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时刻接受着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授,写作能力的培育,更要对学生情感进行影响和熏陶,因为文学本身就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因素、美学因素、情感因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从中挖掘出这些内涵,利用这些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人格,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这样才能确保情感教学,孩子们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极大兴趣,获得充足的文学素养,逐步形成高尚人格。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当陶醉在静谧、清新、猶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人们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就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美丽的庐山风光。千姿百态的云雾给秀丽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缕缕轻烟、似倾泻的银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万变,行走在山间,就像漫步于仙境般——这些都给人一副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绮丽的风光,孩子们都会感觉到陶醉其中,净化自身的灵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结果。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体会到了国家危机时刻人们生活的艰难,在这些危难时刻,是这些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名篇教育了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既是气势磅礴保卫大江战役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抗洪战斗的壮丽呈现。课文真实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本色,“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赞赏了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受到英雄们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优美诗句引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于它拥有精华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诗人为了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和对世界万事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学生在这些感情的熏陶下,发现了文学中的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诗歌颂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赞美它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吟诵诗句、理解诗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审美情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美景: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娇美,映照日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孩子们从诗句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美,也美学涵养得到提升。完美的涵养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的体现,是一种人生美好的美学展示。在完美内涵的影响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崇高的一面,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这首诗是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文学诗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力量的伟大,这股力量是对学生的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语文是一门高尚的文学艺术,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高深思想,渗透着人们价值观的塑造,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科目,将这些精神和思想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灵魂的陶冶,形成高尚的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作用,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盐城市田家炳小学 江苏】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当陶醉在静谧、清新、猶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人们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就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美丽的庐山风光。千姿百态的云雾给秀丽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缕缕轻烟、似倾泻的银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万变,行走在山间,就像漫步于仙境般——这些都给人一副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绮丽的风光,孩子们都会感觉到陶醉其中,净化自身的灵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结果。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体会到了国家危机时刻人们生活的艰难,在这些危难时刻,是这些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名篇教育了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既是气势磅礴保卫大江战役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抗洪战斗的壮丽呈现。课文真实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本色,“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赞赏了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受到英雄们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优美诗句引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于它拥有精华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诗人为了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和对世界万事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学生在这些感情的熏陶下,发现了文学中的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诗歌颂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赞美它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吟诵诗句、理解诗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审美情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美景: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娇美,映照日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孩子们从诗句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美,也美学涵养得到提升。完美的涵养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的体现,是一种人生美好的美学展示。在完美内涵的影响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崇高的一面,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这首诗是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文学诗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力量的伟大,这股力量是对学生的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语文是一门高尚的文学艺术,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高深思想,渗透着人们价值观的塑造,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科目,将这些精神和思想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灵魂的陶冶,形成高尚的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作用,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盐城市田家炳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