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惠民政策,由此,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简要描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退耕还林工作,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实践;陕西省白水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自1999年以来,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县林业局认真组织实施,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下,退耕还林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面积保存率达到98.9%,工程区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 白水县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1.81*108 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6.17*107 m2(生态林6.10*107 m2,经济林7.05*106 m2),荒山造林1.04*108 m2,封山育林1.53*107 m2。涉及6镇8乡,194个行政村,有1.1万农户参与。兑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款过亿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12 290.52万元,现金补助资金2 038.448万元,种苗费 1 423.32万元。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分工协作,明确职责
县上成立了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主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林业局长兼主任,成员有林业局、计划局、财政局、土地局。林业局主管全县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核实退耕面积和造林成活情况,搞好组织协调。计划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审核,计划的汇总和综合平衡。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安排、发放和监督管理。土地部门负责地类的界定。乡镇政府负责小班内退耕户面积的落实。
2.2 规范程序,“三级验收”
个人给村委会申请,村委会自查后上报乡政府,乡政府再以正式文件上报退耕办。县退耕办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情况给省市专题报告,争取立项。各乡村按照县退耕办下达的计划指标,重新落实退耕户的面积、地块,组织村社干部及退耕户进行一级验收。乡政府根据各村上报的初验情况组成乡镇自查验收小组进行二级验收,结果要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以书面形式上报退耕办。县退耕办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复验情况进行正式验收(三级验收)。合格后由林业、计划、财政、土地四部门验收人员在年度退耕还林检查核实表上签字,办理相关手续,进行兑付。
2.3 严明验收纪律,逐轮全面验收
在验收过程中,郑重承诺“不扰民,就是最大的为民”。真正将退耕还林工程变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中,不增加群众负担,禁止乱搭车、乱收费。全体验收人员严格要求做到“三个不”,即不吃退耕户一顿饭,不用退耕户一次车,不花退耕户一分钱。
2.4 “四榜公示”,搞好兑付
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关注高的工作。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通过“四榜公示”,夯实了工程基础工作。“四榜公示”即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下达后,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文件正式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安排,进行第一榜公示;“三级验收”结束后,在办证前将退耕户名单、面积进行第二榜公示;县财政局每轮兑付前进行 第三榜公示,每轮验收后对验收的结果合格户,不合格户进行第四榜公示。“四榜公示”使退耕还林整个过程处于群众监督之下,把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整体推进。
3 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使县域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荒山荒坡初步实现由黄变绿的转变,风沙、泥石流自然灾害逐渐减少,使多年罕见的飞禽重新显现,更为可喜的是在旅游景点林皋湖周围的林地中,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20余只,这些都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足以说明良好的生态链已基本形成。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以林为家,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雷牙镇先进村、许家村,西固镇马咀村、扶苜村为主的花椒产业;以尧禾镇阿东村、西固镇杨沟村、云台镇山岔村为主的核桃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初具规模,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显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县域林业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破解决了农村富余人员的就业难题,特别是经济林产业比重的提高,广大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973元,同比增长15.6%。林农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山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4 存在问题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程管理日益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后期管护不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部分退耕户只注重项目的争取,而轻视对树木的管护,个别退耕户缺乏基本和管护方法,对林地做不到科学合理的管护,仍延用自然粗放管理,抚育措施往往达不到管护上的要求。虽然总体成活率都在85%以上,但每年苗木的生长量不足25 cm,出现了许多“小老头”树种,给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成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2)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要求,每年都要在兑付前对6670 hm2退耕地,9740 hm2配套荒山逐块验收,需抽调20多人,历时6个多月,人力物力费用较大,加上宣传培训,资料图纸,检查验收,各项开资达30余万元,经费严重不足。3)当前退耕机制还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退耕事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县退耕办应为常设机构,据了解,相邻的兄弟县均有编制,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我县退耕还林退耕地部分就6670 hm2,兑付完要兑付2亿多元,每年1 800万左右,有退耕农户1.1万户,每年都要逐户逐块进行验收,工作量非常繁杂,设立常设机构很有必要。
5 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对参与退耕还林管理的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培训,学懂弄清条款要求,严格按程序和规定办事,有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地开展。
2)严格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巩固退耕成果。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齐的原则,切实搞好补植补造和幼林抚育工作。在秋冬及造林季节要组织退耕农户对退耕地快抢墒补植、割草扩盘,确保树苗健康生长,实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巩固一片。
3)理顺机制,保障经费,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为了切实搞好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开展,建议县乡两级财政将退耕还林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年初经费预算,切实减轻林业部门的负担。
4)积极探索实践,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间长,工程任务量大,各级政府必须成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解决人员编制,人员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我国建设新农村,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从目前我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来看,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政府应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生态先行的战略机遇,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明显,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
6 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标准高,要求严,要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落实“三个到户”,即造林、植被保护落实到户;粮食、现金、种苗补助兑现到户;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林木权落实到户。同时,要搞好“三个结合”,即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只有这样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造福工程。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实践;陕西省白水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自1999年以来,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县林业局认真组织实施,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下,退耕还林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面积保存率达到98.9%,工程区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 白水县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1.81*108 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6.17*107 m2(生态林6.10*107 m2,经济林7.05*106 m2),荒山造林1.04*108 m2,封山育林1.53*107 m2。涉及6镇8乡,194个行政村,有1.1万农户参与。兑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款过亿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12 290.52万元,现金补助资金2 038.448万元,种苗费 1 423.32万元。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分工协作,明确职责
县上成立了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主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林业局长兼主任,成员有林业局、计划局、财政局、土地局。林业局主管全县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核实退耕面积和造林成活情况,搞好组织协调。计划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审核,计划的汇总和综合平衡。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安排、发放和监督管理。土地部门负责地类的界定。乡镇政府负责小班内退耕户面积的落实。
2.2 规范程序,“三级验收”
个人给村委会申请,村委会自查后上报乡政府,乡政府再以正式文件上报退耕办。县退耕办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情况给省市专题报告,争取立项。各乡村按照县退耕办下达的计划指标,重新落实退耕户的面积、地块,组织村社干部及退耕户进行一级验收。乡政府根据各村上报的初验情况组成乡镇自查验收小组进行二级验收,结果要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以书面形式上报退耕办。县退耕办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复验情况进行正式验收(三级验收)。合格后由林业、计划、财政、土地四部门验收人员在年度退耕还林检查核实表上签字,办理相关手续,进行兑付。
2.3 严明验收纪律,逐轮全面验收
在验收过程中,郑重承诺“不扰民,就是最大的为民”。真正将退耕还林工程变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中,不增加群众负担,禁止乱搭车、乱收费。全体验收人员严格要求做到“三个不”,即不吃退耕户一顿饭,不用退耕户一次车,不花退耕户一分钱。
2.4 “四榜公示”,搞好兑付
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关注高的工作。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通过“四榜公示”,夯实了工程基础工作。“四榜公示”即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下达后,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文件正式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安排,进行第一榜公示;“三级验收”结束后,在办证前将退耕户名单、面积进行第二榜公示;县财政局每轮兑付前进行 第三榜公示,每轮验收后对验收的结果合格户,不合格户进行第四榜公示。“四榜公示”使退耕还林整个过程处于群众监督之下,把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整体推进。
3 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使县域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荒山荒坡初步实现由黄变绿的转变,风沙、泥石流自然灾害逐渐减少,使多年罕见的飞禽重新显现,更为可喜的是在旅游景点林皋湖周围的林地中,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20余只,这些都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足以说明良好的生态链已基本形成。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以林为家,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雷牙镇先进村、许家村,西固镇马咀村、扶苜村为主的花椒产业;以尧禾镇阿东村、西固镇杨沟村、云台镇山岔村为主的核桃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初具规模,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显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县域林业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破解决了农村富余人员的就业难题,特别是经济林产业比重的提高,广大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973元,同比增长15.6%。林农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山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4 存在问题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程管理日益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后期管护不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部分退耕户只注重项目的争取,而轻视对树木的管护,个别退耕户缺乏基本和管护方法,对林地做不到科学合理的管护,仍延用自然粗放管理,抚育措施往往达不到管护上的要求。虽然总体成活率都在85%以上,但每年苗木的生长量不足25 cm,出现了许多“小老头”树种,给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成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2)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要求,每年都要在兑付前对6670 hm2退耕地,9740 hm2配套荒山逐块验收,需抽调20多人,历时6个多月,人力物力费用较大,加上宣传培训,资料图纸,检查验收,各项开资达30余万元,经费严重不足。3)当前退耕机制还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退耕事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县退耕办应为常设机构,据了解,相邻的兄弟县均有编制,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我县退耕还林退耕地部分就6670 hm2,兑付完要兑付2亿多元,每年1 800万左右,有退耕农户1.1万户,每年都要逐户逐块进行验收,工作量非常繁杂,设立常设机构很有必要。
5 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对参与退耕还林管理的人员也要加强业务培训,学懂弄清条款要求,严格按程序和规定办事,有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地开展。
2)严格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巩固退耕成果。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齐的原则,切实搞好补植补造和幼林抚育工作。在秋冬及造林季节要组织退耕农户对退耕地快抢墒补植、割草扩盘,确保树苗健康生长,实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巩固一片。
3)理顺机制,保障经费,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为了切实搞好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开展,建议县乡两级财政将退耕还林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年初经费预算,切实减轻林业部门的负担。
4)积极探索实践,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间长,工程任务量大,各级政府必须成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解决人员编制,人员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我国建设新农村,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从目前我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来看,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政府应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生态先行的战略机遇,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明显,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
6 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标准高,要求严,要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落实“三个到户”,即造林、植被保护落实到户;粮食、现金、种苗补助兑现到户;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林木权落实到户。同时,要搞好“三个结合”,即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只有这样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造福工程。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