,中国第一個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上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议案上,有31位人大代表签名,其中25位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们写道:“这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一旦遭到摧毁,就永远不能再生,即使按照原样重建,也丧失其历史价值和信息。
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失去记忆的城市无论如何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城市。在城市面貌塑造上,欧美人显然比我们早觉悟。看看欧洲那些古旧的城市——罗马、威尼斯、慕尼黑,至今它们都散发着经久的魅力,那些古老的建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些城市之所以能保留住大量旧建筑,与城市规划者的睿智、开发商的节制、建筑设计师与居民的意识分不开。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城市”的生存,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就无疑会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特色的消失也就势在必然了。城市规划当然要考虑功能与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惟一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的特色保护
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而拒绝城市的发展,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特别的精神气质,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我们的建筑物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对此,提出了几点城市化发展中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建议:
(1)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地保护。
(2)深入理解体验历史建筑人文含义的多种价值,并把建筑人文含义的体验与现今新型的体验经济学联系起来。
(3)在改造目标明确后,重要的是要对改造对象进行深入与细致的调查研究。现今在都市营造中大部分任务是旧城与旧区的改造与发展。无论是在新建城市和旧城改造中,我们在努力达到任务的功能定位要求的同时,必然会力图使自己规划与设计的城市环境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其中包括地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等等。
(4)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城市的发展战略之一,保护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针对城市化建设的新课题,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态度。
当前制约中国传统建筑应用和发展的因素
(1)结构形式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只能完成简单的平面组合,建造单层或二三层建筑,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复杂多变的空间组合和多层、高层建筑的需要,必须代之以结构性能更好、空间组合更灵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其他新型结构。
(2)建筑材料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以天然木材、黏土为主要材料,为了保护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放弃天然建材,代之以水泥、钢材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
(3)施工技术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施工需要技艺精湛的专业队伍,非一般施工人员所能承担。而我们今天从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设计人员),大多没有学习过中国古建工程。由此造成古建工程设计的不规范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匮乏。
(4)建造成本的制约。由于采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建筑材料和需要支付高昂的人工费、管理费,传统中国建筑比现代建筑的建造成本要高出 30%~60%,因而使很多房地产投资商望而却步,不敢触及。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推广应用,更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传统中国建筑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不能变。其体系的变革也必须保持自己固有的传统风格,否则风格一丢,就不再是中国建筑了。在新旧共存与相映成辉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天才的发挥。
城市的街道是各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沉淀层叠而成的。不同的时代都要在街道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表现现代的东西。把古代的东西照搬复制,建筑必然成为迪斯尼乐园一样粗俗的玩具。简单复制古代建筑,你还是不能超越古代建筑。我们生活在现代,现代建筑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抽象的设计一样可以表现传统的东西。由抽象的东西引入传统的元素或构图比例,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
结语
城市需要发展,但是不能够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如果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我们注重的是城市空间功能的连续性,而不是建筑物本身的永恒性,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只要城市传统地段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或是建筑位置基本不变,那其所蕴含的历史氛围,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不会改变,因此传统建筑作为一种能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具有新建筑无法取代的存在价值,但是保护传统建筑的目的并不是将城市的发展步伐冻结固定,或是对已消亡的历史景观予以恢复,而是对可能要被损毁消失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予以延续,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可以说发展与保护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之间可互相促进,在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肯尼思·鲍威尔著,于馨、司洋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
S·吉迪恩著,《空间、时间和建筑》,2001。
戴威·奇珀菲尔德,《现在的工作》,巴塞罗那,2007。
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建筑;城市化;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ou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refl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valu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rrectl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will b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key proble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urban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从政治中心到各省会,从大城市到小地方,并从东南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成了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城市化成了我国建设的趋势,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古老的建筑散布其中,对他们的保护成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近三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
传统建筑存在的必要性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远,从雄浑伟岸的岭南雕楼到形式严格的京都王府;从质朴轻盈的云贵吊脚楼到豪华气派的山西大院;从天然浑成的陕北窑洞到精雕细琢的徽派民居;从纤巧细腻的江南私宅到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无不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
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化的进程中更要求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种共识,必然引发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竭力保护原有文化传统与特征的渴望与努力。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再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中国城市特色存在的问题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老建筑的保护的问题就显现出来。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每一次都会出现自发的“保卫战”,但几乎每次都以保卫者的失败而告终。2000年3月10日,中国第一個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上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议案上,有31位人大代表签名,其中25位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们写道:“这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一旦遭到摧毁,就永远不能再生,即使按照原样重建,也丧失其历史价值和信息。
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失去记忆的城市无论如何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城市。在城市面貌塑造上,欧美人显然比我们早觉悟。看看欧洲那些古旧的城市——罗马、威尼斯、慕尼黑,至今它们都散发着经久的魅力,那些古老的建筑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些城市之所以能保留住大量旧建筑,与城市规划者的睿智、开发商的节制、建筑设计师与居民的意识分不开。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城市”的生存,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就无疑会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特色的消失也就势在必然了。城市规划当然要考虑功能与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惟一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的特色保护
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而拒绝城市的发展,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特别的精神气质,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我们的建筑物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对此,提出了几点城市化发展中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建议:
(1)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地保护。
(2)深入理解体验历史建筑人文含义的多种价值,并把建筑人文含义的体验与现今新型的体验经济学联系起来。
(3)在改造目标明确后,重要的是要对改造对象进行深入与细致的调查研究。现今在都市营造中大部分任务是旧城与旧区的改造与发展。无论是在新建城市和旧城改造中,我们在努力达到任务的功能定位要求的同时,必然会力图使自己规划与设计的城市环境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其中包括地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等等。
(4)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城市的发展战略之一,保护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针对城市化建设的新课题,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态度。
当前制约中国传统建筑应用和发展的因素
(1)结构形式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只能完成简单的平面组合,建造单层或二三层建筑,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复杂多变的空间组合和多层、高层建筑的需要,必须代之以结构性能更好、空间组合更灵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其他新型结构。
(2)建筑材料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以天然木材、黏土为主要材料,为了保护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放弃天然建材,代之以水泥、钢材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
(3)施工技术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施工需要技艺精湛的专业队伍,非一般施工人员所能承担。而我们今天从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设计人员),大多没有学习过中国古建工程。由此造成古建工程设计的不规范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匮乏。
(4)建造成本的制约。由于采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建筑材料和需要支付高昂的人工费、管理费,传统中国建筑比现代建筑的建造成本要高出 30%~60%,因而使很多房地产投资商望而却步,不敢触及。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推广应用,更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传统中国建筑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不能变。其体系的变革也必须保持自己固有的传统风格,否则风格一丢,就不再是中国建筑了。在新旧共存与相映成辉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天才的发挥。
城市的街道是各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沉淀层叠而成的。不同的时代都要在街道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表现现代的东西。把古代的东西照搬复制,建筑必然成为迪斯尼乐园一样粗俗的玩具。简单复制古代建筑,你还是不能超越古代建筑。我们生活在现代,现代建筑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抽象的设计一样可以表现传统的东西。由抽象的东西引入传统的元素或构图比例,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
结语
城市需要发展,但是不能够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如果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我们注重的是城市空间功能的连续性,而不是建筑物本身的永恒性,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只要城市传统地段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或是建筑位置基本不变,那其所蕴含的历史氛围,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不会改变,因此传统建筑作为一种能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具有新建筑无法取代的存在价值,但是保护传统建筑的目的并不是将城市的发展步伐冻结固定,或是对已消亡的历史景观予以恢复,而是对可能要被损毁消失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予以延续,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可以说发展与保护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之间可互相促进,在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肯尼思·鲍威尔著,于馨、司洋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
S·吉迪恩著,《空间、时间和建筑》,2001。
戴威·奇珀菲尔德,《现在的工作》,巴塞罗那,2007。
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