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在语文教材尤其是是初中语文中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训练其他文体的基础。散文阅读不应随意而为,而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可以采取研究散文的标题、捕捉散文的文眼、品味散文的情感、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等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标题;文眼;情感;生活
散文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叙述来直抒胸臆、明理言志的一种文体,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阅读散文并不是随意而为,而应该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建构知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散文阅读中,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凭借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初中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一些建议。
一、标题的特殊性
散文的标题是作者反复斟酌而敲定的,寄予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是文章最集中的信息。因此,初中生从一篇散文的标题入手,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体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文章的写作对象、脉络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能够使初中生直达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例,通过标题,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冬天,地点是济南。研究散文的标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分解标题。即将散文的标题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对其进行逐个地分析,以便更好地概括和理解所要表达的主旨;第二,另设标题。即给原来的标题拟定副标题,或是将原有的标题作副标题之用,重设正标题;第三,评价标题。即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标题的含义、作用及优劣做出理性的评判。
二、文眼的重要性
大凡优秀的散文都设有文眼。西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此文中所提到的“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散文的文眼有些在文题上,更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准确的捕捉与把握文眼,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感受散文独特的意境美。捕捉一篇的文眼,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不同的作家安排文眼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有些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就已经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第二,卒章显志,置于篇末。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文章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来,使初中生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的文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贯穿通篇,置于文中。此类散文,主要依靠关键句引领全文脉络,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
三、散文的情感性
“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如果要获得初中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理解散文的精髓,就必须跳出文章的文字看到背后的图画,跳出文章的语言品味蕴含的情感。感情浓郁、形散神聚、富有哲理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品味散文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就必须围绕散文的这些特征来进行。首先,在阅读之前,初中生应首先明确什么是散文的“形”和“神”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形”是语言形式,“形散”就是文章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结构不拘一格,句式有长有短。而“神”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神聚”就是文章为表达同一主旨和思想而存在;其次,在阅读进行中,初中生应明确本文中的“形”和“神”各指什么。再次,在阅读之后,初中生还需要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形”所表达的“神”即同一主旨和情感是指什么。
四、阅读的生活性
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独特而唯一的,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经历、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因此,每一独特的个体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件作品进行鉴赏时,也会产生不同意义的解读和体验。由此,每一个初中生应从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出发,将散文的阅读与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经历和个性需要等特征联系在一起,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全面的鉴赏,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检查自己,形成自己对散文的独特的评判和见解。初中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经历、熟悉的生活、所处的时代,并与读者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的体会文章的真谛所在以及作品的真正意味,进而对所处的现实生活作出正确而客观的评价。
总而言之,散文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文体,初中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阅历问题,有时候很难把握住散文的要旨,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的学习,也有利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此外,这些技巧和方法有些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文体。笔者期望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的分享,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意识到提高阅读的重要性,为长远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老舍:《济南的冬天》,《语文·第7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6-59页.
[2][晋] 陆机:《文赋》
[3]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唐楼中学)
关键词:标题;文眼;情感;生活
散文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叙述来直抒胸臆、明理言志的一种文体,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阅读散文并不是随意而为,而应该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建构知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散文阅读中,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凭借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初中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一些建议。
一、标题的特殊性
散文的标题是作者反复斟酌而敲定的,寄予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是文章最集中的信息。因此,初中生从一篇散文的标题入手,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体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文章的写作对象、脉络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能够使初中生直达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例,通过标题,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冬天,地点是济南。研究散文的标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分解标题。即将散文的标题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对其进行逐个地分析,以便更好地概括和理解所要表达的主旨;第二,另设标题。即给原来的标题拟定副标题,或是将原有的标题作副标题之用,重设正标题;第三,评价标题。即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标题的含义、作用及优劣做出理性的评判。
二、文眼的重要性
大凡优秀的散文都设有文眼。西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此文中所提到的“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散文的文眼有些在文题上,更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准确的捕捉与把握文眼,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感受散文独特的意境美。捕捉一篇的文眼,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不同的作家安排文眼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有些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就已经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第二,卒章显志,置于篇末。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文章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来,使初中生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的文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贯穿通篇,置于文中。此类散文,主要依靠关键句引领全文脉络,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
三、散文的情感性
“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如果要获得初中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理解散文的精髓,就必须跳出文章的文字看到背后的图画,跳出文章的语言品味蕴含的情感。感情浓郁、形散神聚、富有哲理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品味散文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就必须围绕散文的这些特征来进行。首先,在阅读之前,初中生应首先明确什么是散文的“形”和“神”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形”是语言形式,“形散”就是文章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结构不拘一格,句式有长有短。而“神”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神聚”就是文章为表达同一主旨和思想而存在;其次,在阅读进行中,初中生应明确本文中的“形”和“神”各指什么。再次,在阅读之后,初中生还需要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形”所表达的“神”即同一主旨和情感是指什么。
四、阅读的生活性
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独特而唯一的,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经历、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因此,每一独特的个体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件作品进行鉴赏时,也会产生不同意义的解读和体验。由此,每一个初中生应从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出发,将散文的阅读与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经历和个性需要等特征联系在一起,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全面的鉴赏,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检查自己,形成自己对散文的独特的评判和见解。初中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经历、熟悉的生活、所处的时代,并与读者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的体会文章的真谛所在以及作品的真正意味,进而对所处的现实生活作出正确而客观的评价。
总而言之,散文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文体,初中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阅历问题,有时候很难把握住散文的要旨,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的学习,也有利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此外,这些技巧和方法有些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文体。笔者期望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的分享,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意识到提高阅读的重要性,为长远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老舍:《济南的冬天》,《语文·第7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6-59页.
[2][晋] 陆机:《文赋》
[3]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唐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