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拍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5例(39只眼)]角膜内皮与糖尿病患者[32例(49只眼)】角膜内皮,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的改变。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老年性白内障组与糖尿病组)及组内(手术前、后)内皮细胞计数,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细胞丧失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所产生的损伤较敏感,因而,对此类患者进行手术操作时应谨慎。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糖尿病;角膜内皮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04-03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由于切口小,手术安全可靠而备受眼科界的青睐。由于超声晶体核产生热量及浪涌现对角膜内皮细胞易造成损伤,所以术后部分患者经常出现角膜水肿。如何降低超声乳化过程中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一直是眼科医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同龄单纯白内障患者慢,且角膜水肿发生率亦较高。为此,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07年09月至2008年02月来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32例(49只眼),年龄47~77岁,平均59.3岁;其中男17例(25只眼),女15例(24只眼);单眼31例,双眼18例;所有白内障患者均按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病程8个月至21年,根据病程分为A、B、C 3组:A组,病程<5年,11例(21只眼);B组,病程5~9年,12例(12只眼);C组病程>10年,9例(16只眼)。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者,伴有眼外伤、角膜炎或热烧伤史者及全身使用过抗抑郁药、抗胆碱药、β-受体阻滞剂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技术熟练者完成,表麻后于角膜缘11点位置做一长约3.2mm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3日给予迪可罗眼药水点术眼,4~6次/日。术后碘必殊眼膏包眼至次日上午,术后第一天起给予迪菲、帕力百眼药水,4次,日,1周后减为2次/日,2周后减为1次/日,一个月后停药。
1.3 观察方法应用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TopconSP-2000P以及配套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Iimagenet-2000,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对正常组与高度近视组角膜内皮中央区进行活体照相,同时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处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见表1~3)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表1.表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角膜内皮细胞属于终末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自婴幼儿发育完全后,一般不再进行分裂,细胞衰老或损伤后留下的空隙主要由周围细胞的移行、扩张加以修复。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多在角膜的内上象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时的主要损伤为超声波的直接损伤。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周围细胞通过移行扩展来完成修补。一个内皮细胞受损,其周围的六个细胞都要受到影响,它们的正常形状和大小必然首先要发生改变,这样才能填补缺损的细胞,产生大小不均匀的改变:标准的六角形细胞减少,非六角形细胞增多。手术创伤后,细胞的移行可导致平均细胞密度降低和原典型六边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角膜内皮功能的恢复不仅需要一定的细胞密度,而且很重要的是细胞形态。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致角膜内皮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①器械或晶体碎片对内皮的机械性损伤;②大量持续快速灌注;③超声波的直接损伤;④未重视前房深度维持状态下的操作。此外,设置较高能量以及手术时间延长可产生较多热量,对内皮细胞造成灼伤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直接反映了内皮细胞的损害程度。本组实验发现单纯性白内障组细胞损失率为13.34%,与糖尿病组(16.15%)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糖尿病患者对超声乳化损伤较为敏感。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内皮易受损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糖尿病患者术后炎症反应重,角膜伤口愈合慢②糖尿病患者基底膜异常致角膜上皮与其连接障碍③玻璃体退行性变,形成条索及液化腔隙影响房水循环,从而降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此外,单纯性白内障组与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提示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由于长期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导致Na+/K+ATP酶的密度减小,活性降低,角膜相对脱水状态被改变,因此更易受到外伤、眼内手术等各种理化因素的损伤。所以,临床上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应考虑到糖尿病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尽量减少手术器械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合理使用粘弹剂,尽量避免使内皮细胞受损的种种因素,以期达到最佳复明效果。
(责任审校:张欣)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糖尿病;角膜内皮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04-03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由于切口小,手术安全可靠而备受眼科界的青睐。由于超声晶体核产生热量及浪涌现对角膜内皮细胞易造成损伤,所以术后部分患者经常出现角膜水肿。如何降低超声乳化过程中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一直是眼科医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同龄单纯白内障患者慢,且角膜水肿发生率亦较高。为此,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07年09月至2008年02月来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32例(49只眼),年龄47~77岁,平均59.3岁;其中男17例(25只眼),女15例(24只眼);单眼31例,双眼18例;所有白内障患者均按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病程8个月至21年,根据病程分为A、B、C 3组:A组,病程<5年,11例(21只眼);B组,病程5~9年,12例(12只眼);C组病程>10年,9例(16只眼)。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者,伴有眼外伤、角膜炎或热烧伤史者及全身使用过抗抑郁药、抗胆碱药、β-受体阻滞剂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技术熟练者完成,表麻后于角膜缘11点位置做一长约3.2mm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3日给予迪可罗眼药水点术眼,4~6次/日。术后碘必殊眼膏包眼至次日上午,术后第一天起给予迪菲、帕力百眼药水,4次,日,1周后减为2次/日,2周后减为1次/日,一个月后停药。
1.3 观察方法应用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TopconSP-2000P以及配套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Iimagenet-2000,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对正常组与高度近视组角膜内皮中央区进行活体照相,同时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处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见表1~3)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表1.表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角膜内皮细胞属于终末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自婴幼儿发育完全后,一般不再进行分裂,细胞衰老或损伤后留下的空隙主要由周围细胞的移行、扩张加以修复。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多在角膜的内上象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时的主要损伤为超声波的直接损伤。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周围细胞通过移行扩展来完成修补。一个内皮细胞受损,其周围的六个细胞都要受到影响,它们的正常形状和大小必然首先要发生改变,这样才能填补缺损的细胞,产生大小不均匀的改变:标准的六角形细胞减少,非六角形细胞增多。手术创伤后,细胞的移行可导致平均细胞密度降低和原典型六边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角膜内皮功能的恢复不仅需要一定的细胞密度,而且很重要的是细胞形态。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致角膜内皮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①器械或晶体碎片对内皮的机械性损伤;②大量持续快速灌注;③超声波的直接损伤;④未重视前房深度维持状态下的操作。此外,设置较高能量以及手术时间延长可产生较多热量,对内皮细胞造成灼伤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直接反映了内皮细胞的损害程度。本组实验发现单纯性白内障组细胞损失率为13.34%,与糖尿病组(16.15%)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糖尿病患者对超声乳化损伤较为敏感。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内皮易受损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糖尿病患者术后炎症反应重,角膜伤口愈合慢②糖尿病患者基底膜异常致角膜上皮与其连接障碍③玻璃体退行性变,形成条索及液化腔隙影响房水循环,从而降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此外,单纯性白内障组与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提示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由于长期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导致Na+/K+ATP酶的密度减小,活性降低,角膜相对脱水状态被改变,因此更易受到外伤、眼内手术等各种理化因素的损伤。所以,临床上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应考虑到糖尿病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尽量减少手术器械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合理使用粘弹剂,尽量避免使内皮细胞受损的种种因素,以期达到最佳复明效果。
(责任审校: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