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理念及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模式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其实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前提,即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尊重人的需要,凡是涉及人性展示的方面,都要被理解和尊重;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实现人的最高人生价值为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制定和实行科学的育人制度与模式。而在高校树立育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直采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模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站在以高校为利益主体的视角下,重视对学生的硬性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柔性导向。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单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尽快改变原有学生管理模式,努力建立一种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了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结构渐趋复杂,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尊重、理解和关怀,要求与管理者站在平等、互动的平台上,一起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同时,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要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早就指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精神,真正把管理和大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转换管理者角色定位
引导是方向,服务是根本。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理念要变革,管理者的角色要转换,他们依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把管理当作是一种手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管理、服从约束,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教育等方面却做得不够。长此以往,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法,使学生和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大,缺乏学生的信赖与支持,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服从管理,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并且效果不佳。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换传统的训导者或领导的角色定位,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所以,改变传统的强势、僵硬,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鼓舞学生有效地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同时,培养、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不是让其随意发展,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的态度、方法,时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走上教育管理的另一个极端。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制度,确保学生自我管理顺利进行。同时,注重引导并扶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的建立,重视和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活动的开展,通过实际的参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在学校提供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让学生建立运转正常的自我管理机构,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学务助理等。这种自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广大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学到课堂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得到难得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坚定走入社会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营造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
参考文献:
[1]徐锋,郭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体制创新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
[2]汪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2006.
[3]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
[4]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才忠喜.以人本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9.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模式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其实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前提,即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尊重人的需要,凡是涉及人性展示的方面,都要被理解和尊重;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实现人的最高人生价值为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制定和实行科学的育人制度与模式。而在高校树立育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直采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模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站在以高校为利益主体的视角下,重视对学生的硬性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柔性导向。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单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尽快改变原有学生管理模式,努力建立一种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了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结构渐趋复杂,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尊重、理解和关怀,要求与管理者站在平等、互动的平台上,一起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同时,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要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早就指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精神,真正把管理和大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转换管理者角色定位
引导是方向,服务是根本。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理念要变革,管理者的角色要转换,他们依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把管理当作是一种手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管理、服从约束,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教育等方面却做得不够。长此以往,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法,使学生和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大,缺乏学生的信赖与支持,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服从管理,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并且效果不佳。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换传统的训导者或领导的角色定位,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所以,改变传统的强势、僵硬,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鼓舞学生有效地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同时,培养、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不是让其随意发展,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的态度、方法,时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走上教育管理的另一个极端。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制度,确保学生自我管理顺利进行。同时,注重引导并扶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的建立,重视和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活动的开展,通过实际的参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在学校提供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让学生建立运转正常的自我管理机构,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学务助理等。这种自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广大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学到课堂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得到难得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坚定走入社会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营造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
参考文献:
[1]徐锋,郭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体制创新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
[2]汪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2006.
[3]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
[4]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才忠喜.以人本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