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mm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rjl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人工智能(AI)建立并验证≤20 mm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20 mm SPN患者279例(338个SPN),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恶性肿瘤史及家族恶性肿瘤史)、影像特征(最大径、最小径、实性占比、体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及影像组学特征(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中位数CT值、CT值标准差、偏度、峰值、能量、熵)。采用完全随机法将SPN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271个)和验证集(67个)。训练集数据中,首先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进行筛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0 mm SPN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实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最后将测试集数据传入该模型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

结果

训练集中271个≤20 mm SPN,其中良性81个、恶性190个。经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得出年龄、性别、最大径、空泡征、实性占比5个因素为预测最大径≤20 mm 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 构建预测模型为:P=ex/(1+ex),x=-2.583+0.027×年龄+1.519×性别+0.127×结节最大径-2.132×实性占比+1.720×空泡征。该模型预测≤20 mm的SPN为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 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82.7%,准确度为82.3%。验证集67个SPN,其中良性22个、恶性45个, 预测模型的AUC为0.882,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5.1%。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良好(训练集:P=0.688,验证集:P=0.618)。

结论

基于AI建立的≤20 mm SPN的良恶性预测模型可获得预测概率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以往结直肠癌的研究主要依靠细胞系和异种移植模型,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难以建立大规模生物样本库。类器官模型是一种新兴的体外模型,具有构建周期较短、易于保存以及保留供体异质性的特点,在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极具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影响超重直肠癌患者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可行性的临床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上海市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结直肠癌干细胞(CCSCs)是结直肠癌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的一个亚群,它能够启始和驱动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放化疗抵抗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MicroRNAs是一类参与转录后调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MicroRNAs在CCSCs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耐药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概述了MicroRNAs调控CCSCs特性的各种机制,尤其是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以及MicroRNAs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前景。深入研究MicroRN
目的初步探究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性,同时探索结直肠癌患者配偶及其一级亲属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方法采用新型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于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全国八家医院的结直肠外科或普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患者配偶及一级亲属进行检测,并结合肠镜结果评价其检测性能。结果共211名受试者均完成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及肠镜检查,其中135例为结直肠癌患者(64.0%),47例为患者配偶(22.3%),29例为患者一级亲属(13.7%)。其中
目的探讨磁共振下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静息和力排期盆底裂孔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60例(观察组),并同期招募3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在静息和力排期进行盆底磁共振扫描检查,比较两组盆底裂孔的横径(LH-W)、纵径(LH-L)、盆底裂孔后角的大小(LH-PA)、盆底裂孔纵轴偏离中心位置的距离(d-LHVC)。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裂孔的横径(LH-W)、纵径(LH-L)分别为[(2.64±1.89)cm、(2.5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
高达90%的患者在直肠切除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目前治疗LARS有盆底康复治疗、骶神经刺激、经肠道灌洗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但仍缺乏广泛的共识或指南。本文将对近年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多重剪接RNA结合蛋白RBPMS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联合应用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C57BL/6小鼠发生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得到结肠癌发生发展的4个不同阶段的小鼠模型(分别为炎症恢复期、轻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腺癌),同时设立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对不同阶段的结肠组织进行RNA测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多种人类结肠癌细胞系中RBPMS的表达情况。使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特异性小干
目的探讨尾侧外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肛肠外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尾侧外侧入路法实施的21例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平均手术时间(150.4±28.1)min,平均出血量(78.57±190.76)mL,淋巴结清扫数目(18.5±5.4)枚,术后尿管拔除时间(4.0±0.9)d,术后排气时间(3.0±0.6)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3.5±2.6)d,术后住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肠系膜下动脉(IMA)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变异及走行等情况,以期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提供术前参考和术中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具有完整影像资料和病历资料,能够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77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52例,年龄(61.47±10.57)岁,平均身高(169.46±7.09) cm,平均体重(70.98±11.38)kg,平均BMI为(24.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