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有一位广受瞩目的政府官员。他把一系列重大的违法违规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他就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004年他留给我们的关键词是“透明”。
在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会上,人们自发地起立为李金华的获奖鼓掌;半年前的6月23日,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呈送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审计报告之后,也曾经赢得过长时间的掌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审计“清单”,7个中央部委被曝光,几十亿元的资金黑洞让人触目惊心。长江堤防工程款大量被侵吞;体育总局动用奥运会1亿元资金,用于职工小区建设。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报告所带来的冲击波,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金华却显得非常平静。他说:“我的总的想法就是,慢慢消除人们这种审计风暴印象,我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
“我希望形成一种制度,大家形成一种习惯。审计以后就对外公开,然后就不断地整改,有问题就追究责任。被审计单位通过审计去披露他的问题,点名或者追究责任,他也觉得这是应该的。广大公众也认为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奇的。作为审计机关来说,也不会再有一种压力,认为这是我的职责,这是应该的,就像我们其他部门履行日常职责一样,这样就不会形成一种风暴了。”
增强审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推动法制化建设,是李金华和他的团队多年以来追求的目标。61岁的李金华1998年出任审计署审计长,1999年,他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年度审计报告被普遍认为是审计公开的第一步。这个报告一改过去谈问题时温和、笼统的措辞,而点名道姓直接披露。
1999年的审计报告出台时遇到的阻力是什么?记者询访李金华。
李金华说:“在没有向人大常委会公布报告之前,有相当多的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希望能够不要点他们的名,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在我们内部也有不少人是忐忑不安的,有的人认为应该如实报告,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慢慢来,不要一下子得罪那么多的单位。在国务院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也有些部门参加,也提了很多不同意见。总理听了各方面意见以后提出一条就是,凡是审计署审出来的问题,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应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因为人大常委会是对政府直接监督的,我们有这个义务促使政府各部门,严格预算管理,合理有效使用资金,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还是记忆犹新。1999年是我担任审计长“以后第一次向人大常委会做报告,而且我自己知道这份报告的分量是重的,我心里也明白,报告以后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它的结果会怎么样,是正面反响还是反面的,我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等到报告做完了,会场出现了掌声,我的心里应该说也就比较踏实了,知道这是一种正面的反响,多数的人大常委还是赞成的。”
1999年以来,审计报告公开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一批大案要案随着审计结果的公开浮出水面,并得到查处。
6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查出违规资金超过2000亿元。在长长的一份审计清单上,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电力公司等等一批声名显赫的国字头部门都名列其中。有人说,李金华胆敢把这样一份清单公诸于众,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可在李金华这个审计长眼里,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他的职责。
凡是吃皇粮的部门,审计部门都有审的权力,审什么?怎么审?政府不干预,在外人看来,审计的确大权在握。但是,站在查处腐败的风口浪尖,李金華感到更多的却是重重压力。因为如果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他和8万多审计干部将得罪的不会是一个人,更不会是一般的人。
有人担心地说,点了那么多“权势”部门的名,难道李金华就不怕把人都得罪光了吗?李金华说:“如果把所有人都得罪了,那也就不存在得罪人了。”
“这是我的一种哲学,因为审计本身它从总体来说,是要得罪人的,关键是你对你的被审计对象应该是公平的。如果说我专门跟哪个部门过不去,或者是我专门提哪个部门的问题,而别的部门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就不去解决,这就失去了一种公道和公平。
从目前来看,整改情况比历年都好,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们所有审出的主要问题都通过媒体对外公开报道,这无形中对被审单位在舆论上产生了一种压力,因此他们也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必须认真整改,对社会有一个交代。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这些单位整改,加强管理。在我印象当中总理有过五次以上的讲话或者批示,要求一定要认真整改,对社会对人民有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李金华曾经说过,他最大的困惑,一个是能否找到最好的办法让国家资产少损失一些,再一个就是尽快解决屡审屡犯的问题,不要让查过了、处理过了的问题,又不断出现。他总是按照这么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审计干部,但他对自己的部下却又抱着深深的愧疚。
因为审计风暴,我们认识了李金华。因为审计风暴,李金华成为第一位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的政府官员。但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李金华多次强调,他并不希望掀起风暴,也不希望媒体仅仅关注他本人。他希望大家关注全国8万审计干部为此付出的代价。
李金华深情地说:“有好多审计干部审计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威胁、恐吓,我们有些审计干部常年在审计第一线,有些审计人员,一年在外边审计的时间超过200多天,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有的要经过千辛万苦,跑大半个中国,到处调查。但是我们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坚强的,非常坚强,遇到很多困难都不讲,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们很感动我。”
1999年,国家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根据群众举报,对天津蓟县国税局进行审计。然而对方非但不配合审计人员工作,还雇佣黑社会人员对他们进行跟踪恐吓。有人曾经对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金融审计一处工作人员王剑说:“你们对税务局案子的调查适可而止,不要做的太过了。”随着审计小组工作的不断深入,蓟县国税局虚开增值税发票、侵吞中央税款的犯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而审计人员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大,对方把恐吓变成了实际行动。王剑说:“有一次外出工作,后面有一辆车一直跟着。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车快速启动朝我们的车冲过来。”为了摆脱身边的危险,审计小组先后换了三个招待所,最后搬到了一家有金库,而且有持枪警卫把守的银行。然而对方不甘心,又把恐吓电话打到了审计人员在天津的家里。天津市公安局立即派了两部警车,分别赶到特派办的办公楼和职工家属院区,一直守侯到天亮。
2000年,京津冀特派办审计北京铁路局下属的一个经营公司时,发现这个公司大量挪用公款的事实。正在深入调查时,在审计人员每天必经的路上,意外发生了。审计人员开车正要往下冲坡时就听到车厢上“咣”的一声响。出来一看,顶上铁板有一个大窝。也可能是真枪,也许是高压气枪。
奋斗在一线的审计人员,不仅面临风险,同时也欠下家人许多亲情。审计干部苑宝良的母亲患了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而一年到头,奔波在审计现场的苑宝良,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母亲,只得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李金华说:“我懂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因为共同的事业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我会跟他们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
为了提升这支审计队伍的素质,深深地理解8万审计干部艰辛的李金华,狠心地制定了一些严格的制度。2000年1月,审计署公布了针对审计干部的“八个不准”,包括不准让被审单位安排住宿等,李金华把它叫做规范审计行为的高压线。李金华十分强调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必须割断任何经济和福利上的联系。他经常跟审计人员讲:“你们都是挺清贫的,而且都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我也一下子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你们的清贫问题,但是我希望你们想一个问题: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比我们更清贫。”
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干了19个年头的李金华给自己的成绩打70分。到他65岁退休时,他正好干满这一届任期。他说在这段时间里,审计署还有三件事要干,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加快审计公开透明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
在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会上,人们自发地起立为李金华的获奖鼓掌;半年前的6月23日,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呈送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审计报告之后,也曾经赢得过长时间的掌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审计“清单”,7个中央部委被曝光,几十亿元的资金黑洞让人触目惊心。长江堤防工程款大量被侵吞;体育总局动用奥运会1亿元资金,用于职工小区建设。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报告所带来的冲击波,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金华却显得非常平静。他说:“我的总的想法就是,慢慢消除人们这种审计风暴印象,我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
“我希望形成一种制度,大家形成一种习惯。审计以后就对外公开,然后就不断地整改,有问题就追究责任。被审计单位通过审计去披露他的问题,点名或者追究责任,他也觉得这是应该的。广大公众也认为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奇的。作为审计机关来说,也不会再有一种压力,认为这是我的职责,这是应该的,就像我们其他部门履行日常职责一样,这样就不会形成一种风暴了。”
增强审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推动法制化建设,是李金华和他的团队多年以来追求的目标。61岁的李金华1998年出任审计署审计长,1999年,他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年度审计报告被普遍认为是审计公开的第一步。这个报告一改过去谈问题时温和、笼统的措辞,而点名道姓直接披露。
1999年的审计报告出台时遇到的阻力是什么?记者询访李金华。
李金华说:“在没有向人大常委会公布报告之前,有相当多的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希望能够不要点他们的名,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在我们内部也有不少人是忐忑不安的,有的人认为应该如实报告,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慢慢来,不要一下子得罪那么多的单位。在国务院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也有些部门参加,也提了很多不同意见。总理听了各方面意见以后提出一条就是,凡是审计署审出来的问题,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应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因为人大常委会是对政府直接监督的,我们有这个义务促使政府各部门,严格预算管理,合理有效使用资金,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还是记忆犹新。1999年是我担任审计长“以后第一次向人大常委会做报告,而且我自己知道这份报告的分量是重的,我心里也明白,报告以后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它的结果会怎么样,是正面反响还是反面的,我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等到报告做完了,会场出现了掌声,我的心里应该说也就比较踏实了,知道这是一种正面的反响,多数的人大常委还是赞成的。”
1999年以来,审计报告公开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一批大案要案随着审计结果的公开浮出水面,并得到查处。
6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查出违规资金超过2000亿元。在长长的一份审计清单上,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电力公司等等一批声名显赫的国字头部门都名列其中。有人说,李金华胆敢把这样一份清单公诸于众,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可在李金华这个审计长眼里,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他的职责。
凡是吃皇粮的部门,审计部门都有审的权力,审什么?怎么审?政府不干预,在外人看来,审计的确大权在握。但是,站在查处腐败的风口浪尖,李金華感到更多的却是重重压力。因为如果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他和8万多审计干部将得罪的不会是一个人,更不会是一般的人。
有人担心地说,点了那么多“权势”部门的名,难道李金华就不怕把人都得罪光了吗?李金华说:“如果把所有人都得罪了,那也就不存在得罪人了。”
“这是我的一种哲学,因为审计本身它从总体来说,是要得罪人的,关键是你对你的被审计对象应该是公平的。如果说我专门跟哪个部门过不去,或者是我专门提哪个部门的问题,而别的部门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就不去解决,这就失去了一种公道和公平。
从目前来看,整改情况比历年都好,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们所有审出的主要问题都通过媒体对外公开报道,这无形中对被审单位在舆论上产生了一种压力,因此他们也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必须认真整改,对社会有一个交代。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这些单位整改,加强管理。在我印象当中总理有过五次以上的讲话或者批示,要求一定要认真整改,对社会对人民有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李金华曾经说过,他最大的困惑,一个是能否找到最好的办法让国家资产少损失一些,再一个就是尽快解决屡审屡犯的问题,不要让查过了、处理过了的问题,又不断出现。他总是按照这么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审计干部,但他对自己的部下却又抱着深深的愧疚。
因为审计风暴,我们认识了李金华。因为审计风暴,李金华成为第一位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的政府官员。但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李金华多次强调,他并不希望掀起风暴,也不希望媒体仅仅关注他本人。他希望大家关注全国8万审计干部为此付出的代价。
李金华深情地说:“有好多审计干部审计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威胁、恐吓,我们有些审计干部常年在审计第一线,有些审计人员,一年在外边审计的时间超过200多天,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有的要经过千辛万苦,跑大半个中国,到处调查。但是我们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坚强的,非常坚强,遇到很多困难都不讲,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们很感动我。”
1999年,国家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根据群众举报,对天津蓟县国税局进行审计。然而对方非但不配合审计人员工作,还雇佣黑社会人员对他们进行跟踪恐吓。有人曾经对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金融审计一处工作人员王剑说:“你们对税务局案子的调查适可而止,不要做的太过了。”随着审计小组工作的不断深入,蓟县国税局虚开增值税发票、侵吞中央税款的犯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而审计人员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大,对方把恐吓变成了实际行动。王剑说:“有一次外出工作,后面有一辆车一直跟着。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车快速启动朝我们的车冲过来。”为了摆脱身边的危险,审计小组先后换了三个招待所,最后搬到了一家有金库,而且有持枪警卫把守的银行。然而对方不甘心,又把恐吓电话打到了审计人员在天津的家里。天津市公安局立即派了两部警车,分别赶到特派办的办公楼和职工家属院区,一直守侯到天亮。
2000年,京津冀特派办审计北京铁路局下属的一个经营公司时,发现这个公司大量挪用公款的事实。正在深入调查时,在审计人员每天必经的路上,意外发生了。审计人员开车正要往下冲坡时就听到车厢上“咣”的一声响。出来一看,顶上铁板有一个大窝。也可能是真枪,也许是高压气枪。
奋斗在一线的审计人员,不仅面临风险,同时也欠下家人许多亲情。审计干部苑宝良的母亲患了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而一年到头,奔波在审计现场的苑宝良,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母亲,只得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李金华说:“我懂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因为共同的事业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我会跟他们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
为了提升这支审计队伍的素质,深深地理解8万审计干部艰辛的李金华,狠心地制定了一些严格的制度。2000年1月,审计署公布了针对审计干部的“八个不准”,包括不准让被审单位安排住宿等,李金华把它叫做规范审计行为的高压线。李金华十分强调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必须割断任何经济和福利上的联系。他经常跟审计人员讲:“你们都是挺清贫的,而且都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我也一下子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你们的清贫问题,但是我希望你们想一个问题: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比我们更清贫。”
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干了19个年头的李金华给自己的成绩打70分。到他65岁退休时,他正好干满这一届任期。他说在这段时间里,审计署还有三件事要干,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加快审计公开透明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