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建立平等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抓住教学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追求对话深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核心;教师适时引导,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障;促进学生发展,是进行有效对话的目标。
关键词:有效对话 生成 平等 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呢?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认识。
一、建立平等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直是我的教育人生信条。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所有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从不让课堂成为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的对话舞台,而是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使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的主角。
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当小青蛙和苍鹰进行了一番对话后,小青蛙对看海几乎失去信心之时, 松鼠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小松鼠为什么这么说?从小松鼠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什么?由于学生刚上二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学生处于短暂的沉默状态。就在这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内心一阵惊喜,“风伟!”这是一个愣愣的小男孩。经过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他是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学习是困难的,但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这一点,他能感觉得到。我毫不犹豫地叫了他的名字,他慢腾腾地说:“这是松鼠在鼓励小青蛙。”多么精彩的回答!沉默了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红着脸坐下了,可眼睛里却闪动着自豪的目光。课后和他交流,他说在家时妈妈会鼓励他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刘老师也喜欢鼓励他,他说自己也想像小青蛙一样,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对话的兴趣。
二、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为了能够实施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然后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容易产生误解的是什么?最难读懂的是什么?什么地方学生容易产生多元解读?会遇到哪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好,要给学生阅读留有足够的时间,同时还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设起桥梁,善于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三、抓住教学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对话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完全预见的,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的教学质量。
四、追求对话深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核心
不难发现,目前我们一些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课堂对话比较肤浅,缺乏一定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既追求对话深度,又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
在教学《爱如茉莉》中“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一处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出“奔”和“去”“走”等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奔”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奔”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着急、关爱、体贴、惦念等。由学生的问题“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呢?”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许爸爸发现饺子不是妈妈亲手包的,没有特殊情况,妈妈是不会失言的,也许爸爸听出了女儿的谎言,也许爸爸和妈妈是心灵相通等等,亲人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声叮咛,一分牵挂……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无尽的爱意。然后我很自然地话锋一转“你感受过这份爱意吗?你付出过你的关爱吗?让我们把温馨、细腻的甜蜜永远记在心中!”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们的内心里了。
五、教师适时引导,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障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任自流。在还给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对于偏离文本价值观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的作用,为学生有效学习、有效对话领航。
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其他的父亲不是好父亲,这样的感受显然与文本主题“感受父母之爱”有了很大的偏离,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六、促进学生发展,是进行有效对话的目标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对话,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总之,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到“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文课堂,让我们一起进行有效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发行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
关键词:有效对话 生成 平等 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呢?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认识。
一、建立平等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直是我的教育人生信条。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所有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从不让课堂成为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的对话舞台,而是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使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的主角。
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当小青蛙和苍鹰进行了一番对话后,小青蛙对看海几乎失去信心之时, 松鼠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小松鼠为什么这么说?从小松鼠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什么?由于学生刚上二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学生处于短暂的沉默状态。就在这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内心一阵惊喜,“风伟!”这是一个愣愣的小男孩。经过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他是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学习是困难的,但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这一点,他能感觉得到。我毫不犹豫地叫了他的名字,他慢腾腾地说:“这是松鼠在鼓励小青蛙。”多么精彩的回答!沉默了片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红着脸坐下了,可眼睛里却闪动着自豪的目光。课后和他交流,他说在家时妈妈会鼓励他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刘老师也喜欢鼓励他,他说自己也想像小青蛙一样,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对话的兴趣。
二、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为了能够实施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然后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容易产生误解的是什么?最难读懂的是什么?什么地方学生容易产生多元解读?会遇到哪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好,要给学生阅读留有足够的时间,同时还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设起桥梁,善于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三、抓住教学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对话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完全预见的,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的教学质量。
四、追求对话深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核心
不难发现,目前我们一些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课堂对话比较肤浅,缺乏一定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既追求对话深度,又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
在教学《爱如茉莉》中“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一处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出“奔”和“去”“走”等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奔”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奔”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着急、关爱、体贴、惦念等。由学生的问题“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呢?”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许爸爸发现饺子不是妈妈亲手包的,没有特殊情况,妈妈是不会失言的,也许爸爸听出了女儿的谎言,也许爸爸和妈妈是心灵相通等等,亲人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声叮咛,一分牵挂……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无尽的爱意。然后我很自然地话锋一转“你感受过这份爱意吗?你付出过你的关爱吗?让我们把温馨、细腻的甜蜜永远记在心中!”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们的内心里了。
五、教师适时引导,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障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任自流。在还给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对于偏离文本价值观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点拨、评价激励的作用,为学生有效学习、有效对话领航。
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其他的父亲不是好父亲,这样的感受显然与文本主题“感受父母之爱”有了很大的偏离,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六、促进学生发展,是进行有效对话的目标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对话,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总之,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到“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文课堂,让我们一起进行有效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发行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