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阅读能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精髓所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各种方法来导入课文,设置有效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求更加深入地领悟课文。
一、精心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历史画外音》和普通的语文课文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时按照课文所表现的内容,补充了不少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在学生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播放一些深沉内敛的音乐,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笔者提示学生,这些照片和课文中的照片一样,都是描写战争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深入思索摄影师是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拍摄了这样的照片,他要表达什么?在音乐和图像的双重激发之下,学生渐渐地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趁机让学生给不同的照片命名,说说用怎样的小标题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这些照片的内涵。还让他们尝试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准确描述自己看到的照片,尝试用更为适合的词语来描述这些照片,给其他人解释自己心中对这些照片的看法。
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基本上都产生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寻找和二战有关的内容,更多地了解二战的情况。相关的史料原本是较为枯燥的,但是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兴趣,所以他们便能迅速投入到阅读之中,阅读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之中,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这对于促使学生有效阅读是很有好处的。
二、有效设置问题,诱发自主学习
用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来刺激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促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也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好方法。在促使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次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来促发他们思考。
适当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文章阅读的有效性。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时候,为了促发学生对主人公的行为合理性进行细致的分析,更好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把握住文章中“最后一片叶子”的多重含义。
“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会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如果当时这最后的一片叶子真的飘落了下来,那么琼珊是不是会死呢?对于琼珊的病情,医生说要看她自己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先生为了让琼珊活下去而画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但是他自己却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命,这到底是不是值得呢?又是什么促使贝尔曼先生选择这么做的呢?”笔者在学生阅读课文的不同阶段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让学生沉浸在一轮又一轮的深入思索之中,让他们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这环环相扣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敢于向问题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教学中有效地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除了向学生提问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让他们在对文章的质疑中不断地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感悟。
三、合作完成任务,促发探索难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的一些问题来深入讨论,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深入阅读。
中学生的年龄正好处于十七八岁,对于《十八岁和其他》这样的课文,比较容易对产生共鸣。于是,笔者让学生在阅读作者为孩子写的一封信之后,合作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以孩子的身份给家长写一封信。
笔者先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的内容之后体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父子之情和青春的美好,然后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一些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大家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困惑。然后又让学生假设今天就是自己的十八岁生日,思索一下自己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学生可以先相互讨论,想一想自己有什么话要向父母说,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解释,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最大代沟是什么,自己希望父母能够在哪些方面更好地理解自己。经过讨论,学生分头给自己的父母撰写了一封信,最后尝试回家将信念给父母听,然后第二天回到学校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反馈一下父母在看到信之后的反应。这时回到课文中,分析一下文章中的难点,看看文章这样朴实的结构和话语对于更好地阐述心声有什么帮助。
合作完成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同学的身上得到启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阅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最终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的有效性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能促进学生思索,探索各种难题,让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悉心指导。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一、精心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历史画外音》和普通的语文课文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时按照课文所表现的内容,补充了不少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在学生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播放一些深沉内敛的音乐,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笔者提示学生,这些照片和课文中的照片一样,都是描写战争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深入思索摄影师是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拍摄了这样的照片,他要表达什么?在音乐和图像的双重激发之下,学生渐渐地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趁机让学生给不同的照片命名,说说用怎样的小标题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这些照片的内涵。还让他们尝试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准确描述自己看到的照片,尝试用更为适合的词语来描述这些照片,给其他人解释自己心中对这些照片的看法。
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基本上都产生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寻找和二战有关的内容,更多地了解二战的情况。相关的史料原本是较为枯燥的,但是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兴趣,所以他们便能迅速投入到阅读之中,阅读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之中,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这对于促使学生有效阅读是很有好处的。
二、有效设置问题,诱发自主学习
用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来刺激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促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也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好方法。在促使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次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来促发他们思考。
适当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文章阅读的有效性。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时候,为了促发学生对主人公的行为合理性进行细致的分析,更好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把握住文章中“最后一片叶子”的多重含义。
“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会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如果当时这最后的一片叶子真的飘落了下来,那么琼珊是不是会死呢?对于琼珊的病情,医生说要看她自己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先生为了让琼珊活下去而画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但是他自己却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命,这到底是不是值得呢?又是什么促使贝尔曼先生选择这么做的呢?”笔者在学生阅读课文的不同阶段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让学生沉浸在一轮又一轮的深入思索之中,让他们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这环环相扣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敢于向问题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教学中有效地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除了向学生提问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让他们在对文章的质疑中不断地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感悟。
三、合作完成任务,促发探索难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的一些问题来深入讨论,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深入阅读。
中学生的年龄正好处于十七八岁,对于《十八岁和其他》这样的课文,比较容易对产生共鸣。于是,笔者让学生在阅读作者为孩子写的一封信之后,合作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以孩子的身份给家长写一封信。
笔者先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的内容之后体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父子之情和青春的美好,然后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一些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大家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困惑。然后又让学生假设今天就是自己的十八岁生日,思索一下自己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学生可以先相互讨论,想一想自己有什么话要向父母说,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解释,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最大代沟是什么,自己希望父母能够在哪些方面更好地理解自己。经过讨论,学生分头给自己的父母撰写了一封信,最后尝试回家将信念给父母听,然后第二天回到学校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反馈一下父母在看到信之后的反应。这时回到课文中,分析一下文章中的难点,看看文章这样朴实的结构和话语对于更好地阐述心声有什么帮助。
合作完成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同学的身上得到启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阅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最终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的有效性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能促进学生思索,探索各种难题,让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悉心指导。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