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行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首位,是党报中的佼佼者。在新传播格局给党报带来诸多挑战的情形下,《南方日报》审时度势,决心以“深度”取胜,做一份凭借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让读者形成重大事件看《南方日报》、政策解读看《南方日报》、权威报道看《南方日报》的阅读习惯,体现了让深度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宗旨。
“深度”这一要素作为《南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可行性方面,深度报道是党报的强项。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且在群众中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面临重大问题,人们更愿意从党报了解信息。从必要性角度来说,《南方日报》做足深度,一来是为了应对其他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对党报影响力造成的冲击。只有抓住它们“只泛不深”的软肋,在“深度”上做文章,才能从容应对挑战。二来是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南方日报》的受众群体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这部分人群更为关注政治经济类信息;更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层次的影响与意义;更需要了解各方对事件的态度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事件的权威解读。如果报道浮于表层,无法满足这部分受众信息需求的话,最终会导致《南方日报》受众群体的流失。近年来,《南方日报》在深度上做足了文章。
内容上:政治+经济。《南方日报》着力做会议报道、工作报道、政策报道。这些严肃的报道是大多数都市报所避开的内容,恰恰是《南方日报》体现自身深度与权威的地方。不过,鉴于一些党报习惯于把政治新闻做成公文样式,行文枯燥乏味,《南方日报》对报道方式进行了调整。不仅报道政治动态、政治事件,而且将重心放在对各方信息的梳理上,放在政策的解读上;报道会议和工作时,不“一网打尽”,而是结合受众的信息需求,报道他们感兴趣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不仅注重报道的信息量,而且着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2010年4月16日,广州两会落下帷幕,4月17日的《南方日报》用3个版面对会议成果做了报道。头条新闻不是传统的闭幕式场景描写,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广州市委书记和新当选的市长到各个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场看望市人大代表一事。报道的语言平实诙谐:“作为荔湾区选出来的‘老代表’,张广宁来到荔湾代表团就有如‘回娘家’”,还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领导们的语言,“张广宁笑着向一路跟随的记者们挥手致意:‘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同了我一程。’”短短500余字,就让广州新一届领导集体务实平和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随后的版面上,《万庆良:年富力强改革干将》一文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广州市新上任的市长万庆良,细数他2008年1月起就任广东省副省长期间,为广东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同时附上了万庆良、张桂芳和林元和三人的简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三位官员。第三版上,选取了会议上颇受民众关注的提案进行了报道,还开辟《有话好好说》一栏,选登政协委员韩志鹏的微博文章,以及报社记者撰写的《跑会有感》,从不同侧面反映两会,向读者展现出会议背后的新闻。
经济新闻在《南方日报》上同样占有很大权重,不仅周一到周五设有“南方财富”专版,周一还有“投资周刊”,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予以关注,对于新颁布的经济政策加以解读,对于经济热点进行跟踪。当楼市问题为读者们普遍关注时,“南方财富”专版连续刊登了多篇文章分析我国楼市问题,预测政府将要采取的调控措施。在政府出台严厉的房贷政策后,该专版又接连刊出《住建部封杀售楼“潜规则”地产商被逼到十字路口》,《茅于轼、张立群、谢国忠做客南方日报经济圆桌,把脉“最严厉”楼市调控原因、方向及效果(引题)新政真能根本解决楼市泡沫问题吗?(主题)》,《二套房认定规则明晰打压投资投机空间(引题)全民炒楼时代暂告段落?(主题)》等报道,分析房贷政策将带来的连锁反应,帮助读者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形式上:导读+专题,新闻+评论。《南方日报》还在深度报道的形式上推陈出新,采用导读与专题相结合、新闻与评论相呼应的方式,对重大事件进行组合式报道,实现了深度上的再挖掘。导读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被《南方日报》人称为“1+1”模式,就是在头版提炼一篇新闻性强的消息,然后在综合版做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专题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版。①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4月5日零时30分许,经过紧张的救援,9名矿工成功获救。《南方日报》对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行了报道,当天的头版头条刊出了《王家岭矿难9名生还者升井张德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温家宝致以慰问》一文,大幅的现场图片加上800多字的报道,向读者们介绍了救援现场的情形。随后的02版被辟为“王家岭矿难生死大救援”专版,既有对奇迹发生一刻的现场描写,又有对救援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了救援人员克服的一个个难题和做出的不懈努力。专题还配发了4张记者拍摄的救援现场震撼人心的照片,以及1张井下被困人员所在位置的示意图。详尽的文字报道加上形象的新闻图片,让读者对这次救援有了直观、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1+l”这种有短有长、先略后详的深度报道模式,有三大好处:一来让受众拿到报纸后,能立即对事件有大致的了解,掌握事件的核心信息;二来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事情详情的欲望,增强了后面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三来明确的分工让专题报道或专题版面可以专注于对深度的挖掘,而不必再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南方日报》另一体现深度的形式就是“新闻+评论”。为提高引导舆论的力量,该报非常重视评论,封面二版是其固定的评论版,成为报社自身,或专家学者,抑或读者意见表达的阵地。这些评论多是缘“事”而发,议论对象多为重大事件或热点话题。《南方日报》在对这些事件或热点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在评论版上刊登出各方对于事件的态度,前者为后者充当新闻背景,后者为前者提供多方解析,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实。
人员上:记者+智库。为了让报道更有深度,《南方日报》在提高记者团队整体素质的同时,还注重报纸“智库”的建设。报社领导认识到,记者们虽然有很强的业务能力,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记者毕竟不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一些涉及专业层面的报道,操作起来仍旧会碰到很多难题,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要使报道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深度,《南方日报》需要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建立起合作关系,让他们充当新闻报道的高参和传媒发展的智囊,帮助提升报道品质,促进传媒发展。
2008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间隙,20名代表和委员接受了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亲自送上的聘书,成为该报新闻智库首批入库专家。這些新闻智库成员将为《南方日报》提供报道题材,接受该报记者采访;定期填写调查问卷,为提高报纸的报道水平提出意见。②
《南方日报》的专家团队还在不断地扩充,这些人士的加盟,为该报的深度报道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他们既能为如何做出深度提供意见,又能通过接受采访、发表权威观点为报道增加深度的因子。
注 释:
①杨兴锋:《找准位置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新闻战线》,2005(4)。
②徐林、戎明昌:《南方日报成立新闻智库全国人大会议间隙20名代表委员受聘担任智囊》,《南方日报》,2008年3月18日。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深度”这一要素作为《南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可行性方面,深度报道是党报的强项。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且在群众中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面临重大问题,人们更愿意从党报了解信息。从必要性角度来说,《南方日报》做足深度,一来是为了应对其他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对党报影响力造成的冲击。只有抓住它们“只泛不深”的软肋,在“深度”上做文章,才能从容应对挑战。二来是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南方日报》的受众群体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这部分人群更为关注政治经济类信息;更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层次的影响与意义;更需要了解各方对事件的态度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事件的权威解读。如果报道浮于表层,无法满足这部分受众信息需求的话,最终会导致《南方日报》受众群体的流失。近年来,《南方日报》在深度上做足了文章。
内容上:政治+经济。《南方日报》着力做会议报道、工作报道、政策报道。这些严肃的报道是大多数都市报所避开的内容,恰恰是《南方日报》体现自身深度与权威的地方。不过,鉴于一些党报习惯于把政治新闻做成公文样式,行文枯燥乏味,《南方日报》对报道方式进行了调整。不仅报道政治动态、政治事件,而且将重心放在对各方信息的梳理上,放在政策的解读上;报道会议和工作时,不“一网打尽”,而是结合受众的信息需求,报道他们感兴趣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不仅注重报道的信息量,而且着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2010年4月16日,广州两会落下帷幕,4月17日的《南方日报》用3个版面对会议成果做了报道。头条新闻不是传统的闭幕式场景描写,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广州市委书记和新当选的市长到各个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场看望市人大代表一事。报道的语言平实诙谐:“作为荔湾区选出来的‘老代表’,张广宁来到荔湾代表团就有如‘回娘家’”,还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领导们的语言,“张广宁笑着向一路跟随的记者们挥手致意:‘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同了我一程。’”短短500余字,就让广州新一届领导集体务实平和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随后的版面上,《万庆良:年富力强改革干将》一文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广州市新上任的市长万庆良,细数他2008年1月起就任广东省副省长期间,为广东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同时附上了万庆良、张桂芳和林元和三人的简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三位官员。第三版上,选取了会议上颇受民众关注的提案进行了报道,还开辟《有话好好说》一栏,选登政协委员韩志鹏的微博文章,以及报社记者撰写的《跑会有感》,从不同侧面反映两会,向读者展现出会议背后的新闻。
经济新闻在《南方日报》上同样占有很大权重,不仅周一到周五设有“南方财富”专版,周一还有“投资周刊”,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予以关注,对于新颁布的经济政策加以解读,对于经济热点进行跟踪。当楼市问题为读者们普遍关注时,“南方财富”专版连续刊登了多篇文章分析我国楼市问题,预测政府将要采取的调控措施。在政府出台严厉的房贷政策后,该专版又接连刊出《住建部封杀售楼“潜规则”地产商被逼到十字路口》,《茅于轼、张立群、谢国忠做客南方日报经济圆桌,把脉“最严厉”楼市调控原因、方向及效果(引题)新政真能根本解决楼市泡沫问题吗?(主题)》,《二套房认定规则明晰打压投资投机空间(引题)全民炒楼时代暂告段落?(主题)》等报道,分析房贷政策将带来的连锁反应,帮助读者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形式上:导读+专题,新闻+评论。《南方日报》还在深度报道的形式上推陈出新,采用导读与专题相结合、新闻与评论相呼应的方式,对重大事件进行组合式报道,实现了深度上的再挖掘。导读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被《南方日报》人称为“1+1”模式,就是在头版提炼一篇新闻性强的消息,然后在综合版做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专题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版。①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4月5日零时30分许,经过紧张的救援,9名矿工成功获救。《南方日报》对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行了报道,当天的头版头条刊出了《王家岭矿难9名生还者升井张德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温家宝致以慰问》一文,大幅的现场图片加上800多字的报道,向读者们介绍了救援现场的情形。随后的02版被辟为“王家岭矿难生死大救援”专版,既有对奇迹发生一刻的现场描写,又有对救援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了救援人员克服的一个个难题和做出的不懈努力。专题还配发了4张记者拍摄的救援现场震撼人心的照片,以及1张井下被困人员所在位置的示意图。详尽的文字报道加上形象的新闻图片,让读者对这次救援有了直观、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1+l”这种有短有长、先略后详的深度报道模式,有三大好处:一来让受众拿到报纸后,能立即对事件有大致的了解,掌握事件的核心信息;二来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事情详情的欲望,增强了后面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三来明确的分工让专题报道或专题版面可以专注于对深度的挖掘,而不必再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南方日报》另一体现深度的形式就是“新闻+评论”。为提高引导舆论的力量,该报非常重视评论,封面二版是其固定的评论版,成为报社自身,或专家学者,抑或读者意见表达的阵地。这些评论多是缘“事”而发,议论对象多为重大事件或热点话题。《南方日报》在对这些事件或热点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在评论版上刊登出各方对于事件的态度,前者为后者充当新闻背景,后者为前者提供多方解析,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实。
人员上:记者+智库。为了让报道更有深度,《南方日报》在提高记者团队整体素质的同时,还注重报纸“智库”的建设。报社领导认识到,记者们虽然有很强的业务能力,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记者毕竟不是各领域的专家,对一些涉及专业层面的报道,操作起来仍旧会碰到很多难题,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要使报道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深度,《南方日报》需要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建立起合作关系,让他们充当新闻报道的高参和传媒发展的智囊,帮助提升报道品质,促进传媒发展。
2008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间隙,20名代表和委员接受了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亲自送上的聘书,成为该报新闻智库首批入库专家。這些新闻智库成员将为《南方日报》提供报道题材,接受该报记者采访;定期填写调查问卷,为提高报纸的报道水平提出意见。②
《南方日报》的专家团队还在不断地扩充,这些人士的加盟,为该报的深度报道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他们既能为如何做出深度提供意见,又能通过接受采访、发表权威观点为报道增加深度的因子。
注 释:
①杨兴锋:《找准位置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新闻战线》,2005(4)。
②徐林、戎明昌:《南方日报成立新闻智库全国人大会议间隙20名代表委员受聘担任智囊》,《南方日报》,2008年3月18日。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