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趋势。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究,然后进一步介绍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重点分析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意义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完善教学管理学分制模式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学 管理模式 学分制 研究
一、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特征及主要意义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选课为核心,利用学分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所规定范围之内,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取得所选课程的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总量,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都会有各自的学分,并且有各自的比例。以取得学分作为毕业及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学分制可以非常形象地来形容就是:高校的学生们走进偶尔一个大超市(高校),在导购员(老师)的引导下,选购自己有兴趣的商品(课程),每种商品都具备能量(学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学生能够存储能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总的学分),就有资格获得证书,走向社会,学分制管理模式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学分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度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选课。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的水平以及人格魅力都是学生选课的前提,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受欢迎程度的高低,通过学生选课的情况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压力会不断的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重复,相同的内容,在类似的课程中反复的讲,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实行学分制度之后,不分专业和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选择同一门课程,极大的节约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3.学分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具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选择学时及课程,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因为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情况上都有所不同,其所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不相同,如果按照学年制度“统一”的管理方式,一些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会严重受到影响,而一些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过重。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潜能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学分制度下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观念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希望能够用考试来维系课堂纪律、出勤率,进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也忽视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2.在教学体系方面。因为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所获得的学分是有定额的,如果增加一些选修课就会削减另一部分的必修课,学生在选课时盲目选择或者缺乏指导就进行选课,很可能会弱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3.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学分管理制度下,热门程度往往是以学生的数量来计算的,授课教师就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教师需要尽量争取更多的学生来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些教师就有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和考核标准,通过一味的迎合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生选课,恶性的竞争会使得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
三、如何进行学分制度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
1.完善教学观念。在当今时期,以人为本是在世界范围内人文价值的追求。学分管理制度下教学管理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既要重视“术”也要重视“道”。在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进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理想、人格、视野和信念等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过程论与方法论,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多关注和强调学习的过程及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及能力。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成为着眼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学体系。在学分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三个主要的板块:必修课、指定的选修课以及任意的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学生们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所必须修读的环节。指定的选修课则是按照专业的要求和方向,主要是一些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新兴、边缘学科的课程。选修课就是一些便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跨学科的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开设的合理,才能更好的体现教学的目的及要求,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高等院校应当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合理的安排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比率,让学生选择。
3.完善教务管理。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以及上课的时间,这种模式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教学管理需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
总之,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身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的认清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及劣势,不断更新教育的观念,深化内部的改革,加强规范化管理,使得学分制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高校教学 管理模式 学分制 研究
一、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特征及主要意义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选课为核心,利用学分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所规定范围之内,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取得所选课程的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总量,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都会有各自的学分,并且有各自的比例。以取得学分作为毕业及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学分制可以非常形象地来形容就是:高校的学生们走进偶尔一个大超市(高校),在导购员(老师)的引导下,选购自己有兴趣的商品(课程),每种商品都具备能量(学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学生能够存储能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总的学分),就有资格获得证书,走向社会,学分制管理模式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学分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度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选课。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的水平以及人格魅力都是学生选课的前提,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受欢迎程度的高低,通过学生选课的情况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压力会不断的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重复,相同的内容,在类似的课程中反复的讲,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实行学分制度之后,不分专业和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选择同一门课程,极大的节约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3.学分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具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选择学时及课程,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因为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情况上都有所不同,其所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不相同,如果按照学年制度“统一”的管理方式,一些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会严重受到影响,而一些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过重。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潜能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学分制度下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观念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希望能够用考试来维系课堂纪律、出勤率,进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也忽视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2.在教学体系方面。因为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所获得的学分是有定额的,如果增加一些选修课就会削减另一部分的必修课,学生在选课时盲目选择或者缺乏指导就进行选课,很可能会弱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3.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学分管理制度下,热门程度往往是以学生的数量来计算的,授课教师就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教师需要尽量争取更多的学生来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些教师就有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和考核标准,通过一味的迎合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生选课,恶性的竞争会使得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
三、如何进行学分制度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
1.完善教学观念。在当今时期,以人为本是在世界范围内人文价值的追求。学分管理制度下教学管理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既要重视“术”也要重视“道”。在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进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理想、人格、视野和信念等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过程论与方法论,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多关注和强调学习的过程及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及能力。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成为着眼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完善教学体系。在学分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三个主要的板块:必修课、指定的选修课以及任意的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学生们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所必须修读的环节。指定的选修课则是按照专业的要求和方向,主要是一些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新兴、边缘学科的课程。选修课就是一些便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跨学科的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开设的合理,才能更好的体现教学的目的及要求,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高等院校应当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合理的安排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比率,让学生选择。
3.完善教务管理。学分制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以及上课的时间,这种模式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教学管理需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
总之,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身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的认清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及劣势,不断更新教育的观念,深化内部的改革,加强规范化管理,使得学分制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